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結構翻轉下的投資思維 系列 (9) 歐洲分合的叉路口

         (下篇) 歐債、恐攻、難民潮的背後

2016 0809 James Wu

 

歐債、恐攻、難民潮,三者強烈衝擊歐盟統合的理想,推升疑歐派勢力,已經促使英國脫歐,歐洲將何去何從。本文下篇內容如下:  1) 重點回顧歐盟成立的歷史脈絡,從中找出點點滴滴的矛盾累積,以及歐盟體系的潛在缺陷;2) 接著談到三大衝擊又如何刺中歐盟弱點;3) 評估歐盟能否解開矛盾挺過衝擊、或者從此走向分手;4) 經由分合前景來研判歐洲在全球的競爭地位升降,提供投資依據。

 

本文結論屬於高度的主觀判斷而非已知事實,但推斷是基於哪些客觀事實,如何從大量歷史資料中篩選出關鍵因子,如何解讀各因子間的互動關係,這些論證過程將會影響最終判斷的有效性。因此,除了關注最後結論,文中所節錄鋪排的事實同樣值得仔細琢磨,個別主題都有深入探究價值,整合起來思考則有助於看清歐洲問題的全貌。

 

分久必合? 催生歐盟的背景

歐洲統合的想法源自對二次大戰的反思,法國外交部長舒曼1950年倡議歐洲權力共管,初期曾討論過歐洲共同軍隊,但考量指揮權歸屬難題而作罷,隨而轉向經濟方面的共管,1951年六國煤鋼共同體(ECSC)是今日歐盟的濫觴,擴大貿易只是部分考量,共同管裡德國煤鋼產能避免再度軍事動員纔是重點。在此階段,未曾遭受納粹佔領的英國,主張對歐洲計劃抱持觀望,邱吉爾首相提出三環外交戰略,大英國協是內環,英美關係是第二環,歐洲則屬於英國的外環,英國有不同於法國的歐洲夢。

 

1956年英法會同以色列出兵西奈半島,對付阿拉伯民族主義強人納賽爾,意圖控制蘇伊士運河,美國總統艾森豪威脅要出售美元準備來衝擊英鎊僅存地位,迫使英法從埃及退兵,從此大英帝國在中東的地位正式讓位給美國,英國隨後宣佈將軍力撤出蘇伊士運河以東,連帶加速新加坡等獨立。

 

美國以經濟金融實力不廢一兵一卒就迫使英法聯軍收手,主控中東北非石油產區,刺激了歐洲統合運動來對抗美國,195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EEC) 由六國合組,取消會員國間的關稅,朝向共同市場的貿易目標邁進,英國雖派出代表協商最終仍未加入EEC

 

1950年代西德為首的歐陸經濟起飛,英國反而落後,為了跟上經貿利益,1961年英國首次申請加入歐洲共同體,此時卻遭法國排斥,宣稱英國是美國派到歐洲的特洛依木馬,直到戴高樂總統下臺後,1972年英國才得以加入歐體,1975年英國工黨曾還發起第一次脫歐公投,當時留歐派勝出,由此過程,可看出英歐分合的矛盾心結由來已久。

 

1973年尼克森震撼,美元與黃金兌換脫鉤,石油危機帶來通膨與衰退,歐洲地區擴大經濟整合深度,歐洲共同體成員國陸續增加。

 

1989年,中國發生天安門事變,蘇聯解體,戰後東西兩大陣營對峙的冷戰結束,開始一波西化 (全球化) 的熱潮,當時仍非常貧困的東歐國家熱切想轉向西方模式,年輕人學英文、聽搖滾樂、喝可樂來滿足朝美好生活邁進的想像,民眾要求民主選舉的強大期盼拉下一個又一個威權政權,在中國也啟動1992年南巡後的經濟開放。歐盟成立就是在此背景下,可說眾星拱月式被簇擁著往前進,歐盟價值成為主流當道,甚至是政治正確不容挑戰。

 

