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經理人月刊》2010年11月號」

 

★前言

上臺說話,最讓人感到緊張、恐懼的時刻,通常是開場前的一分鐘,到開場之後三分鐘。只要能有效利用這4分鐘的時間化解緊張、建立與聽眾的信任感,就能大幅提升表現。

 

★採訪‧撰文‧編輯 / 劉揚銘  攝影 / 賀大新

 

★受訪者小檔案

劉中薇

作家、編劇、大學講師。

《說故事了沒?》作者,在淡江大學開設的「說故事與創意」課程,每19秒就有一人選課,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常受邀至企業演講,傳授溝通表達、說故事的技巧。

 

 

「即將上臺前的一分鐘,是每個人最緊張的時刻,這種緊張感,會持續到你站到臺上,發出第一個聲音之後的三分鐘,」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兼任講師劉中薇指出,這4分鐘,往往是上臺說話表現好壞的關鍵,「只要撐過這段緊張期,就會開始熟悉舞臺、說自己熟悉的內容,順理成章地拿出好表現。」

劉中薇分析,一般人害怕上臺說話,大多是因為對於說話的「場域」「對象」「內容」感到陌生所致。要突破這三點,可透過事前準備來熟練「內容」,以及把握開場4分鐘的黃金時間,來建立對「場域」和「對象」的熟悉度。

 

開場前,用笑容化解緊張、建立信任

 

即使身為最受學生歡迎的大學老師,也經常受邀演講,劉中薇每每在上臺前,還是會感到緊張。她的解決方法是,「在開始前,給自己一個超級自信的笑容,」因為讓自己面帶微笑,可以透過臉部表情帶動心情的愉悅感、化解緊張。

上臺說話時,我們會直接看見聽眾、老闆或客戶,這種面對面的人際傳播,效果好壞取決於「聽者」和「講者」之間的信任感;面露笑容,往往可以快速建立起雙向的信任感。

「一開始帶著笑容上臺,就不可能在臺上哭出來,」劉中薇進一步說明,同時也能向聽眾傳達出你是友善的,而非怯懦、害怕的,所以說的話是可以信任的。

而當聽眾在第一時間已經信任你,講者也就更能信任聽眾的回饋,在演說中表現得愈來愈好。因此劉中薇建議,每次上臺前,「就算用演的,也一定要讓自己熱忱地笑。」

劉中薇曾發現,自己在用心聽別人說話時,習慣皺眉頭,很容易讓人誤會「她是不是不想聽?」,失去聽者和講者間的信任,所以她常提醒自己,無時無刻都要保持微笑。

 

 

開場三分鐘的流程,準備到萬無一失

 

站上臺後,劉中薇建議,將開場三分鐘之內的流程準備透徹,可以讓自己快速熟悉演說的場域與對象。

所謂「透徹」,要細到「前三分鐘要講的每一字一句,都反覆練習到萬無一失,」包括是否需要先向主辦單位致謝,確認致謝對象與內容;是否要準備個小故事,向聽眾打招呼;或是一開始就用驚人的方式介紹自己。

不論開場的流程是什麼,劉中薇提醒,關鍵在於每個細節都要想好、準備好。而一旦能夠穩健、流暢地完成開場的前三分鐘,之後「由於已經熟悉舞臺(場域),其餘要講的內容也早已熟練,就完全不用擔心了。」

有人建議,上臺時想化解緊張,可以試著把臺下聽眾當成「石頭」,劉中薇不太贊同這個做法。「每個人都是活生生的、眼睛看得見的,為什麼要假裝看不到?」她認為,講者永遠要記得和聽眾溝通,目光直視聽眾,對他們微笑,不要面無表情。

而注意聽者的表情、肢體語言等回饋,也有助於講者修正自己的表現。「看到有人面帶疑惑,就知道自己應該換個說法,再說明一次;看到有人皺眉頭,就知道他們聽不懂,要讓他們發問;就算當下無法中斷內容,也要在一個段落後,重新請對方表達意見。」劉中薇表示,說話的目的是希望對方理解,如果聽者有反應,講者卻不理會,就很難達成溝通的效果。

 

傳送者、訊息、接收者,三面向提高說服力

 

「上臺說話是一種有目的的傳播,過程中的元素不外傳送者(sender)、訊息(message)與接收者(receiver),」劉中薇表示,在事前準備時,可以從這三者著手,創造聽者與講者間的信任,讓自己的表現更完美。

講者首先要了解「接收者」(聽眾)是誰、有哪些特質,針對他們的需求去創造語言。劉中薇舉例,當聽眾來自較嚴肅、古板的產業,講者若用語詼諧,可能會被認為太輕浮、不夠嚴謹;反之,去到企業文化較活潑的公司,若是語調嚴肅,又會被聽眾覺得太拘謹、沒創意。這其中產生的溝通落差,都會減低講者的說服力。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小型的會議報告。面對急躁、講求效率的主管,自然要先講重點,或直接給出結論,有時間再講細節;但如果主管喜歡掌握情勢,可能就必須先鋪陳出細節、方法,最後再說明成效。

在準備想傳遞的「訊息」時,可以從「內容」(說什麼)和「形式」(如何說)兩方向著手,思考最能引發接收者的興趣的方式。

「同一種內容有千百種陳述方式,」例如順敘法、倒敘法;提問法(比方請聽眾猜謎)或懸疑法等等,劉中薇表示,「上臺說話時,千萬不要害怕和別人不一樣,」只要能讓聽眾保有懸念、想一直聽下去,就是好內容。

「形式」則包含各表達技巧,其中最基本的方式,是建構聽眾的「五感」,增添訊息的生動有趣,帶領聽眾涉入講者說明的場域,藉由感同身受產生「入戲」的感覺,以增加說服力。

此外,由於經理人所講述的,經常是專業性質的內容,所以最好能隨時注意聽眾與講者的知識落差,貼心地替聽眾做好翻譯。

最後,針對訊息「傳送者」(講者自己),在事前準備時,先決條件是對內容一定要非常熟悉,但更根本的原則是「保有熱情」。無論是一般業務報告、產品說明、甚至主題演講,講者都必須深信自己想傳達的理念。

「我們只能為自己真誠相信的事物,做有信心的解說,除非你是天生的騙子,」劉中薇表示,在臺上只要有一點點不誠實,聽眾都會發現,產生不信任感。但只要講者相信自己想傳達的事物,無論技巧如何,聽眾都會感受到渾然天成的誠懇。「當你抱持著『真的很想分享』的心情上臺,其實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