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逛北京五塔寺

先作通知: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經過大規模修繕和基本陳列改造後,於近日對公眾開放。修繕後的博物館打造了中、東、西三路展線,中線開創了「石上真草」期刊展覽新模式,東西線則分別開闢了「金石書院」科普互動講堂和「金石走廊」兒童廳。博物館還新增多媒體23項,觀眾參與互動項目16項。同時,利用M-Beacon 博物館智能定位系統等科學技術手段,大規模提升了博物館的參觀環境及展覽質量。 博物館開放時間:& 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館);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乘車路線: 乘坐86、92、332、563、588、608、653、689、695、697、717、特18路、特19,特4、特6、運通105、運通106在國家圖書館站下,地鐵4號線、9號線國家圖書館C口出,沿河邊向東500米。(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在首都體育館後身的長河北岸,有一處僻靜的地方,隱秘著一座磚砌金剛座基台,上面矗立著五個石塔的寺廟,這就是中國6個著名五塔寺中最為精美的北京大正覺寺,俗稱「五塔寺」。另外5座五塔寺分別是:北京香山的碧雲寺;總政大院裡面的黃寺;內蒙古呼和浩特老城區的慈燈寺;雲南昆明的妙蓮寺;河北正定的廣惠寺。

春節剛過,閑暇無事,趁立春良日,我獨自去五塔寺閑逛了一番。從皇亭子乘320路公交車在國家圖書館站下車後,沿著國家圖書館對面的長河北岸小柏油路一直向東走不遠,約摸十來分鐘,就看見五塔寺的大門了。我來到寺院門口的售票亭,抬頭看見「遊園須知」的牌子上寫著:「60歲以上老年人憑有效證件免票。」我邊掏證件邊對售票的同志說:「我有老年證」。還沒等我掏出證件,那位同志就和氣地對我說:「進去吧」。這是我退休後第一次享受老年人免費遊園參觀的待遇。興奮之餘,我放慢了腳步,踏著青磚小路,跨過硃紅色的大門,緩步走進寺院。寺院不大,布局緊湊。五塔寺金剛寶座位於寺院當中,迎面五個小石塔在藍天的襯托下,十分醒目!五個小石塔中間是一個圓形黃瓦的屋頂,莊重中透著一種皇家氣派!我環顧左右,這裡安靜而祥和,也許是春節長假剛過的緣故,院內遊人很少,只有兩三個中老年人在悠閑地散步。偶爾,有一對年輕的戀人,也可能是夫妻,甜甜蜜蜜地從我身邊擦肩而過。是啊,終日在喧囂,繁雜的都市裡生活的人都渴求放鬆,渴求回到大自然中去,而今閑散超逸,到此一游,真是一種難得的心靈散步。我徘徊於古塔前,仔細打量,寶座是一個約8米高的台基,系磚和白玉砌成,分6層,最下一層為彌座,其上5層,每層是一排佛龕,每個佛龕內刻佛坐像一尊。五塔寺金剛寶座門前左右有兩株對峙的白果樹,據說與塔同齡,已是500多年的老樹了,至今身姿偉岸,連年不衰。為什麼逢廟必栽白果樹呢? 我多年的不解之惑,在這裡找到了答案,原來是佛教信奉者取白果樹高大健壯,果實純潔白凈,葉子不受蟲害,以示佛法弘傳,佛門潔凈,不受外侵之意,故而才在寺廟植種此樹。 寶座東西兩側有明清時期地方官的碑記和石雕造像,東側搶眼的碑記當屬鑲嵌在牆壁上那些全國各地的會館石刻了。從這些碑刻中,我了解到,北京的會館最早始於明嘉靖、隆慶年間,清中葉達到全盛,多達400多個。會館一般分為同鄉、同業兩大類,其中以同鄉會館為多,同業會館次之。這裡的會館碑刻記述了各種會館的創建、沿革及其作用。同鄉會館碑刻專門記述了其創建和接待進京官員、應試人員及其它活動。