1993 馬斯垂克條約生效,當時12個會員國從共同體深化到區域經濟整合,在此條約基礎上於1999年成立歐元,2004年東歐國家加入歐盟,成員擴大到25國,歐盟的內涵也從經濟面深化到政治、社會、體制、文化的整合。不過,整合的火車越開越快,不知不覺超出了許多當事人原本所認知的歐盟計畫,超過了其所願意「被整合」的程度,只是停頓下來甚至往回調的想法都變成了違反了「主流價值」、或精確的講是違反了主推歐盟計畫的政治菁英價值。

 

2005年,歐盟憲法草案連續在法國、荷蘭公投中遭到否決,修正版本為里斯本條約,遮遮掩掩的設立了虛位的歐盟元首、與外交最高代表 (刻意不稱外交部長),然而各職位間的權力從屬錯綜複雜法律文件多如牛毛,研究歐盟的學者常要費一番脣舌還是不容易講清楚組織架構,英國脫歐派論點之一也是批判歐盟官僚的無效率,季辛吉則揶揄「與歐洲討論問題,電話不知該撥給誰」,指出領導權責不明,反因組織職位不斷膨脹而更加混淆。

 

更古老的歐洲計劃

歐盟被稱作人類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實驗,到底屬於超越國家的實權組織 (Super-national institution),還是跨政府間的協商組織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還是在兩者之間跳來跳去,刻意留下政治模糊,至今仍常引發爭論困擾,但歐盟存在的形式,有著更長遠的歷史背景。

 

千百年來,歐洲大地出現過幾次領土較大的統一政權,古羅馬帝國勢力遍及茵河以南的大半個歐洲,東達中東波斯,南向雄據北非,西至今日英國。等到勢力過度擴張到失控後,分裂為幾個王國,同時各屬地的不同文明也開始反撲,帝國勢力收縮。羅馬帝國的興亡,經常成為西方國家討論強權擴張與衰敗的重要思想根源,套用在歐盟、歐元區的發展,亦帶來重要啟發,例如將歐元擴張到巴爾幹地區,會不會就又重演羅馬金幣過度擴張的歷史?

 

統一帝國瓦解變型為神聖羅馬帝國,由歐洲各王國從選侯王中選出皇帝,首都地點可輪換,布拉格是14世紀時輪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法王查理四世指定的京城所在,因此成當時歐洲中心,今日則為勘與巴黎比美的觀光大城。

 

神聖羅馬帝國對於領土內的控制力難與羅馬帝國相比,更難與今日主權國家相比,雖然形式上帝國位居各王國之上但無力片面決策,有些類似今日歐盟的協商式權力結構;帝國皇帝具象徵性地位但實權小,可類比如今日歐盟高峯會主席 (President of European Council),在2009年裏斯本條約生效前的十多年間,該職位是由歐盟各國元首輪流兼職半年,隱約有過去選侯王輪替的影子。因非專職且輪替頻繁,加上各主權國的力量很大意見紛歧,常讓人搞不清楚歐盟誰在做主,或根本找不到人作主,必須依靠集體決策、或者難有決策,這是歐盟約束強權獨霸的特殊設計,既是優點也是弱點。

 

神聖羅馬帝國控制力衰微,各地方王國勢力抬頭,互相搶奪地盤徵戰不斷,最後演變成三十年戰爭的全歐大混戰,主要國家人口傷亡過半,1648年共同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承認各國疆界,界定國家權力範圍,和約成為今日主權國家概念的濫觴。

 

然而,一紙和約所議定的權力範圍,並沒有更上位的執法者來監督條約的執行,國際間實際上是無政府狀態,和平只能仰賴各國間的權力平衡。授予主權國的觀念,反而經常強化各國遠交近攻的動機,權力競賽在歐洲大地上演數百年,名存實亡的神聖羅馬帝國直到1806年拿破崙戰爭後才正式瓦解,然此前各國早已稱霸一方,強人統一歐洲的雄心從拿破崙到希特勒都不曾間斷,直到納粹自稱第三帝國,上溯稱神聖羅馬帝國為第一帝國,為了日爾曼的歐洲夢,大戰帶來數千萬人死亡,歐洲幾乎夷為廢墟。

