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任何一本有關福倫達鏡頭生產歷史的書籍,我們都可以發現,這些資料中幾乎無一例外的提到寇麗尼亞(Collinear)鏡頭。它的德國版標註為Kollinear,它被眾多的專家們一直推舉為「福倫達經典鏡頭中的旗艦」。福倫達是一家著名的相機和鏡頭的生產廠商,它生產各種類型鏡頭,其中最擅長的還是製造標準鏡頭,寇麗尼亞最初也是作為標準鏡頭面世的。

X以下是福倫達各款著名標準鏡頭的生產年表:1886年Eurvscpo鏡頭;1895年Collinear鏡頭;1886年APO-LantharSkopa鏡頭;1900年Heliar鏡頭;1912年Helomar鏡頭;1925年Voigtar鏡頭;1927年Radiar鏡頭;1928年LantharVaskar鏡頭;1953年Ultron鏡頭;1953年Nokton;1951年Septon。各具特色的寇麗尼亞早在1890年,卡爾·蔡司設計出它的Anastigmat正光鏡頭2+2之前,福倫達公司就已經設計出一直六片兩組3+3的雙正光鏡頭。但是由於與德國Steinheil廠在註冊專利上的爭執,這支被命名為Collinear的鏡頭在五年後才與對手達成協議後推出市場。福倫達對這一系列鏡頭將面對的市場可以說是雄心萬丈,因此在這個系列中又衍生出四個支系,它們是:SeriesI(光圈f/5.6,視角85°)、SeriesII(光圈f/5.4, f/6.3,視角80°)、SeriesIII(光圈f/6.8,f/7.7,視角90°)和SeriesIV(光圈f/12.5,視角100°)。有人經過使用寇麗尼亞鏡頭後得出結論:認為各個系列中的寇麗尼亞鏡頭成像水平參差不齊,然而根據我多年來使用寇麗尼亞的經驗以及對它的了解,我以為事實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福倫達當初為了將寇麗尼亞打造成一個全能的鏡頭系列,運用了多年以後才在世界工業界廣泛運用的模塊化設計體系,它在一個光學設計平台上,根據不同的拍攝用途衍生了各具特色的鏡頭系列。比如,光圈為F/

4.5的鏡頭,雖然在風光攝影方面的表現差強人意,可它是柔潤、細膩的成像特點,令它具備了一支頂級人像鏡頭的全部素質;IV系列的寇麗尼亞具備的100度的巨大像場涵蓋,早已跨越了作為技術相機使用的標準鏡頭的技術要求,它完全有資格以超大像場涵蓋的廣角鏡頭身份存在。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也助長了寇麗尼亞成為「經典中的旗艦」這個神話的延續,那就是Collinear是供應給德國以外市場所採用的名稱。在德國本土銷售的鏡頭被成為Kollinear,因此在收藏者和用家中間就有著C頭與K頭之分,又因為K頭的生產數量要遠遠低於C頭,因此也就加劇了這種K頭好於C頭的心理因素.這也是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寇麗尼亞傳奇2006年初,在與朋友們閑聊鏡頭品質和成像素質時,自然而然的把話題扯到了福倫達生產的寇麗尼亞鏡頭上,在看過我用寇麗尼亞鏡頭拍攝的照片之後,朋友提出了想試一試這隻鏡頭的要求,我於是就借了一支310MM的寇麗尼亞鏡頭給他。幾天後,他打來電話,敘述中的語氣充滿了驚奇。他在中午的烈日強光,大反差的條件下用這支寇麗尼亞拍攝了一張照片。本以為作為主體的汽車高光部分在保留暗部細節的前提下,會超出底片對高光區的寬容度,無法呈現出影響細節。然而,衝出來的底片顯示,高光部分依然保留了豐富的影像細節。