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介紹1.碎片化閱讀與深度思考前言2.什麼是碎片化2.1 關於碎片化的概念2.2 碎片化閱讀2.3 碎片化社交3.大量閱讀卻不見增加知識的深度3.1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3.2 如何避免這種情況3.3 深度思考的前提4.如何在碎片化中建立自己知識體系4.1 想想為什麼開始?4.2 關於知識的獲取有哪些渠道4.3 知識如何轉化為內需和分享4.4 知識的利用和驗證4.5 知識的總結和升華5.後續5.1 後續內容持續更新中……1.碎片化閱讀與深度思考前言看到微信公眾號有篇好的文章,於是收藏,讀完後發現深有同感,每天感覺自己都在擴大知識的視野;看到頭條一些新聞,發現即使在一個地方上班,也能盡知天下大事,娛樂八卦,還有人間百態各種事情,讓自己知識廣度大有增長;上下班路上,吃飯過程中,甚至上班時,彷彿患上了手機病,如果不時常拿起手機看看,就好像錯過了人生大事和要聞;有時候感覺自己懂得很多,但是別人一問,自己又說不出來,或者說出來沒有自己的主見或深度;同樣是碎片化閱讀,有些人閱讀後能夠形成自己的主見,並且結合自己的經歷有深刻的分析;而有些人則只是看看而已,至於看完後,就難以想起剛才閱讀究竟是講了什麼東西;甚至還有些,則是陷入了口水戰。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許多人都在利用碎片化時間給自己充電,充電這個詞語應該不陌生了吧!於是碎片化時間大量用來增長自己知識的寬度,卻有時發現要想增長知識的深度可就沒有那麼容易呢!2.什麼是碎片化2.1 關於碎片化的概念在網上看到的一句話在社交網路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大為發展的今天,我們逐漸都被碎片化了——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購物,碎片化的社交……簡而言之,許多小夥伴,已經進入了碎片化生存。2.2 碎片化閱讀碎片化閱讀,是指尤其是社交媒體提供的信息資訊,並不能真正代替讀書,或者交談,或者其它等等。這個觀念已經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推崇,所謂碎片化閱讀,許多時候收穫的都是一些沒用的資訊信息,與真正的深閱讀不可同日而語。有時候,感覺自己知道了許多,卻發現好像又不太對,又或者說不出來。2.3 碎片化社交以前對於聊QQ,尤其是高中的時候,那彈出個信息,是十分地歡喜,充滿了期待。現在,面對著各種群,卻不知道說啥。工作群,好歹還可以發些工作相關的事情,其他的群,早就溺水呢!現在不敢不玩微信,因為幾乎每個人都玩,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聊天,也可以無時無刻不在「社交」。現在尤其是搶紅包的遊戲,也是所謂碎片社交的集中表現方式,不少人在微信群里發紅包,以增進朋友感情,增加群里的熱鬧氣氛。有時候是能夠起到活躍氣氛的作用,但是過度就不好呢!可是小部分人在任性地發紅包,大部分人在埋頭搶紅包,說幾句話的功夫紅包就會被搶光,所以沒人交流;也沒人在意到底是誰發的紅包,能搶到手才是最要緊的,所謂增進朋友之間的感情,也成了偽命題……之前,看到搶完紅包後,許多人很開心,發了很多圖片,我剛開始好奇地問同事,發圖片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我都有點看不懂,因為我平時跟別人聊都是發語音或者發文字。同事用十分奇怪的眼神看著我,問我是不是從外星來的,咋就不能與時俱進呢?今年,我也學會了發動態表情,很是高興!不過,有時坐地鐵,排隊,刷刷微博玩玩微信完全無可厚非。碎片化社交的目的,也是為了社交啊不要以為插科打諢就是促進感情,就是在進行感情交流,更多時候,時間長短不是檢驗感情深厚與否的唯一標準,最要緊的是真誠。3.大量閱讀卻不見增加知識的深度雖然時間被碎片化了,但是卻不影響增長知識的深度。零碎的時間,只要利用妥當,長期的積累,就一定會有質的飛越。自己所需要做的就是堅持和等待呢!3.1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你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每天看了很多新聞,很多文章,但是過了幾天就不記得呢。你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讀了很多書,卻什麼也記不住。或者,一直想讀書,卻不知道什麼書適合自己?原因是,我們閱讀的過程,是「視覺識別文字-進入工作記憶(WM)-對文字進行理解-識別下一段」往返循環。當然這個原因也是我在書上看到的,感覺我的想法與之相似,而且表達的十分有邏輯和專業,所以這裡套用呢!3.2 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帶著問題去閱讀想想閱讀的時候,我們遇到不懂的問題去查書,經過反覆研究,最終做了出來,那個時候是不是對不懂的問題印象特別深刻?或者反覆在同類型的題目上栽了跟頭,是不是也很印象深刻?因此,一般的閱讀,看到就過了,難以形成持續性的思考。而帶著問題閱讀,可以幫助我們思考讀到的內容。這個讀書的時候我們就懂得了。當帶著問題時,你會更容易注意到跟問題相關的內容。這些內容會更容易進入你的意識水平。