 

歐盟的成立,正源自於徵戰數百年後休生養息的念頭,本質上這是一個和平計畫,而構想的根源則有千百年來歐洲的歷史文化作為基礎。世界上其他地區並無類似條件,但歐盟帶來某種示範性效果,例如亞洲共同體、南錐共同體等倡議,經常參考歐盟經驗,這是世界上走得最遠的跨國整合計劃。然而,近六、七年來面臨激烈的整合衝突,分裂力量的反撲,都讓世人看到了冒然整合的負面效果。

 

上述兩段歷史回顧,先從二戰開始談起歐盟創立過程,再從更古老的歐洲分合經驗來尋找歐盟的精神根源,這些對於歐盟研究社羣而言只是老生常談,但對於社羣以外的社會多數人則是遙不可及的書本知識,雙方認知有極大落差,在臺灣是如此,在歐洲一樣如此。然而,討論歐洲問題,如果沒有上述知識作為共同基礎,很難抓到重點。一個有意思的觀察是,這兩族羣都有思慮的侷限,一般人對於歐洲有限的知識興趣不足以支撐有效論證與判斷,只能憑空猜想,或意氣用事;而歐盟專家常年致力於推廣歐盟理念,雖然知識充沛卻可能反而忽略了反向論證,反映在英國脫歐公投前夕,英國以外的世界輿論幾乎一面倒主張英國不應該脫歐、也不會脫歐,結果卻正好相反,這個經驗可以看到各界對於歐洲局勢的思考陷阱,也可看到菁英與庶民的經驗割裂。

 

如今Brexit 已成定局,本文嘗試在此事實上,繼續推敲歐盟的未來發展方向。脫歐或留歐、PIIGS救不救、恐怖攻擊為何在歐洲頻繁發生,這些討論如能反芻歷史發展脈絡,從源頭開始疏理,較能避免以偏概全,有了歷史的縱深也更容易看出未來的方向。對的,套用缺乏事實支持的論述主張 (例如 FTA 利大於弊、英國脫歐經濟將倒退十年、IMF一定會支持歐元、烏克蘭土耳其必須入歐纔好),很可能會落入過時意識形態的思考陷阱。

 

歐盟體制缺陷

釐清了歐盟成立的背景與宗旨,更容易看出歐盟擴展後期,過多的目標與野心,確實有可能正在重演帝國過度擴張的歷史。

 

從領土上來看,將歐盟與歐元區不斷東擴,雖有雙方有政治上的實際需求,卻也難免野心過大的風險,更重要的是這麼大的範圍如何維持統一體制而不產生矛盾,如何面對外圍國家如俄羅斯、中亞、阿拉伯地區受到壓力下的反撲,這些都是推動歐盟東擴者 (或者主張加入歐盟才會有發展者) 必須回答的問題。

 

從內涵上來看,歐盟還不斷深化整合的項目,遠超出初始計劃範圍,該走多遠靠的不再是幾個強人的遠大計劃,而是近三十個國家人多口雜的複雜協商。不斷拿走國家主權放到歐盟架構之下,卻少了形塑國家的統一政治凝聚力,因為歐盟不是一個國家,也不敢說出要變成一個國家,但整合的過程卻又類似慢長而片段的建國過程。於是,深化整合依靠的是政治菁英代替人民不斷釋出國家主權,利益交換式的國際協商讓組織越來越龐大,但缺乏內在的穩定機制,這點從處理歐債問題中就明顯可以看出來。

 

 

1. 歐元整合,財政該誰負擔?