傍晚,在疑慮的心情下又在原地重拍了一張,其時天近黃昏,照度低,測光時就知道反差非常低,衝出來的底片暗部與亮部表現依然像中午拍攝的那張照片一樣優秀。絲毫感覺不到低反差照片中那種常有的平淡調子。好像寇麗尼亞鏡頭能夠辨別被攝物體的反差,自動調整了被攝物體的反差,僅就這一點便不得不使人驚嘆這隻鏡頭對於反差的控制能力。朋友中有位某照相機廠的工程師,聽說他們工廠中有一套專門測試鏡頭解析度的光具座設備,我便將一支寇麗尼亞鏡頭拿給他,請他幫忙做了一次鏡頭測試。兩天後,他把鏡頭送了回來,進門後的第一句話就問:「這支鏡頭是幹什麼用的?,我告訴他,這支寇麗尼亞鏡頭原來是放在老式干板相機上(fullplate,大概等於現在8×10英寸片幅)照相用的,他聽後大吃一驚,根據他得到的測試結果,這支30年代生產的寇麗尼亞鏡頭中心光學解析度達到了300lp/mm,這已遠遠超越了現代攝影鏡頭的需要。要知道,現在大多數高級的135鏡頭的光學解析度也只能達到這支鏡頭的2/3的水平,更不要說是大畫幅鏡頭了。現在市場上銷售的大片幅鏡頭多數也只能勉強達到它1/3的光學解析度水平,後來又把這支鏡頭與其他同類鏡頭進行了實拍比較,為獲得一個相對全面和可靠的測試結果。測試中使用了五支焦距在300mm左右的鏡頭在8×10相機上拍攝,參加測試的五支鏡頭分別為:Schneider300mmf/5.6 Apo SymmarL,Cooke 311mm f/6.8 SeriseXva,Fujinon 300mmf/5.6,Commercial Ektar 300mm f/6.3,Voigtlander Collinear310mmf/6.8。

攝於清東陵,使用Deardoff4×5座機,Collinear 132mmF6.5鏡頭,反轉片經專業掃描後按350dpi尺寸輸出,右圖為200%放大,從放大局部可以看到Collinear鏡頭既銳利又有不幹澀的特點最終的測試結果驗證了寇麗尼亞鏡頭確有過人之處,無論再解析度、暗部層次、反差及影調過渡方面,寇麗尼亞都以壓倒性的成績領先於其它鏡頭,這不得不令我們感嘆二戰前福倫達生產鏡頭的技術和工藝的精湛。記得三年前與朋友去東北長白山拍攝,到了長白縣就下起了瓢潑大雨,大雨連下三天,開車上了一趟山沒到天池就掉頭回來,心有不甘之餘,又冒著大雨走到樹林里察看,只見寂靜的樹林中,光線非常的柔和,本以為陰暗的林中光線會很暗,但是沒想到水滴在樹葉山的反光把整個樹林反射的非常明亮。雨滴敲打樹葉的聲音把環境營造得像仙境一般,傾倒得朽木山開著各種不知名得小花,地面上是厚厚的腐葉枯枝,腳踩上去發出各種碎裂的回聲。這是一片沒有人類涉足的原始地帶,千百年來她靜靜地躺在這裡呼吸著大自然地氣息…,但是大雨中根本沒有辦法架起相機拍攝,最後只好帶著失望下山了。按照這樣糟糕的天氣發展下去,本來計劃第四天打道回府了,可是轉天凌晨透過窗子看到了滿天的繁星,便臨時取消計劃,馬上趕緊準備器材上山拍攝。清早,到餐廳吃了早點準備出發時,熟悉的服務員告訴我們今天最好不要上山,因為雨後的山上肯定霧氣瀰漫,我們只好先去了附近的十五道溝拍攝一整天。第二天一大早直接開車上天池,拍攝後心中還是念念之前察看得仙境一樣得那片原始森林。於是,在下山時特意找到了那片森林,但是進去一看森林全變了,那種雨中得柔美情調全都不見了,代之以強烈的反差調子。刺目的陽光照射到每一棵樹榦上形成巨大的反差,測量到的反差指數達到十級以上。這時,我想可能只有寇麗尼亞IV系105mmf/12.5鏡頭可以勝任這種大反差的畫面,測完光後增加半檔曝光(之後減一檔沖洗)衝出來的反轉片高光部位細節豐富,地面上陰暗的地方同樣纖毫畢現。

