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錘子手機變身工作站,看高通的跨界突圍之路)

摘要: 技術的高速發展,已經讓原來涇渭分明的市場邊界變得模糊。為瞭守住自己的市場地位,適應未來的發展,企業開始跨界進入不同的領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羅永浩以一場到場人數創造世界吉尼斯記錄的發布會,公佈瞭其最新的旗艦手機——堅果R1。

但這場發布會的重點,卻不是手機,而是將R1變成生産力工具的TNT 工作站。

初代的TNT工作站並沒有獨立的計算單元,而是通過組閤屏幕和堅果R1手機,以R1手機為主機而成的“變型”桌麵電腦。

經過錘子科技的優化,羅永浩號稱自己的設備“重新定義瞭個人電腦”。

雖然我們不知道堅果R1最後能不能達到老羅所期望的高度,但從演示中我們看到,移動設備的處理能力已經完全可以勝任一般的辦公工作瞭。

此次堅果R1搭載的是高通最新的SOC驍龍845,屬於市麵上除瞭蘋果的A11芯片以外最強的移動SOC,其性能應該已經超越瞭很多低端PC。

多年來,高通都是移動芯片的代名詞,提到高通,自然而然的就想到手機或者手機處理器。但隨著芯片性能的不斷提升,再將自己定位成手機芯片,對於高通來說,顯然無法滿足其稱霸行業的野心,高通也在積極的探索手機之外的市場,其對恩智浦的收購就是這種努力的體現。

很早以前,蘋果就將自己的平闆設備稱為平闆電腦,試圖重新定義整個個人電腦産業。在成為最暢銷的平闆電腦以後,2015年,蘋果繼續推齣瞭iPad Pro係列産品,試圖將iPad打造成一款真正的生産力工具。

作為移動時代的芯片最強者,高通當然也希望能像蘋果這樣延展自己的市場,但安卓平闆一直起色不大,讓高通無法真正的進入到這個跨界的市場,同時平闆市場的萎縮也讓所有的移動廠商很失望,打敗筆記本的宿願還沒有達成,自己已經被大屏智能手機取代。

當然高通仍然進行著各種可能的嘗試,2016年12月8日,在中國深圳舉行的 WinHEC 硬件大會上,一嚮與 PC 不太搭界的高通突然齣現在會場。

微軟正式宣佈 Windows 10將全麵支持 ARM 生態係統,並將以高通為閤作夥伴;而硬件閤作夥伴將有能力推齣由高通驍龍處理器驅動的 Windows 10 PC,這些設備能夠運行基於 x86 架構的 Win32 桌麵應用以及通用 Windows 應用(不支持X86-64的傳統windows程序)。

2017年12 月5 日的高通技術峯會上,數款基於驍龍 835 處理器的 Windows 10 筆記本正式亮相,高通正式進入個人電腦市場,希望藉Windows之力完成自己的桌麵化之路。

高通進軍桌麵,最大的問題不是性能問題,而是軟件生態問題,高通不像蘋果那樣有強大的軟件係統生態去推動一種新的設備形態,所以需要靠榖歌的安卓或微軟的Windows幫其達到使命。

安卓和高通芯片可以說是黃金搭檔,但這也僅限於智能手機市場。在平闆電腦市場中,由於高端市場被蘋果壟斷,更多的平闆選擇瞭更具有性價比的方案,比如聯發科或者瑞芯微等國産芯片廠商的方案。

而作為最大桌麵係統生態的掌控者,微軟的支持給瞭高通很好的嚮桌麵進軍的跳闆,但這條路也充滿荊棘。

因為英特爾和微軟長期把持著個人電腦市場,形成瞭龐大的生態利益鏈,這個生態強大到連微軟本身都不是那麼容易打破。

微軟在之前曾推齣過完全不兼容傳統Win 32程序的Windows RT電腦,最終以停止開發收場。

雖然與微軟結盟後,高通已經可以被允許兼容Win 32程序,但不能直接運行傳統的64位.exe程序,需要開發者重新編譯纔能使用,這讓高通的Windows筆記本設備使用場景被大大的限製。

目前市場上有少量的廠商推齣瞭使用驍龍處理器的Windows筆記本,主打隨時在綫和長續航,由於上綫時間不久,其錶現還有待觀察。

高通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

現代芯片的發展方嚮,是朝著集成化、高能效比(用電少,乾活多)方嚮發展。在這個維度上看,高通佔據著一定優勢。

高通的芯片,嚴格意義上被稱為SOC,即在單個芯片上集成一個完整的係統,一個芯片包攬所有的工作。因此,使用高通芯片的設備可以做的很輕薄,很省電。

而傳統的個人電腦,英特爾的芯片隻是一個中央處理器,其他功能還需要其他芯片來協助完成。但隨著産業的發展,英特爾也將越來越多的功能單元集成進處理器芯片,包括內存控製器以及圖形處理器等,但和高通比起來,由於曆史原因,英特爾的集成還不夠徹底。

在原生軟件方麵,傳統個人電腦上的客戶端和移動平颱的軟件,已經越來越接近瞭,有些移動軟件的運行效率甚至高於PC。

另外,現代的軟件,越來越多的依靠WEB來實現,對於終端操作係統的依賴並不強。

流行的企業開發平颱基本都是基於WEB的,在終端,隻要有瀏覽器,對於很多企業應用已經足夠瞭,這也給包括高通這樣的企業更多的機會切入到企業中去,成為生産力工具。

技術的高速發展,已經讓原來涇渭分明的市場邊界變得模糊。為瞭守住自己的市場地位,適應未來的發展,企業開始跨界進入不同的領域。

量變的疊加已經帶來瞭一些質的變化,不管老羅的産品成不成功,我們已經看到瞭對技術的應用已經可以跳齣原來的框架,找到另外一條完全不同的實施路徑。

我們無法預測個人電腦的最終形態是什麼樣,但相信變革的時代已經到來。

畢竟我們已經厭倦粗笨,噪音和發熱巨大的傳統筆記本電腦,像手機一樣續航超過一天,永遠在綫的超便攜電腦,將會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就像當年筆記本電腦帶來的革命一樣令人神往,它使用的芯片到底是哪傢廠商的,其實用戶並不關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