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競賽的起源與轉向

~ 全球結構翻轉下的投資思維 (10) ~

2017 1031  James Wu

 

作為投資研究,我們高度關注全球競賽的未來前景。為了做好預判,自然得先理解各國的實力比較、競賽態勢、遊戲規則,也就是搞清楚當前的處境為何,為何我們會走到今天這一步,對過去理解的夠深,看準未來的機會也會越大。

 

今年1031日德國特別多放假一天,紀念500年前開啟的宗教革命,這有何特別之處?

 

15171031日馬丁路德在德東威登堡的教堂門口貼出95條論綱,公開挑戰天主教羅馬教廷,強調人與神的直接聯系不需要透過教會的中介,不需要贖罪券之類的貪腐洗腦工具,自此一呼百諾,開啟了歐洲各地一系列的宗教改革,這不但被看成現代西方文明的開端,也劃開東西方競賽差距,各種新興教派的興起還成為諸多西方國家的民族精神來源。

 

這段歷史很長,但在世界局勢面臨重大轉折的今日,值得深入研究。以下僅挑出重點,摘要對這段歷史發展脈絡的理解與綜合思考。

 

東西方競賽的開端

西元1500年,西方世界纔要走出中古黑暗時代,文藝復興初始,宗教改革擺脫羅馬教會千年來日趨僵化腐敗的束縛,提升了個人價值,讓各種思潮得以發展。過去必須以拉丁古文來撰寫的聖經造成知識受菁英所壟斷,教改後以各地方言翻譯的聖經加速知識普及,人人都能用當代語文來自己讀寫,不用受限於知識份子壟斷的繞口文言文,可說是歐洲版的白話文運動。有了思想解放、教育普及,為後續的科學革命與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

 

西元1500 年,正是東西方實力交叉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中國、伊斯蘭文明都還勝過歐洲文明,在此之後,西方文明出現革命式躍進,最終引領全球走向現代化文明。如今,宗教改革的發源地德國,全國放一天特別假來紀念500年前開始的歷史大事,重新回顧西方文明起飛,也檢討今日所面臨的挑戰。

 

民族精神

宗教改革主張反對羅馬教會對聖經的唯一解讀權,各地教士對於基督教義能有不同的解讀,在德國(當時仍是神聖羅馬帝國) 的路德派、瑞士日內瓦的喀爾文派、不列顛的國教派(聖公會)、還有在大不列顛建國過程受壓迫而轉至新大陸建立美國的清教徒,這些不同派別想法,成為各地建立民族國家的思想基礎,而不同教派也造就今日西方各國認同差異的來源。

 

如今川普當選產生的社會分化,背後是昂格魯薩克遜白人清教徒 (WASP) 族羣對於全球化、多元化過度改變美國的焦慮;英國脫歐,英國國教獨立於歐陸的歷史是打造不列顛人認同的重要元素;蘇格蘭追求獨立,異於英格蘭的歷史經驗與宗教信仰,同樣在當地人內心翻騰數百年,這些都不光只是經濟考量,也不會只是一兩次政治選舉就能解決。

 

外界觀察者在追蹤一個又一個新聞事件的過程,先不要過度簡化把事件當作短期幹擾項,探詢事件背後的淵源,就能看到進展的脈絡,以及長期的走向。也能明白歐洲人為何至今仍非常重視500年來的歷史,因為這些歷史都還在深刻影響著未來世代的發展方向。

 

俄國大革命百年

1917年十月革命至今剛好滿百週年,列寧與托洛斯基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奪權成功,接管沙皇體制崩潰之後缺乏領導中心的政治空窗,經過激烈鬥爭甚至史達林時期的恐怖統治,從此走出一條與西歐不同的道路。

 

在俄國大革命之前,沙皇派實際上正緩步走在西化的道路,但發展速度不夠快,一戰過程受挫於德意志而損傷了民族自尊,糧食短缺引發民怨罷工,遂有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其後臨時政府以民主制度產生,主政者偏向自由主義手段溫和,但在動盪時期不足以控制局面,煽動力強的布黨控制武裝力量以暴力奪權,十月革命之後的國民議會決議被列寧一口推翻,從此走上極權統治的道路。從這段歷史回顧看來,俄國人並非天生喜歡被高壓統治,不同的政治意見下隨後有白俄與紅俄派的內戰,到今天都還有人在研究俄國走向這條道路是否不可避免。

 

 

列寧式嚴密控制高壓恐怖統治的黨國體制輸出到中國,造就國共一對孿生兄弟,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走向,無產階級工人革命的思想基礎來自馬克思與恩格斯,資本論第一版完成於1867年,至今正好150週年。

 

