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有“智取生辰綱”一段,寫楊志押送生辰綱去往東京,結果在途中被晁蓋吳用等用計奪取。生辰,即生日,而所謂的生辰綱,就是指成批運送的生日禮物。

在說辰這個字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農(農)字。甲骨文中的農字,就好像手拿着一個農具除草——這個農具就是辰。辰,原本是指蜃,在上古時期,蜃曾用來作爲耕田之器,這便是辰的本義。不過在甲骨卜辭中,辰多借用爲地支中第五位,或者表示時間的含義,本義反倒是不常用。

古人很早就對一晝夜有了等分的時辰概念。他們將一晝夜分爲十二等分,一個等分便是一個時辰,恰好等於我們現在的兩個小時。我們現在所用的小時這個概念,其實是指小時辰:一個小時只有半個時辰,可不就是小時辰?在做出這樣的等分之後,古人便用十二地支來紀時,分別表示十二個時辰。所謂辰時,便是指早上七點到九點。

辰又可用來紀月。古人有“月建”的觀念,他們將十二地支與十二月份相對應,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份(夏曆)配子,稱爲建子之月,以此類推,十二月建醜、正月建寅,直到十月建亥,三月就是建辰之月,因此有辰月之說。

有趣的是辰還與日月星掛上了鉤。我們常說日月星辰,這一個詞組,前三個字各有所指,而辰則是日、月、星的統稱。如果單說星辰,辰則泛指衆星。如果說北辰,它就又特指北極星。由大到小,由多到少,辰在天空之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北辰距北天極很近,差不多正對着地軸,當人們從地面向夜空看去的時候,它的位置幾乎不變,古人也就認爲它是固定不動的,而衆星都圍繞着它轉。所以孔子就說“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也將自己的忠貞比喻成北極星,“儂作北辰星,千年無轉移。”

不過更爲常用的辰,是良辰——美好的時光。春光迷人,是良辰;風華正茂,是良辰;歡聚一堂,是良辰;追逐夢想,是良辰……總而言之,人生中一切美好發生的時候,都是良辰。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古人將這四者稱之爲四美。這四美難於並得,因此又有四難之說。《牡丹亭》裏杜麗娘遊園,看到奼紫嫣紅的春光,而想到自己,“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所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四美難以並具的感慨。

就好比是高情雅緻總是與茂林修竹相配一樣,“良辰美景,必躬於樂事”。因此人們總是主動地將賞心樂事放於良辰美景之中。無論是搬家還是嫁娶,宴客還是會友,中國古人做事都喜歡選一個好日子,叫做吉日良辰。值此吉日良辰,有美景,又能做賞心樂事,何樂不爲?這其中正包含着人們對於美好的嚮往以及內心對於吉祥順利的祝願。(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