同業會館碑刻記述的是同行工商業者聚會、訂立行規、捐款等內容。看過會館碑刻,轉身前行,便見一座御碑豁然出現在眼前,上刻有風流天子乾隆帝的墨跡。乾隆爺筆走龍蛇瀟洒的身影雖然遠去了,而古碑依舊,那歷經數百年風霜雪雨的銘文,仍字跡清晰,易於暢讀。金剛寶座西側有諸多神形俱佳的文臣武將石像生伺立於此。石像生乃是墓主帝王為顯示其身份等級地位及驅邪、鎮墓而在陵墓前安設於神道兩旁的石人、石獸,統稱石像生,又稱"翁仲"。文官身穿朝服,寬袍大袖,玉佩璀璨,雙手抱握朝笏,端莊肅穆,為一品官形象。武將則披甲戴盔,手持掛劍,威武雄壯。工匠把他們雕刻得栩栩如生,鬚眉脈絡、衣紋飄轉一絲不苟,似乎他們在恭候皇帝的到來。這一組雕工精細的石像生群真可謂是寺中石雕藝術之精華了。步入寺內,循塔內44層石階盤旋而上即可通向寶座上層平台俯視寺院全貌。我在寺間遊走,揣摩這五塔名寺被京人尊崇至今,仰慕不已的原因。直到我細細品讀史料介紹和尋覓古寺的遺迹後,才真正了解到五塔寺的由來和典故。該寺創建於明永樂年(1403----1424年),約建成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寶座上的五座塔象徵的是五方佛,按佛經上說,金剛有五方五界:佛部(中)、金剛部(東)、寶部(南)、蓮花部(西)、羯摩部(北)。每部又有五方主佛。明永樂初年,印度僧人班迪達自西域來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現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金剛寶座的圖紙。明成祖與他談經論法,十分投機,封他為大國師,授予金印,並賜地於西關(今西直門)外長河(今高粱河)北岸,為之建寺,寺名「真覺」。後來又根據這位高僧提供的圖紙建成了這座金剛寶座塔,並重修了寺院。建成後的五塔寺前臨長河,背倚西山,成為當時京城人士重陽登高、清明踏青的好去處。五塔寺是個別具一格的建築,既有印度佛塔特點,又有中國古建築傳統風格。清王朝建立後,曾兩次重修五塔寺,乾隆十六年第一次重修後,為避雍正皇帝「胤禎」名諱,將「大真覺寺」改名為「大正覺寺」。五塔寺在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寺院蕩然無存,只有這金剛寶座塔倖存下來。可惜的是,晚清後,五塔寺逐漸衰落。民國初年,因無人看管,寶塔的銅質鎏金塔剎多次被盜竊。解放後,國家有關部門對五塔寺進行了多次維修,並在1982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近年來,為了弘揚祖國傳統文化,寺院還開闢了「金剛寶座塔資料陳列室」和「中國古塔圖片展覽室」等,院子里那些不同朝代精美石雕、石碑已經成為「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所在地。

在我離開五塔寺時,正午的陽光直射在五塔身上,看著這穿透彤雲的陽光,它好似賦予了五塔以生機和活力。整整大半個上午的時間,我在寺院里流連、徘徊、仰望、思索,記憶下了許多歷史的細節,拍了不少照片。在這靜謐的寺院里雖然我不可能看到別緻的風景,但在五塔寺體味到的心境,那份由平靜帶來的歇息,就讓我感到已經足夠了。

五塔寺金剛寶座前對峙的兩株白果樹與塔同齡,已是500年的古樹了。至今身姿偉岸,連年不衰。

珍貴的石刻瑰寶,

明朝太監玄宮(甘家口五礦集團西側出土)

幕冢殘構件復原

石像生-------文臣武將

石享堂,是為祭祀死者而設。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