我想對於歷史比較瞭解的人來說,應該都不會對朱元璋感覺到陌生吧。他可謂是我國歷史上極爲少見的一位草根統治者,出身於一個貧寒的家庭中,僅憑藉着自身的出衆才能,並在相關的部署與準備工作下,最終建立了一番基業,成了一名統治者。

  在洪武25年的時候,王朝內部卻發生了一件大事,他花費無數時間與精力培養的接班人朱標因患重病不幸去世,這一變故的發生對他造成了很大的打擊,因爲這個時候,他已經64歲了,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重新爲王朝培養一個接班人了。

  我想大家應該都能夠知曉接班人對於王朝穩定的重要性,爲了避免王朝內部爆發相關的動亂與變故,他只好忍着悲痛繼續挑選合適的接班人,不過他最終所選擇的接班人讓很多人都深感疑惑,甚至到了現在還有很多人針對這一問題展開過相關的爭吵與辯論,他選擇的接班人爲朱標的長子。

  在做出這一選擇後所發生的故事,我想大家應該都有着一定的瞭解,朱棣在經過相關的部署與準備工作後,成功奪去了皇位。看到這裏有些人就要說了,後者的能力明顯強於前者,這一點朱元璋自身一定有着明確的認知,那麼爲何還會做出如此的決定呢?其實今天我們所介紹的主要內容也是有關於這一方面的,下面就讓我來爲大家進行詳細的介紹吧。

  其實即便他沒有選擇朱允炆作爲王朝的接班人,也不會將目光投向朱棣,之所以會出現如此的理論,主要是因爲在朱標離世以後,他的其餘子嗣還留存於世,根據當時王朝內部的相關政策,即便不選朱允炆作爲王朝的接班人,那麼最有希望坐上這一位置的人也是秦王朱爽,而不是所謂的燕王朱棣。

  雖然二人自身的綜合能力都無法與朱棣相比,他明知道將王朝交於朱棣的手中,王朝纔有可能得到較好的發展,實力纔能夠得到顯著的提升,但是他出於當時政策考慮,無奈之下只好否決了這一想法。

  因爲一旦將朱棣選爲王朝的接班人,就是變相的聲明其他藩王同樣擁有成爲統治者的資格與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王朝內部極有可能爆發多種動亂與變故,致使王朝遭受巨大的損失,而這一番基業都是他親手所建立的,這樣的場景不是他想要看到的。

  從朱棣出生的那天開始,在朱元璋的心中其就註定與統治者的位置無緣,因爲他明知道朱允炆的能力不夠,在做出這一決定後,他也根據當時王朝所處的局勢爲其做好了相應的鋪墊工作,將王朝內部的一些難以管制的官員,該殺的殺、該流放的流放。而且逐一對手握重權的各藩王進行了敲打。

  朱元璋將所有的方面都考慮到了,但是就是疏忽了一點。他根本就沒有預料到日後的朱棣會做出如此的舉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