資本論出版150週年

十九世紀前半葉,第一波的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剛剛發酵,工廠制度的分工效果大幅推高了生產力,但工匠農民轉為工廠工人的過程,造成大量人口的生活更加困頓,思想家們爭論著邊沁的功利主義、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李嘉圖的國際貿易理論,也出現了批判資本主義的馬克思。

 

1848年馬恩發表共產黨宣言,開頭第一句話寫著 : 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正在歐洲上空遊蕩170年過去,這句聳動的話到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當代意義。

 

法國經濟學家Piketty 寫下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多數「正統 」經濟學家並不認同,卻引發全球熱議,這不光是金融海嘯才讓人們反省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本質缺陷,也是海嘯至今十週年以來,全球體系 (包括發展路線、競爭規則、國際秩序) 面臨重組甚至瓦解威脅的一個回應。傳統經濟學的方法論有嚴重的侷限,卻被無限制放大運用,甚至當作唯一真理,至今反思的力量仍不足以改變主流學派對既有成見的固執,這並不是好現象,思想菁英不能提早看出問題,就只能留待社會力量的無情釋放。

 

思想的轉折,每每都是從極少數人開始,馬克思寫資本論、達爾文寫進化論,作者在世時都不受到重視,但思想家們對於自己的洞見有高度的信心,後世歷史不斷驗證早熟的見解。

 

 

資本主義的興起

大英帝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接替日不落帝國的美國同樣系出基督新教,為了探索資本主義發源與發展的淵源,社會學鼻祖韋伯寫下 基督新教與資本主義精神,指出資本主義高度發展背後的精神力量,不是追求享樂,而是來自新教徒(特別是盛行於荷蘭、美國等地的喀爾文派) 教義: 終身勤儉克己、冒險犯難、不斷創造財富來榮耀上帝,以證明自己是選民。這樣的基督精神有其道德上的良善,也有其反面的效果。

 

山巔之城、上帝選民、白種人的負擔、向世界各地宣教的美國建國思想,可以是強大的進步動力,同時也可能是族羣對立、宗教衝突、偏執成見的來源。美國的立國精神有高度的理想性,所以能夠吸引諸多國家的追隨,但將本身想法強加到其他文化的固執,也造長20世紀以來反美帝、反霸權的另一股逆流,這股反撲力量目前正達到一個新高。英語的Mission 指的是任務、也是福音,Mission Failure 的作者用雙關語寫下美國如何(正在或已經)丟掉世界的領導權,同時也是傳遞福音的失敗。

對於英美為首的西方體制,挑戰者主要批判有兩個方向: 資本主義、與民主自由。

 

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亞當斯密與李嘉圖理論,主張市場機制能夠自動調配資源,發揮最大效率,經過全球化自由貿易,能讓各地資源更有效的被運用。

 

馬克思著眼的不是資本的最大效率,而是一般人的生活,當資本發揮極大化效果時,獲益的只會是少數的資本掌握者、以及配合這套體系而活的菁英 (如政客、律師、基金操盤人),但大多數人的生活卻不會因此而變好,甚至最終會越來越差,過去三十年來,成熟富裕國家普片面臨的問題,1% 99% 間的矛盾,正是出在資本主義的本質有著邏輯上的矛盾。如果不正視這個缺陷矛盾,光談供給需求、談價格機制、談全球化貿易、談自由開放,就會製造越來越多的受害者,有越來越多的反抗,這是今日我們都在共同面臨的問題,150年前完成的資本論已經預見。

 

馬克思哲學的長處在於指出資本主義邏輯的缺陷,但沒有找到替代的辦法,共產主義的實驗帶來巨大災難,但隨著資本主義發達仍然引發更多的反思與論戰,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卻依然有效,也指引不同國家走向不同的發展道路。

 

對民主自由的批判

從個人主義出發,強調國家必須服務人民、政府必須受制人民的民主思想,從英、美、法大革命開始,至今推廣到眾多國家,甚至被當作「普世價值 」,但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疑甚至反抗這個價值。

 

中國1911年的革命,提倡德先生與賽先生,走的是西方進步路線。1949年的革命則只剩下口中有人民,實際上黨永遠執政纔是最高價值,黨高過人的價值,這是對馬克思哲學極大的扭曲。

 

1917年二月革命,打破沙皇的王權,建立的是民主政體。但十月革命,列寧以黨的名義來「代表 」勞動工人革命,奪權之後的價值超過工人、也超過所有人類,這就脫離以弱勢人羣為本的宗旨。至今俄羅斯、中國,都還走在這條道路上,這並非馬克思哲學的本義,卻是後來的共產黨人自行改寫、自由解讀、自己發明的特色產物。

 

中國今日能有發展,靠的是經濟上靠向西方的開放市場體制,但財富成長到一個地步,就會面臨民眾對於國家控制的意見增加,統治者反手以更高度的維穩手段來保有絕對統治權,並沒有如當初各界所期待的,世界各國逐漸走上同一條發展路線。

