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評書和演義,人們對隋唐之際的程咬金很熟悉,尤其對他唬人的三板斧印象深刻。這樣一個武功好運氣更好的人,在衆人的支持下,還當了起義軍的頭領,稱王稱帝。其實,真實的歷史與此有很大出入。

首先是程咬金的兵器,演義中的板斧,有很濃厚的江湖氣息,但《舊唐書·程知節傳》記載,程咬金“少驍勇,擅用馬矟。”程咬金最擅長的武器是馬矟,當時戰爭中最常用,也最有殺傷力的一種武器。馬矟最大的優勢是可以遠距離刺殺敵人,非常適用於馬上作戰。

其次是程咬金的本領,不是唬人的三板斧,而是實實在在的厲害。史書記載,在瓦崗軍與王世充的一次戰鬥中,王世充來勢洶洶,程咬金的戰友裴行儼被流矢所傷,落下馬來。程咬金在亂軍中去救裴行儼,抱着他上了自己的馬。此時,王世充的部隊向程咬金追過來,“爲世充騎所逐,刺槊洞過,知節(程咬金)回身捩折其槊,兼斬獲追者,於是與行儼俱免。”

對方的長槍刺在程咬金的身體上穿洞而過,程咬金不但沒死,反而回身折斷了對方的長槍,又殺死了對方。這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信,歐陽修也不信,他在《新唐書·程知節傳》這樣記錄這一情節,“追兵以槊撞之,知節折其槊,斬追者”。由“刺洞過槊”變成“以槊撞之”,可見歐陽修的態度。

不過,如果長槍刺穿的是遠離心臟的地方,史書記載的情景也不是沒有可能。不論怎樣,程咬金在大軍陣前救人,沒有真本事做不來。

第三是程咬金的造反原因。演義中程咬金靠做小買賣爲生,因爲活不下去,所以揭竿造反。隋末很多起義軍是由此而起,但程咬金不是。

《舊唐書·程知節傳》記載,程咬金“大業末,聚徒數百,共保鄉里,以備他盜。”很明顯,程咬金最初的目的是自保,不是吃不上飯。但在那個已經亂成一鍋粥的時代,自保到最後也沒有出路,於是,他投靠了擁有一個國家大糧倉的瓦崗軍,成了李密的手下。因爲有真本事,程咬金很受李密重視,成爲瓦崗軍8000勇士中的頭目之一。

第四是程咬金的性格。演義中的程咬金是一個大大咧咧傻里傻氣的人,他的性格和他手中的板斧有些相似,都是粗線條。但真實的歷史是,程咬金有自己的思想。

瓦崗軍失敗後,程咬金、秦瓊等人投靠王世充。雖然王世充對程咬金很好,但程咬金很看不上王世充的爲人,他對秦瓊說,王世充這個人度量小,又愛打誑語,還好乾詛咒發誓之類的事,這都是巫師和老太太們乾的事,不是撥亂反正的君王作爲。

這樣,他和秦瓊等幾十個人在陣前倒戈,投奔了李唐。程咬金對王世充的判斷,哪裏是粗線條所爲?

武德後期,太子與秦王的矛盾突出,李建成通過高祖李淵把程咬金髮配到地方做刺史。程咬金勸李世民,形勢危急,趕緊動手吧。這麼清醒的認識,也不是評書裏的傻將。

第五是程咬金的履歷。演義中,程咬金從草根出身到草莽英雄,隨後在衆人的擁戴下當了皇帝,成爲混世魔王,大德天子。史書雖然沒有記載程咬金的家世,可以看作是草根出身,但也沒有當皇帝這個環節。

《舊唐書·程知節傳》中,程咬金先是自己拉旗護衛鄉里,後上瓦崗寨,李密失敗後投靠王世充,因不滿王世充的爲人又投奔李唐,後一直在秦王李世民手下,並改名程知節。

雖然演義中的程咬金和正史有很大差別,但並不影響人們對他的喜愛。或許正因爲他的草根出身和他傻的可愛的性格,才讓人們覺得他更真實,更接地氣,也更喜歡他。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