攝于吉林長白山十五道溝,使用Deardoff4×5座機,Collinear 165mmF6.3鏡頭以今天的術語來說就是這支鏡頭的寬容度達到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不管所拍攝的景物反差如何,寇麗尼亞鏡頭都會按照它的演繹方式從容還原在底片上。關於這一點我和很多朋友探討過,這支鏡頭的表現能力,即便是對於光學鏡頭設計師來說也是一個難解之謎,這可能就是寇麗尼亞成為」神話」的主要原因吧。為寇麗尼亞裝上翅膀現在可以找到的寇麗尼亞鏡頭,除了後期帶快門的版本外基本上全是裸鏡,也就是說只有鏡筒、光圈及前後兩組鏡片。因此在使用的時候,還需要配上快門才可以用來正常拍攝。配快門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把前後兩個獨立鏡組配上套圈後,再分別固定在匹配的快門上。這種方式的好處就是可以選擇更可靠的新式快門,而且改制後的鏡頭比較漂亮。當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這種方式破壞了原有鏡頭的完整性;其次匹配套圈的精度也令人懷疑。我曾經找一個專業改制鏡頭的技術人員做過這樣的嘗試,因為知道改制精度對最終成像質量的影響,所以在提改制要求的時候,對技術人員叮囑再三,請他萬分小心,一定要按照我要求的精度去做。鏡頭改制完成後,技術人員聲稱改制精度誤差在0.01mm以內,一聽這話我就含糊了,因為我知道他的測量工具就是誤差為0.02mm的遊標卡尺,因此改制精度保證0.01mm以內基本就屬於無稽之談。我仔細測量了改制後鏡頭兩組之間的距離,發現沒有問題,但是鏡組間光圈的位置誤差卻達到0.4mm。沒說的,只好重新製作,來來回回改動了四次,才算做到我自己測量不出來的誤差。之後,實際拍攝的結果依然不盡人意,與之前用裸鏡,拿鏡頭蓋來控制曝光拍攝的照片品質有天壤之別。後來分析,是後配的套圈與鏡組的光軸偏差所致。但這已是無法驗證的事情了,便放棄了這種改制方式。直至後來去看了加工車間看到了作為工作母機的車床,才知道那根本就不可能做出符合我要求的配件。在美國也有一家名為S.K.Grimes的著名車間,專門改制鏡頭,我見過他們利用此種方式改制的鏡頭,效果同樣不怎麼理想。因此現在看來,用這種方式改制鏡頭並不是一個最好的方案。第二種方式就是把原來的鏡筒整組的通過配好的套圈固定在快門的前面。這種方式要比第一種簡單,精確很多,累計誤差也小得多。因為鏡頭本身得製造精度沒有被改動過,只不過是在後組加上了控制曝光時間的快門機構,光圈還在原來鏡筒的位置上,需要注意的是選配的快門要足夠大才行,大到快門本身的開孔不會阻擋影像投射到膠片為準。另外,由於現代生產的快門中,直徑最大也就是3號快門,因此對於某些大像場的鏡頭匹配快門形成了限制。當然,我們可以選用一些老式的大號快門,例如:Compound5IIIex5、Alphax5Betax5及新款的Sinar機械快門。如此快門本身的體積也限制了應用相機的型號。雖然,絕大部分的老式鏡頭還都是可以經過精細加工的套圈,很好地裝配在各種快門上,在今天的相機上大放異彩。結束語從光學設計的角度來看,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在設計圖紙上也誕生了很多完美的光學鏡頭,但是能夠製造出來的完美鏡頭就不多啦。至於說到商品化的完美鏡頭就更是鳳毛麟角了,這其中主要受工藝、技術水平和材質的限制。所以我們要善待這些保存至今的完美老鏡頭,好好享受它們帶給我們的那一份美好。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