 

如今,中俄 (乃至伊朗等) 將西方的民主自由法治,都當作洪水猛獸,當作敵對勢力的顛覆陰謀,普丁主張蘇聯瓦解是二十世紀地緣政治最大的悲劇,也就不再追求西化,逐漸走回對抗的道路。而中國自1989年後的歷史轉折,同樣走上了「中國特色」的路線 (隱含對抗外國的修飾語),不再談民主改革,只講求菁英決策、集體領導,最後逐漸走向一人獨裁,過程正如同普丁動員偉大民族復興 來達到個人集權,用高帽子套在每個人民頭上不容有異見。

 

 

東西對抗重新開始

嚴密政治控制下的經濟體能否繼續發展,缺乏財產人身安全的社會能否孕育居民內心對共同體的認同,經貿自由開放的目標如何與黨國控制並存,這是中國本身要解答的內部矛盾;在西方世界,全球化、民族自決、與國內民主,最終走到了三者不可並存的矛盾爆發點,國民以選票反移民、反資本移動、反FTA、反EU,哈佛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Dani Rodrik 指出了理論上三者不可並存的矛盾點,用來解讀當今逆全球化的動力來源。美國體制,中國體制,都有其內部的困境,越綑越緊不知如何解開? 而雙方之間的體制競賽,同樣越鬥越激烈。

 

 

中國模式、俄國模式遲遲沒有如外界預期將崩潰,甚至還能繼續前行,對同樣面臨挫折的西方模式提出有力的挑戰,全球發展道路真的只有唯一的路線嗎? 這個反思在拉丁美洲、在中東、在非洲、在亞洲曾不斷被提出,隨著中國崛起,思想論戰擴大為國家模式的對抗,才剛走過冷戰的緊張壓力,東西方又一步步走上對抗的道路。

 

中國模式? 當中國統治世界?

作為後發者,中國搭上全球化的最後一班列車,經濟快速發展的動力來源,實際上跟日本、南韓、臺灣的發展路線非常相近,就是納入世界生產體系,並沒有特殊之處,不同的是規模、還有必須永遠執政的決心,所以日、韓、臺都走上了西方的發展路線,在經濟發展之後接著政治開放,但中國卻反其道而行,跌破外界眼鏡。

 

中國的規模之大,經常令人驚羨乃至懼服,連世界級的大資本如蘋果、FBGoogle 都陸續鬆動過去堅持的價值,連英美俄如今都要對其忍讓三分,這個國家力量之強大無庸置疑,也不容提出懷疑,否則必遭報復,號稱雖遠必誅,但真的永遠沒有人敢點破國王的新衣嗎? 靠滴水不漏的社會監控與高壓管制,靠威脅恐嚇來逼迫自己人民的管控模式,越來越高度極權乃至重回獨裁的體制、只許自己放火不容他人點燈的雙重標準,真能繼續維持下去嗎? 真的能滿足作為人的基本要求嗎? 這是許多人質疑的關鍵點。

 

至於為何談到全球化的最後一班列車,同樣因為中國量體之大,再無第二個複製的可能,提早將全球化可以發揮的正反面力量都擴張到極致,而極大化全球資本的效果,同樣讓反撲全球化的力量提早爆發,回頭壓制著世界不得不轉向。

 

 

 

 

 

 

投資展望

拋開全球股市漲到歷史新高的興奮,冷靜想想,世界各地普遍都面臨重大的發展瓶頸,也處在路線轉折的十字路口,未來將走向何方,答案還不一定有待各界共同努力,通常這是上層菁英才會需要思考的題目,但歷史轉向也經常出現在不經深思只憑本能反應的羣眾力量,從宗教改革500週年、俄國大革命100週年,回顧數百年來諸多革命性躍進,有些轉好、有些轉壞,可以看到歷史轉折的幽微奧妙,有其突發機緣、但也有其脈絡可循。

 

回落到投資評估的層面,該佈局哪個國家、哪個區域,大小循環將會收縮還是擴張,何時可能出現高點回落,資金該收該放,競賽的強弱如何,甚至下一輪的趨勢在哪裡,許多的議題一經深入探討,就會跟歷史脈絡產生聯繫。本文藉由歷史紀念日,提出幾個思考許久的觀察點,建議也可納入整個投資的思考架構中: 

 

  • 東西方強弱分歧的從何而起
  • 美國模式: 全球化資本主義與民主體制的矛盾
  • 中國模式: 經濟發展與極權體制的矛盾
  • 資本主義的效果與反效果
  • 民族思想的來源
  • 東西對抗再起、發展路線之爭、遊戲規則之爭
  • 下一輪的競賽勝負怎麼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