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海軍司令"這恐怕是吃瓜羣衆眼中,郭德綱相聲裏的一句老梗了。

衆所周知,現在的蒙古國是一個內陸國,四面都不沿海,又何來海軍這一說呢?

可是,近期就有人發現了一部紀錄片,爲人們解決了這一疑惑。這部紀錄片由英國人制作拍攝於2001年,片名爲《蒙古海軍:盡在海上》,在這部時長僅爲27分鐘的紀錄片裏,製作方把這個內陸國家輝煌的過去,暗淡的現實,和充滿雄心的情懷展現的淋漓盡致。

一共就七個人,一張專輯封面就佔了一半兵力

由於時間及技術原因,現在已將找不到完整版了,但是從目前已知的僅有幾分鐘的片段裏,還是可以對蒙古國海軍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三條船(其中只有一條能開),兩門炮,七個人(會游泳的只有一位)這就是現在蒙古海軍的全部家當。

全部家當盡收眼底

經過多方查詢,目前的蒙古國海軍與其說是海軍倒不如說是"湖軍",他們駐紮的地方名叫庫蘇古爾湖是蒙古最大的淡水湖。

庫蘇古爾湖水域面積有2700多平方公里,四周爲山丘起伏的乾曠草原。離最近的大海還有2000多公里的距離。但此地卻是近代蒙古海軍的誕生地。

1930年,當時的蒙古迎來一位"稀客",一條來自蘇聯的運輸船。這可是蒙古歷史步伐邁入近代以來的第一艘船,而這條船在蒙古的"安身之所便是庫蘇古爾湖。由於庫蘇古爾湖地區有一條全長1024千米的,這條河的另一個終點便是著名的貝加爾湖,因此當時庫蘇古爾湖可是連結蒙古和蘇聯的重要水上交通樞紐。蘇聯"送"船的目的是爲了運輸石油。

爲了保護水上運油通道的安全,蒙古組建了海軍,而這條船也自然而然的成爲了蒙古海軍的旗艦,並且用了蒙古爭取獨立過程中最重要的人物達木丁·蘇赫巴托爾的名字命名爲蘇赫巴托爾號。此時的蒙海軍儼然是一羣石油押運兵,這樣的活動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

蘇赫巴托爾號

不過我們把歷史的指針回撥到700多年前,那時的蒙古海軍可是一支擁有上千艘戰艦,十餘萬將士威武之師,即便只在歷史上活躍了不足百年。

1206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國。隨後採取遠交近攻,蒙古鐵騎連克西遼、西夏、金國、大理等國,使南宋政權陷入孤立境地。眼看就要對這盤菜動筷子的時候。蒙古人的目光卻盯向了日本。

起初,一心稱雄歐亞大陸的蒙古人,對日本這個島國的存在渾然不知,當征服高麗後方才得知有這麼個 "邊陲島國""。

起初,一向尚武的蒙古人,並不想讓自家的鐵騎漂洋過海去打下日本,還是想"和平解決"。於是派出了使者通過高麗之手向日本遞交了國書。可這封國書表面上看是希望"和平共處一家親",可字裏行間卻透露征服者傲慢和囂張。對於這份國書,當時的鎌倉幕府選擇了"沉默是金",壓根就沒把蒙古人當回事兒,這一下可惹惱了蒙古人。

當時的蒙古人還從馬可波羅的作品裏得知:當時的日本可是個遍地都是黃金和珍珠的"富庶之地"。從真實的情況來看,蒙古人顯然是被馬可波羅的作品給忽悠住了。這麼多年來,蒙古鐵騎征戰四方,截獲無數,搶劫與掠奪財富在當時可是家常便飯,貪婪奢華的蒙古權貴們也自然看上這"肥的流油"寶地。

此外,蒙古人還認識到,雖然在陸地上南宋孤立無援了,但是還有個隔海相望的"小兄弟",這可是一大隱患。要想徹底把南宋"包餃子"打下日本勢在必行,更何況當時忽必烈對征服這個詞有着狂熱的追求,認爲如此行事方可"有功可見於後世"。

