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近緬甸的孟加拉國東南部港口城市科克斯巴扎爾(Cox』s Bazar)的一處臨時難民營中,羅興亞難民正等待援助。圖:Danish Siddiqui/Reuters

雷克斯·瑞菲爾(Lex Rieffel)

現場記者表示,過去兩周,有三十萬或者更多(信仰伊斯蘭教的)羅興亞人社區的成員逃離了佛教徒居多數的緬甸,他們跨越邊境線,進入了多數人口是穆斯林的孟加拉國。這些難民一直在向記者講述連串踐踏人權的事端:家園被焚毀,婦女遭到強姦,男子被斬首,等等。

全世界的社論作者和專欄作家都強烈抨擊了緬甸國務資政和全國民主聯盟領導人昂山素季允許那些暴虐事端發生,甚至要求諾貝爾獎委員會收回1991年頒發給她的和平獎。

作為一名致力於研究緬甸的學者,過去十年間,我走訪這個國家超過十幾次,知道那裡的局勢有多麼駭人。我去過若開邦,在若開邦首府實兌(Sittwe)郊外的一處難民營中目睹羅興亞人活動受限。同時,我認為多數媒體評論受到了誤導,沒有講述問題的複雜根源,並解釋問題是多麼棘手。

羅興亞人與緬甸的複雜歷史

我試著從緬甸高層說起,然後回溯歷史。

緬甸政治領導人昂山素季何以遭到國際媒體「罷黜」?曾經熱愛她的民眾又何以對她橫加指責?

因為她並未公開譴責以緬甸國防軍(Tatmadaw)之名著稱的緬甸軍方的系列行動,而正是國防軍的行動驅使羅興亞人逃往孟加拉國境內相對安全的處所。我會在後面解釋何以「素姨」(Daw Suu)沒有這麼做。緬甸民眾時常以「素姨」稱呼昂山素季。

緬甸國防軍因何發起這些行動?

因為8月25日,一羣穆斯林(另有描述稱他們為「叛亂分子」或「恐怖分子」)在羅興亞人棲居的地區(若開邦,緬甸十四個主要行政區之一)向三十處警方哨所發動了致命的攻擊。這不是這類行動首次發起。2015年10月初,緬甸與孟加拉國交界處的數處邊境哨所遭到攻擊,之後軍方發動過一次小規模但意義重大的行動。

這羣穆斯林為何發動這些攻擊?

據2014年的人口普查,在緬甸5200萬總人口中,羅興亞社區的人口為110萬,數十年來,他們遭到占人口多數的佛教徒的不公平對待。特別是,羅興亞人在法律上處於「無國籍」狀態已有二十餘年,這樣,他們的就業、接受教育和醫療服務以及在國內自由遷居的機會就遭到剝奪。發動攻擊的穆斯林團體自稱為「阿拉幹羅興亞救世軍」(Arakan Rohingya Salvation Army),並表示,他們攻擊緬甸軍方和警察,是為抗議羅興亞人遭到的不公正待遇,並為他們謀求充分的公民權。(阿拉幹是若開邦的舊稱。——譯註)

羅興亞人何以遭到如此長時間的歧視?

羅興亞人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有深刻的歷史根源,甚至涉及他們已接納的「羅興亞人」(Rohingya)這個種族標籤所引發的爭議。儘管有證據顯示,羅興亞人社區中,很多人的先輩在不列顛帝國於1826年征服若開邦,隨後將若開邦併入其印度殖民地之前就生活在這裡,緬甸的佛教民族主義者仍堅持稱呼他們為「孟加拉人」(Bengali),為的是將他們刻畫為來自孟加拉國的移民。1962年到2011年是五十年的軍事統治,在這期間,穆斯林的繁衍速度超過了佛教徒,目的是將緬甸變成一個伊斯蘭國家——這樣一些「非傳統事實」很大程度上強化了作為人口多數的緬甸佛教徒中的反穆斯林情緒。令問題雪上加霜的是,兩百萬若開邦的佛教徒認為,他們遭到了該國腹地緬族(Bamar)佛教徒的壓迫。