同時,你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它們進行分析、對比和思考,運用它們去解答問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對其進行深度加工的過程。彼此建議聯繫建立聯繫是指,把你當下讀到感興趣的內容,跟你記憶中已有的認知聯繫起來。想一想,以前是不是也看過類似的問題。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呢?一旦有聯繫,可以形成知識網路,那麼就更加容易轉化為自己的內需呢!大量應用應用,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寫出來,說出來,做出來這幾個詞語說起來簡單,行動起來卻很痛苦。就比如說,最近一段時間,由於領導要求新芽App在8月中旬版本迭代完成,每天的工作十分繁忙,晚上都是十一點多才回到家,有時候很疲勞。那麼關於每天的工作小結,早晨跑步,寫作還不能耽擱,所以有時自己很痛苦。學到的東西,用自己的話把它解釋出來,是十分行而有效的方法。寫出來同理。當然技術類的一些東西,有時候不太好說,但是可以總結寫出來。也算是一種收穫。閱讀往往似是而非,但輸出,要求你對其結構、層次、邏輯有著透徹的了解,不然你無法將其有序地組織起來,並為你的觀點服務。這個過程,也是將其體系化、架構化的過程。如何將你學到的東西應用到新情境之下?如何運用你的知識體系去闡述它們?這個過程需要耗費你更多的認知資源,同時也是迫使你去深入分析、了解和記憶它們的過程。3.3 深度思考的前提閱讀時,可以做做筆記。這個時候又可以提到讀高中時的生活,那個時候是不是寫了許多筆記,對很多知識點也有自己深刻的思考。筆記的作用是什麼?是強迫我們思考。你做筆記時,需要將其歸納、簡化、畫出脈絡,其實就是進行深度加工的過程。同時,做筆記時,時時注意將它與相關內容聯繫起來,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腦,提高這些內容的活躍程度。比如,你讀一部古龍的偵探類武俠小說,讀完,可以做一個歸納:這部小說用了什麼詭計?屬於什麼類別?相似的小說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高下優劣如何? 或者,你的筆記里,有一頁「武俠小說詭計大全」,那就更好了。把它寫進去,簡化、歸納、總結,時時翻看,一目了然。用自己的話闡述閱讀的觀點先不要考慮自己的觀點是否妥當和合理,只要是自己的東西,那都是思考的產物,都值得肯定。這樣可以檢驗自己閱讀的情況究竟如何。是否能夠敘說故事,或者閱讀時,每讀完一個感興趣的點,可以停下來,在心裡假裝把它講給別人聽,默念即可,直到明白通達、毫無障礙了,再繼續往下看。思考它是對的嗎?是否適用?筆記寫了,也可以用自己的話進行敘說呢。那麼思考下,它是對的嗎?是否適合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運用呢?寫筆記和說,都是在熟悉閱讀的內容,既然熟悉了內容,也更加方便自己的思考。就比如:自己看了Android方面的書籍,首先是把它運用在工作中,然後可以思考關於界面,服務,線程,消息機制等等底層的原理,進而改進重構代碼,最後總結知識點,寫博客輸出。其實這也是一種思考。4.如何在碎片化中建立自己知識體系4.1 想想為什麼開始?雖然時間不斷碎片化,但是碎片化時間利用好了,也會大有收穫!為什麼要開始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就如同建造房子,先打地基,後構建房屋體系,最後裝修,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可能不太符合邏輯,就不要太糾結呢!但是它說明了一個問題,想把事情做好,就必須做事有先後順序。想想為什麼要學習?想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有的人說為了掙錢,有的人說提高素養,有的人說提高視野,理由千差萬別。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都是對的。搞清楚了為什麼要學習的目的後,我們就需要了解自己該怎麼做呢?想想該怎樣學習?有些人說,工作太忙了,沒有時間學習。也有人說,學習有什麼用,把工作做好就可以呢?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把零碎的時間用好,也可以掌握不少東西,上班下班的時候可以看看專業的文章,熱點的新聞,或者自己喜歡的領域都行,早晨起來後,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安排好,以免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想想要學點什麼呢?我是做Android開發的,大家都知道,做開發的需要不斷的學習。由於是金融公司,所以在公司安排的國家統考基金考試下,大家業餘時間看基金試題,也不能說沒用,說不定哪天就用上了。還有的同事,在學習大數據,有的學習資料庫,我自己也在學習Java線程並發,設計模式等知識點。周末的時間看看產品經理的數據,看看武俠,然後寫寫文章,雖然暫時看上去好像沒有什麼用,但是以後說不定哪天就用上了。再比如,在工作中,跟同事交流,如果大家都特別關注一個話題,你是不是為了融入環境也需要了解一點這個話題呢?