解決歐債問題需要各國的財政資源整合,而非將財政紀律的標準齊一;需要成員國間能有如同一個國之內的財政移轉機制,而不是要求各國都撙節降赤字。德國雖然強烈支持歐元區的續存,卻不願把其他成員國當作自己同胞一樣對待,紓困仍附帶種種 (不合理) 條件,甚至紓困到了某個程度,國與國的矛盾就升高了。即使有東西德統一的紓困經驗,面對其他歐洲人,德國仍然沒有忘記他我的界線,國家界線分野在紓困爭議中再度被凸顯,看出歐元區整合的政治社會基礎不牢。

 

這個問題,至今沒有被徹底解決,Brexit 之後,義大利的銀行壞帳攀高擔保率不足,被認為是下一個潛在的脫歐危機,要降低銀行擠兌危機的有效方法是政府介入承擔損失打消呆帳來降低投資人緊張,但德國堅持bail-in rule 存款戶與投資人必須承擔損失責任,這讓打呆紓困失去效果。眼看義大利銀行從高風險將要變成真實危機,現任總理Renzi 必將遭到五星運動黨(M5S) 的強力挑戰,後者是疑歐的激進左派政黨,目前民調支持率已經逼近執政黨。

 

歐債、銀行問題,凸顯各國間價值的差異,也凸顯跨國間的協調有多麻煩,從而造成一次又一次的緊張升溫,雖然每次到最後關頭的讓步尚能支持著歐元體系沒有瓦解,卻已造成人民生活條件不斷惡化,提供疑歐、脫歐分離勢力的擴大基礎,極端脫歐力量興起的原因不光是政客煽動民粹所能解釋。

 

: Brexit 之後的下一個壓力點 義大利疑歐派興起

Source: The Economist (2016 06)

 

2. 民主赤字

民主人權是加入歐盟的先決條件,但歐盟卻常被批評出現民主赤字。 2015年希臘兩次公投都反對接受紓困方案,但在德國壓力下,齊普拉斯只能政見跳票接受紓困條件,無法反映公民投票的結論,這個案例加大了疑歐派對於歐盟的批評,如果各國公投結果可以被歐盟否決,如何讓人信服歐盟的民主價值?

 

歐洲議會,雖由各國公民來票選代表,但決議多半不具備拘束力僅供參考,真正的決策權仍然大部分保留在各國國會,一旦涉及歐洲共同問題,則多由各國元首組成的歐洲高峯會 (European Council) 作成決議,必要時再交付各國議會複決、乃至公投,但哪些議題需要複決、哪些議題可授權元首們決定,常出現空白授權的爭議。例如 ECB 是否能購買公債來進行QE,這該由哪個層級的議會授權、是否違反歐元、歐盟、與各國法令,過程都充滿爭議,但為了救急,忽略了程序正義,也讓歐盟組織的民主赤字問題越來越受到質疑,也降低了歐盟存在的正當性。

 

每次推動歐盟東擴的決定,或深化歐盟整合內涵的條約,都涉及各國憲政層次的改變,決策是否經過公民或議會複決,還是僅交由政治菁英代表民眾決定,例如里斯本條約僅在愛爾蘭經過公投兩輪才通過(第一次遭到否決),如果各國都交付公投則條約能否通過則充滿未知,這也難免為了深化整合就運用行政手法逃避監督的議論。為何歐盟會走到今天這樣深度的整合,為何那麼多國家權力被交付各國共同決定,公民在歐盟(與歐元)推動過程中是否有足夠的參與及發言權,這些更大的問題過去較少被提出來討論,一旦提出來,整個歐盟計畫都會遭到挑戰。

 

3. 申根公約 移民移工 ~ 勞工權利糾紛、好處集中給少數人

1985年通過的申根公約至今有26個歐陸國家參與 (其中22國屬於歐盟),開放會員國間邊界,提供人員移動與工作的自由,對外國旅客進歐洲旅行也非常方便,對於成員國有能力跨國工作者則帶來更多的選擇機會,對於跨國企業調度人力更是有效率,但這些都只是正面的效益,負面的成本有多大,誰來承擔,為何要他們承擔,這些問題都一直遭受質疑,卻鮮少被回應。隨著歐盟不斷東擴,整合繼續深化,加上開放邊界的國家越來越多,社會的不滿也就繼續累積。例如受到中東歐往西移的勞工影響,西歐許多不易移動的工作者的工作權就會受到損害貿然指責這些人為何不能提升跨國移動競爭力並無法解決問題,實際上多數人根本就不可能隨時移動到語言文化不通的外國去找到更好的工作,忽略了跨國間的文化差異從來就沒有消除也不應該消除,結果開放的好處只有少數人受益。

