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鏡週刊

從各色色彩鮮豔的制服上衣,到受英式、日式文化影響的格紋裙、水手領,如今臺灣的校園制服早已解禁、百家爭鳴,其實,早在30多年前,學生制服只有卡其服、白衣黑裙可以選擇。

 
30多年前,制服尚未解禁前,白衣藍裙是臺灣女學生的制服基本款式。

「1968年的時候臺灣推動第一次教育改革,除了私立學校可以自訂校服款式,所有臺灣公立學校的制服都是一致的,男學生統一穿卡其服,女學生統一穿白色上衣,搭配藍色或黑色的百褶裙。」站在老家改建、位於臺南信義街上的中美牌學生服故事館裡,第3代蔡佳霖拿出幾件30多年前的傳統制服,娓娓道來臺灣學生制服的演進史。

蔡佳霖指出,當時因制服款式簡單、統一,生產過程相對簡單,「後來1984年政府開放校服禁令,授權各校可以自訂校服款式,除了少數各地的一中、女中還保留傳統款式外,各校校服樣式開始大鳴大放,制服廠也與時俱進,跟著生產新式的制服。」

校服解禁後,臺灣制服款式頗受英式、日式風格影響。

由於臺灣曾受日本殖民統治,在校服款式解禁後,臺灣校服深受日系風格影響,蔡佳霖說,「譬如水手領、海軍領是臺灣女學生常見的制服款式,另外像是制服的泡泡袖也是一例,而英國的格紋元素多運用在格紋裙上,也在臺灣也很受歡迎。」

不過,為何制服品牌要取為「中美牌」呢?蔡佳霖透露,早年美國軍艦協防颱灣海峽,中美有許多經濟上援助,譬如麵粉袋上都會打上「中美合作」的樣式,「當時很多店都會叫中美店、中美商號,『中美』可以說就是那時候的菜市場名,我們取這個名字,也很有時代的意義。」

更多鏡週刊報導
【義氣制服一】不同姓氏的兩家人 同屋簷下合作60年
【義氣制服二】從紅桃牌到中美牌 他們在魚塭旁發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