最終學習需要聚焦,積累某處的專業水平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4.2 關於知識的獲取有哪些渠道知識的獲取渠道?談到渠道,那可就多呢。大家可能會首先想到讀書,讀書是個很系統很結構化的知識獲取渠道。但是用的最多的還是手機,微信公共號,新聞客戶端,專業網站等等都是學習的渠道。跟人交流也是一種不錯的渠道,這個渠道可以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和轉化,獲取效率很高。由於現在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太多呢,因此自己還要做好篩選的準備。每個人的經歷都是有限的,選擇合適的很重要。書本:快速閱讀和主題閱讀的方式能讓我快速掌握某一領域的知識,對於暢銷類的商業書籍其實也有它的可取之處,你至少知道了當下大家都在談論什麼。微博:技術類大V們都很少發生活類信息,他們更多的是乾貨文章的分享。微信公眾號:優質的微信公眾號裡面的文章你會發現很少雞湯,很乾貨;雲課堂:沒有區域的限制,也沒有時間的限制,但是要做好篩選,因為視頻教學相對還是比較消耗時間的,在課程太多的情況下,做出甄別是很重要的。我自己經常上51CTO,有時候不是不知道學啥,而是選擇太多,同類視頻太多,再沒有人指點情況下,我覺得前期的選擇可能比後期持續學習還要重要。4.3 知識如何轉化為內需知識轉化是很重要的。打個簡單的比方,比如你看過時間管理的書籍或者看過相關的視頻或者文章,那麼你就會進行時間管理了嗎?你看了大牛是怎樣養成的,你就可以成為大牛了嗎?你看了Android高級進階書籍,你就能成為高級資深開發員了嗎?這樣關於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內需就顯得十分重要呢!比如,之前看了許多時間管理的文章,但是時間還是一團糟,這個就需要我們去堅持的實踐;比如,之前看了許多新聞,但是還是無法形成主見,這個就需要寫寫心得或者思考;再比如,之前學習演講,但是一旦演講去說,就發現自己不會說了,這個就需要自己去多講多說。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水平如何,你可以去分享,分享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說不定還可以收到別人客觀的評價。對於時間管理,我也是只有自己淺層次的看法。不過我每天都會在早晨花半小時寫下自己要做的事情,有的還要限制時間,給自己緊迫感。然後晚上下班前看看做的事情,記錄完成情況,沒有完成記錄原因。我之前在喜馬拉雅上上傳了一些平時說話的音頻,剛開始就有人說,哎,普通話都沒說好,還是個小人物,沒有什麼值得分享的。我想,難道一定要成為專業的主播才可以發自己的聲音嗎?把寫的心得說不來,也是一種溫顧和語言的訓練。還有的小夥伴會說,哎,我自己都沒學好,哪敢提什麼分享呀。你一定要等到自己學富五車,飽腹經綸之後你才有勇氣做分享嗎?這樣也是一種分享啊,分享的過程我們強調的是輸出,你只要能找到輸出的地方,就一定會有人回應你的。去跟別人交流,則是一種很好的知識轉化過程。其實,發現所學的東西最終還是以說,或者做才得以體現出來的。4.4 知識的利用和驗證學到的東西,當然要用上,而用則是可以檢驗所學習的東西。你跟別人聊一些時局新聞,這個時候則是檢驗你平時閱讀新聞是否思考,是否由自己的主見;你做Android開發,則是可以檢驗你以前看的書籍,是否真的學到了知識,讓自己技術進步;你跟別人聊天談心,則是檢驗自己在溝通和傾聽過程中是否真的完全融入;你去演講,則是檢驗你平時的知識縫合與語言表達能力;你晉陞了,則是檢驗你的管理能力和視野,或者做事效率又是否提高了一個檔次。4.5 知識的總結和升華在知識總結的時候,看看能夠做的更好,或者說是創新。這不是否定以前的經驗,而是一種知識的升華。而知識的升華不是看書或者閱讀出來的,而是你在實踐中,根據當前環境做出來更好的行為。比如,你看一堆創新類的書籍是沒有辦法實現創新的,就像你看完外科手術的教學視頻,你還是不會動手術一樣。所以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當然,這裡想借用一句話:願每個人都可以像一個U盤一樣,自帶系統隨處插拔。5.後續:平時喜歡寫寫文章,筆記。別人建議我把筆記,以前寫的東西整理,然後寫成博客,所以我會陸續整理文章,只發自己寫的東西,敬請期待:知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yang-chong-69-24/pins/posts領英:https://www.linkedin.com/in/chong-yang-049216146/簡書:http://www.jianshu.com/u/b7b2c6ed9284csdn:http://my.csdn.net/m0_37700275網易博客:http://yangchong211.blog.163.com/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786041010ycgithub:https://github.com/yangchong211喜馬拉雅聽書:http://www.ximalaya.com/zhubo/71989305/脈脈:yc930211開源中國:https://my.oschina.net/zbj1618/blog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