 

目前歐盟化的方式,允許人員自由遷移工作,雖有利於上層菁英階層擴大工作與經商的範圍,也有利於從低薪地區移往較發達國家的勞工,卻傷害了大量的現有中產、低階勞工的工作權益,而這些人通常佔社會多數,其權益卻無法被政治菁英的決策所代表,政治上這也是民主赤字的一種形式,從經濟上來看,區域整合 (無論歐洲化、乃至全球化) 則是拉大當地財富不均的主要推力,這點在21世紀資本論中已提出大量的資料佐證,光講利大於弊讓許多人聽不下去,99% 對抗 1% 正在全球各地上演,對全球一體化、歐洲一體化的美夢投下激烈的反對票

 

: 全球化、歐盟化下擴大歐洲的貧富對立

Source: 中研院 盧倩儀 (2014)

 

4. 難民的吸納 ~ 該誰負擔責任

移民問題是逐漸累積,矛盾卻在2015年的難民湧入歐陸下被放大,兩者都與開放國境人員移動的申根公約有關,而高舉貨物、資金、人員、乃至服務自由移動則是區域整合者 (或全球化) 所崇尚的主張。

 

20159月,一張敘利亞兒童在土耳其沙灘上溺斃的照片,傳遍全球,難民逃往歐洲的問題才被世人所關注,實際上敘利亞戰亂已經持續五年,數十萬民眾喪生,早有上百萬難民湧入歐洲,人蛇集團的船隻超載造成海難死傷也不是新聞,但全世界(的媒體、政治人物、民眾) 都把這些消息刻意忽略了,世界仍然繼續運轉,直到幼兒溺斃的照片在網路上傳播開來,才刺激了人們的良心,要求政府協助難民的呼籲,讓歐洲各國政府動員起來宣稱要合力處理難民的安置問題。

 

 

 

 

: 還記得小艾蘭嗎 (20159月初)

Source: 20159月初新聞照片

 

德國總理梅克爾豪氣宣佈一年內將接納百萬難民,主動承擔人道責任,隨即被世人稱為英雄,感動了許多德國民眾,南德邊境地區民眾走上街頭,主動提供帳篷睡帶熱食,親切接待從南方湧入的中東難民,一時間德國人民似乎能從納粹恥辱中走出,展現高尚的情操,結果開放的態度,反而吸引了更大量的難民湧入歐洲,問題變得更難解決。

 

前往德國的路上,首先碰到的是希臘、匈牙利等歐盟東南側邊境國家,依照申根公約難民最先落地的國家必須負擔身分登記與照顧的責任,這遠超過這些國家的負擔能力,九月中旬中東歐四國聯合宣佈不接受歐盟的難民配額,匈牙利關閉布達佩斯火車站,並在邊境建起鐵絲圍牆來限制難民湧入,成為柏林圍牆倒塌後開放邊界浪潮的一個轉折點,不僅在歐盟對外邊界築起高牆,歐盟與申根區各國之間為了避免難民進入自己國境,包括原本同意接受難民的奧地利,也紛紛引用申根緊急條款,重新設下邊境檢查站,歐盟區內人員自由移動的政策遭到空前挑戰。

 

: 匈牙利面對難民潮 (20159月中)

即使在德國境內,社會對於短時間大量湧入的難民,也出現難以消化的窘境,抱怨隱約出現,執政聯盟對此意見紛歧,還遭到反對黨的強力挑戰,梅克爾不得不修正難民接納的上限,但壓力持續,2015年底在科隆的跨年慶祝活動出現羣眾暴力事件被指與難民潮有關,但第一時間政府與媒體刻意降低暴力與難民間的關係,調查後證實有半數犯案者都來自中東北非地區,一月初民調顯示有4成民意要求梅克爾為難民政策下臺,民意對於處置難民的態度反轉,對於伊斯蘭也出現情緒性反應

 

: 難民湧入歐盟

 