1274年十月九百艘戰船,近四萬名士卒和水手(大部分是漢人和高麗人)在忻都元帥的統領下,從高麗起航向日本進軍,這便是元朝第一次東征史稱"文永之役"。

起初,元軍進展還算順利,迅速的攻下了對馬海峽中的對馬島以及一岐島,並在一個月後到達日本博多灣,日本武士,甚至連僧人都上陣阻擊,可在元軍火器和勢不可擋的衝鋒面前還是敗下陣來,元軍攻下博多城,可是當初走一路搶一路的蒙古人沒有意識到,日本列島不同同於中原大陸,渡海作戰後勤有多重要。士兵疲憊無援,後勤輜重難以得到有效補充,沒辦法只好在博多搶了一通後,回船住宿。可就在當晚風雨大作,戰船毀傷大半,還有不少擱淺在日本海岸被日軍俘獲。在賠上一萬多條人命的代價後,元軍退回高麗,"文永之役"也草草收場。

蒙古襲來繪詞

仗雖然沒打贏,但忽必烈認爲,這一仗也讓日本人見識到了大元帝國威武之師的強大,日本也該"嚇破膽"了。1275 年二月,又一次派出使臣同日本"修好",可這一次日本武士,乾脆用武士刀說話,把來使統統砍了腦袋,這下忽必烈怒了,發誓一定要完全征服日本。

此時的元朝剛剛消滅南宋,得了江南大片國土和人口。這一次元軍決定兩路出擊,1281年5月,東路軍4萬餘人,900艘船隻從高麗出發,江南軍14萬餘人,並3500艘船隻從中國泉州港出發,分兩路向日本九州島進軍。

這時的日本,吸取了前一次的教訓,既然元軍在陸地上所向披靡,那麼取勝的希望就在於海戰了。可這一次元軍可是上千艘戰船,還有南方人在船上,海戰到底該再打。總結起來有三大點。

一是困,把元軍困在海上,讓他們無法上岸。在日本人看來元朝人主要還是拿船當運輸工具來使用,海戰是次要,把它們困在海上,可使他們無法發揮陸戰優勢。爲此當時統治日本鎌倉幕府增加了西日本的防禦部署,並且在博多灣沿岸西起今津,東至箱崎長達十多公里的地帶,修築了一條高約六尺,厚約一丈的石壩,日本人稱之爲"元寇防壘"。

由於事前沒有做好偵察工作,當6月份進入博多灣之後,方纔發現石壩,難以衝灘登陸,就這樣元軍在海上漂了一個多月,未能成功登陸上岸。日本的困敵戰術取得了成效。

"弘安之役"

二是擾,當實力相差懸殊時,"敵駐我擾"的手段就顯得高明多了。元軍上岸不成只能以船爲家了。日本人利用本土作戰的優勢,在夜晚用小船偷襲元軍船隻。雖然每次規模都不大,但在這種零敲牛皮糖的攻勢下,還是弄得元軍"船壞糧盡"苦不堪言。

三是"神風"相助。雖說,前兩招都起了效果,但元軍畢竟人多,船多。日軍想一口吃掉也絕非易事。這時老天爺"幫忙"了。八月一日夜間,驟然間颱風大作,在臺風的破壞力下,元軍損失慘重。史書記載 "戰船皆破壞終覆沒,左副都元帥阿刺帖木兒以下溺死者無算,流屍隨潮汐入浦口,積如邱陵"。而常敗將軍范文虎等一票將領此時也只顧自己逃命了,日軍乘機發起反攻,元軍大敗,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將士死裏逃生回到國內。相比於第一次東征,這一次元朝輸得更慘。

戰後,雖然忽必烈勃然大怒,欲第三次出兵雪恥,可此時朝中大臣多數持反對意見,再加上南方動亂,忽必烈把目光轉向了交趾(今越南北部),討伐日本也就被無限期擱置了,元朝將水軍調往征討交趾,結果同樣全軍覆沒。元朝海軍在歷史上的主要表演也匆匆謝幕了。

如今,石油運輸也停了,押運員的工作也沒了。鐵木真的海軍子孫們,守着舊船,跑跑運輸,接待景區遊客,儼然一副"與民同樂"的景象。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