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0月25日朋友圈突然刷屏一篇名為《羅振宇的騙局》的文章,看這標題,嚇了我一跳,還以為內容是關於羅振宇攜款潛逃,或者本人實際上是個草包之類的呢。

慌忙點開一看,居然是控訴開始知識付費學習後,沒有什麼在生活中得到體現,比如升職加薪等的事情。

其中有這麼一個片段是這樣的,來感受一下:

「在知乎上買了46次講座,花了1500。

參加了一個寫作培訓班,花了500。在的島上買課程,花了約300元。參加過兩次早睡早起打卡群,花了100元。」然而一年半過後,「我除了白髮多了幾根,皺紋多了几絲,眼袋多了幾兩外,一點都沒有發生變化。生活品質沒有提升,工作沒有加薪,旅遊夢想沒有實現……」

這片文章出處不是原創,沒有直接顯示轉載的入口,只是在文章中標註來自公眾號「拾遺」,但事實上「拾遺」並沒有發過這樣標題的文章,只在早期發表過一篇《羅振宇永遠不會告訴你的秘密》,這片所謂轉載自「拾遺」的文章篡改了標題,更加的有煽動性,內容上也做了修改。

因為這樣的經歷,所以就得出知識付費沒有用,羅振宇是騙子的結論?

W H A T ?

02

關於知識付費,近年來能明顯感覺到大家對它的接受。付費APP, 付費的課程,我們認為可以節省時間的,可以補缺自己知識的,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移動端進行付費購買了。

知識付費項目的質量魚龍混雜,質量良莠不齊。確實有些課程純粹販賣概念和焦慮,但如果整體否定知識付費的趨勢和價值,實在是有些偏激。

我最喜歡購買的付費類課程之一,就是讀書類。

有很多的大部頭的書,真的不是一次就能讀懂的,也不是一次就能堅持讀完的。

就以《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為例。

很多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都會在各大心理學推薦書單上看到這本書。畢竟阿德勒是新精神分析學派的領軍人物,而這個書名所傳達出的主題,「自卑與超越」怕是每個個體都會面對的疑惑與困境。

我自己是心理學專業的,英語是自己的工作,讀一本英語原版,自己專業的書籍,理應不會太難吧。

然而並不是。

當我買了這本大部頭的原版後,翻開幾頁就真的是啃不下去。一方面這是一本非常專業的書,裡面充滿著專業的術語;另一方面,整本書章節零散,涉及青春期,犯罪及預防,職業,夢等多個話題,頁碼又多,有一種一眼望不到頭,讀不完的感覺。

所以第一次讀這本書,卒。

且不說《自卑與超越》這樣的專業書籍,就連一些通讀類的書籍也不是那麼好啃下來的。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之一是《The Road Less Traveled》,中文譯名《少有人走的路》。

對,翻譯的就是這麼雞湯。事實上,它並不是一個空洞的純雞湯文。裡面的很多結論都源自於作者的臨床實踐。

《少有人走的路》寫的很友好,好讀,吸引人。可看完一本英語原版書需要多久的時間?我自己的經歷,我帶著這本書在包里,抓住碎片的時間看,愣是用了一個月的時間。

照這樣的速度,是不是我一年最多只能看10本書了?

顯然不是。

對於知識,有些需要深究,而有些只需要了解。一些付費類的讀書欄目,把書的精華梳理好了,再傳達給你,為你省了時間,還加速的記憶的過程。

當然,你可能會反駁說,這樣獲取的知識太膚淺,不夠系統。

那我想說,人是有能動性的,想獲取系統的知識,方式又豈止是一種?

我們小學第一次接觸三角形的時候,老師會讓我們拿量角器量每一個角度,然後相加,得出三角形的三個角之和為180度的結論;而我們中學再學三角形的時候,直接一個公式告訴我們三角形之和是180度。

同樣的知識,我們學了兩次,且習得的方式不一樣,稱之為螺旋式學習。

付費類知識給我們提供接收知識這一小步,有了這一個大的入口,我們再擇取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精進,深究。

從這個角度來說,知識付費怎麼就騙你了?

03

《羅振宇的騙局》這篇文章中的另外一大控訴就是,自己花了錢買了一大堆知識欄目,但一年後竟然沒有實現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換句話說,你沒有登上人生巔峰是因為這些付費知識沒有用,因為羅振宇騙你?

哦。

我們對於發生在自己或別人身上的事情,都會有一些解釋。

為什麼TA皮膚那麼好?

為什麼TA總是連續升職?為什麼TA能考到TPO10的名校?為什麼TA那麼受大家歡迎?

這種對他人或自己行為原因的推論過程稱之為歸因。

歸因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內歸因(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一種是外歸因 (externallocus of control)。

外歸因是指總是把事情的結果歸結於外部的不穩定的因素,而內歸因則是指把事情的結果歸因於內部的穩定的因素。

春運期間開著車奔回老家,車在高速公路上壞掉了。內歸因的人會埋怨自己平日沒有好好保養和檢查,忽略了,所以導致突然壞掉;而外歸因的人則會認為車已經太老了,撐不住了。

去面試,最後沒有錄取,掛掉了。內歸因的人會反思自己準備不充分,問題回答的不到位,著裝不夠得體,以往的經驗不夠符合公司要求;而外歸因的人則覺得命中注定自己和這個公司沒緣分,那天的面試官可能是大姨媽來了,看誰都不順眼。

當然啦,在歸因的時候,還會出現歸因的偏見 (attribute bias),也即他人會歸因於你,而你自己請傾向于歸因於外在因素。

比如說考試沒考好,你媽和老師會覺得是你太懶,不肯下功夫,而你則覺得是自己運氣太差,會的都沒考,考的都不會。(真相了 )

所以,你為啥沒升職加薪,都100斤重的人了,

到底是啥原因,自己心理沒個數?

這個鍋,

恐怕知識付費不能背,

羅振宇更不能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