直到2016318日,歐盟與土耳其達成協議,將偷渡到希臘的難民遣返至土耳其收容,避免直接湧入歐陸,歐盟則承諾提供三十億美元的難民援助,土國另外要求歐盟提供免簽證、加速進入歐盟談判等條件。此後,進入歐洲的難民開始下滑,但這個權宜措施並不穩固,土耳其與歐盟關係正在質變,還帶來另外的問題,包括聯合國與國際特赦組織質疑該協議不合法,土國並非所謂的安全國家可以合法收容難民,歐盟也違反必須接納難民的國際法義務,還有人質疑與土國進行魔鬼式交易。

 

難民壓力下,原本一片歡樂的申根通行政策突然變成大災難,各國間為瞭如何分擔難民配額吵成一團,國家內部政黨同樣為了是否接納難民激烈鬥爭,而難民帶來的社會衝突壓力,則為疑歐、反歐勢力提供了壯大的溫牀。

 

5. 恐怖攻擊 ~ 文明衝突 族羣矛盾 國界存廢 國家主權

20151月法國查理周報恐怖攻擊事件,十多名資深媒體人遇害,象徵伊斯蘭國正式對歐盟本土宣戰,事發後,數十國元首齊聚巴黎街頭,展現團結對抗恐怖攻擊的決心,讓外界議論紛紛的是,美國僅派出駐法大使出席,英國首相卡麥隆躲到後面,元首帶頭遊行的照片上找不到英美兩國元首,英國對歐陸的遊移態度在此同樣可以看出,表面團結的歐盟也只是一時的情緒,能否撐過嚴峻的挑戰,隨後可以看出來。

 

: 英美缺席 歐盟反恐大團結遊行 (20151)

 

從事件發生至今一年半時間,法國發生三起大型恐怖攻擊,201511月巴黎連環性恐攻,20167月國慶日尼斯恐攻,合計造成超過兩百人死亡,案件都與 IS 有關,而民眾情緒從團結對外,逐漸轉向對政府無力保護國民的不滿,疑歐派大將Marion le pen 2017年總統大選的民調目前已躍居第一。法國以外,正當3/18 歐土難民協議剛達成,3/22 歐盟總部布魯塞爾就遭到 IS 大規模恐攻,德國在今年七月份的一週內也出現四起暴力攻擊事件,皆與難民或恐攻有關連,全球最富庶自由開放的歐盟核心地區,變得不再安全,不需靠模型預測未來,人們很容易會質疑,這樣的歐盟整合,真的比起十年前要好嗎?

 

面對恐攻,法國總統連續四次延長緊急命令,限縮公民權,加大警察權,歐盟標榜的自由民主人權普世價值,在外來危機下陷入兩難,如果歐盟價值難以維護,如何說服、吸引、或鼓勵圈外的國家朝向歐盟靠攏,又如何說服圈內的歐盟人能相信未來還是值得為歐盟而奮鬥?

 

除了難民問題強烈衝擊邊境開放政策與歐盟的整合夢,歐盟的對外政策纔是思考難民問題的根源,為何中東出現這麼多難民? 歐盟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為何恐怖攻擊要針對歐盟精華地區?

 

中東問題高度複雜,可以放在中東篇再來繼續探討,本文集中討論歐盟。

 

參考

2015 1209 - 觀點分享 梳理中東的紛亂 ()

2015 1225 - 觀點分享 梳理中東的紛亂 ()

     全球結構翻轉下的投資思維 系列 (8) 中東或將出現變局

 

整理

本文第三篇從歷史的角度回溯歐盟的本質、潛在的矛盾,由此看出過度擴張的可能困境,再回過頭來檢視當前三大衝擊,分析其如何挑戰歐盟核心價值,歐洲目前如何回應挑戰,討論過程中不但可以不斷看到英國脫歐的背景,也可看到疑歐派、脫歐派為何興起,至於歐盟下一步將走向何方,在投資佈局上又該擺在那個位置,經過上述分析,讀者應可有新的評估,限於篇幅,或許留待第四篇再來說明對於前景展望的看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