目前的局勢和素姨的應對

現在我們回到這個問題:昂山素季何以不曾公開指責軍方將羅興亞人驅趕到孟加拉國的軍事行動。為回答這一問題,理解她掌權的歷程至關重要。

她的全國民主聯盟在2015年大選中贏得了80%的議會席位,這令他們得以組建五十多年來首個平民領導的政府;同時,依據2008年緬甸憲法的授權,國防軍方面填補了全部議席的25%。

依據2008年憲法的一項條款,有子女持有外國護照的任何人都沒有資格擔任總統,這一規定阻止了素姨在2015年選舉後出任總統(她嫁給了一位英國學者,有兩個出生在英國的兒子)。「國務資政」一職為她設立,這樣她成為緬甸政府事實上的領導人。她還承擔了由外交部長承擔的角色。

儘管身為政府領導人,但因2008年憲法創設了一個軍方擁有最高權威的體系,素姨並未掌控國防軍。

假如素姨公開譴責國防軍驅趕羅興亞人至孟加拉國的行動,她將在譴責國防軍的同時,譴責那些在2015年投票給她的政黨的選民。結果是,她的領導地位可能無法維持。

對素姨而言,相較於自緬甸獨立以來一直肆虐不休的內戰,羅興亞人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可以說是一個次要問題。大約二十個擁有武裝的少數民族生活在與印度、中國和泰國交界的山區,緬甸國防軍一直想方設法加以鎮壓。自擔任該國政治領導人以來,與這些少數民族實現和平成了她最想完成的任務。令人喪氣的是,哪怕是實現全國停火對她來講都遙不可及,而且,目前的羅興亞人危機可能令這一目標甚至都更難以實現。

現在能做什麼?

那麼,在目前的舉措之外,素姨該如何行事,其他國家又該如何行事?

身為一名生活在十二個時區之外又不會講緬甸語的外國人,我不認為自己有資格回答這一問題。很多社論作者和顯赫名流(圖圖大主教、達賴喇嘛)都要求她強烈且公開地譴責國防軍針對羅興亞人社區的「反恐」行動。我傾向於認為,這麼做可能會在緬甸議會中引發某種不信任投票,而這樣的投票或將祛除她可能擁有的任何殘存權威。其他人士早就認為,只有辭職,她才能繼續維持其全球性聲譽。我認為,沒有任何一個選項會改善羅興亞人的遭遇。相反,任何一個選項都更可能加速剩餘的羅興亞人出走,前往孟加拉國。

除了大聲呼籲和嚴厲申斥,世界其他國家無法做太多事情。作為與緬甸接壤的大國,印度、中國和泰國對羅興亞人均無好感。1999年發生在前南斯拉夫的那種軍事幹預看上去不可能發生,特別是在世人未能阻止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之後。再者,朝鮮、阿富汗、敘利亞、葉門、南蘇丹、委內瑞拉等等,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情形一樣駭人,假如不是更駭人的話。當代世界並沒有有效的機制來解決這些問題。世人能做的最佳選擇似乎是,為這些衝突的無辜受害者提供大量象徵性的人道主義援助。

最後,這裡有一條令人嘆服的金句,來自中國:「緬甸是叛逆聖徒的天堂,又是那些治國理政者的墓地,這樣講是公正的。」(引文出自《環球時報》英文版9月10日題為「Is Suu Kyi to blame for Rakhine violence?」的社論。——譯註)

(作者是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非常駐高級研究員。本文原刊於布魯金斯學會網頁,2017年9月13日發布,原題:「No simple solution to the Rohingya crisis in Myanmar」。譯者聽橋,無法保證全部理解準確。)

(正文約2500字,感謝閱讀。請欣賞音樂。)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