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世界排名TOP100裏,中國女子5人,男子0人。100-200,女7人,男0人。前100,日本男子4人,100-200,日本4人。這說明兩個問題,第一,中國網球確實陰盛陽衰,第二,看日韓男子的排名,東西方體質原因純屬藉口。那為什麼?說來話長,簡單說一下個人觀點。

簡言之:道不同。網球是個人運動,全球職業化程度很高,你選擇什麼路,決定了你的目標和成就。

你可以籠統地說是體制問題,但現在舉國體制在網球項目上已經算開了很大的口,很多省體育局在網球運動員方面其實是四年週期簽約制,根據你代表省隊打比賽的成績,給你經費出去打職業賽事。這比十年前已經開放多了。這是這幾年傳統體制和單飛相結合的模式。當然還有徹底單飛的比如柏衍。以及一些家境富裕的青少年球員,一些家長把孩子送國外著名網校,成就如何還在醞釀中。

囉嗦這麼多,有個問題是,跟潘兵(曾經的亞洲一哥,保持中國男子最高ATP世界排名176很多年後被張擇打破)、朱本強(中國霸主多年)相比,2010年至今這些年,中國境內的ATP巡迴賽目前已增加到4個(上海北京深圳成都),ATP挑戰賽增加到12站以及ITF男子希望賽14站,一年不用出國在中國打比賽已經足夠了,各級比賽都有外卡,為什麼TOP200竟然空無一人呢?(吳迪張擇曾進過前200,現在跟老虎李喆是排在200多的僅有的3位)。答案在風中飄蕩。讓風兒告訴你,多少球員是省隊和國家隊的掌中寶,沒有後顧之憂。領著工資拿著獎金,訓練太枯燥比賽強度太大。沒錯,男子跟女子相比競爭對抗更激烈,但男子一旦出點兒成績,關注度會是女子的N倍。

比賽機會在本土橫貫全年,這幾年除了看到吳迪和張擇偶爾有突破成績,以及老虎李喆雙打不錯外堅持在單打也不斷突破個人最佳,但這幾員大將也慢慢成了老將,冒出頭的新人只有兩個:張之臻和吳易昺。另一個角度看,有兩位總比沒有強。這兩位小將會有什麼成就,主要取決於自己。如何聘請團隊如何訓練如何康復都是考驗。

可能問題不像上面說的那麼簡單。可能中國根本不會誕生斯里查潘和錦織圭這樣的世界前十甚至是大滿貫亞軍。但你像盧彥勛那樣進個大滿貫8強,中國媒體會一天之內把你捧上天的。想想常年精打細算的盧彥勛,我們還是樂觀一些吧。


從上週WTA廣州公開賽開始,世界網壇便進入到中國賽季。小編目前正在武漢採訪WTA超五賽武漢公開賽。與武漢同周進行的還有ATP深圳和和成都公開賽,這是兩站級別稍低的巡迴賽。

武漢公開賽作為一項超五賽,仍有張帥、彭帥、王薔3人憑藉排名入圍。而在低級別的深圳和成都賽,則沒有一名中國男球員直接入圍,吳易昺、吳迪、張擇都是憑外卡參賽,上海小將張之臻則通過資格賽打進了深圳賽正賽。

李娜是中國乃至亞洲網球的驕傲。

關於中國網球陰盛陽衰的局面,可以說是歷史原因。2002年中國網球兵敗釜山,管理者們在認真做過調研後做出了「以女子網球為重點,以女子雙打為突破口」的戰略。大部分經費隨後都花到女球員身上去了。小編有一次採訪前網管中心主任孫晉芳,她說很遺憾在退休前沒能把中國男子網球搞起來,因為確實錢不夠用了。

這樣做的結果有兩個:第一,女子網球確實搞上去了;第二,男子網球被犧牲掉了。看看最新的WTA世界排名,前100位我們有5名中國球員,世界前200位中有11名中國球員。而在ATP當中,前200位是找不到中國男球員的,前300位也只有兩名球員,前500位中也只有7人。

隨著張帥前天在廣州公開賽奪冠,她便加入到李娜、鄭潔、彭帥的行列,成為又一個至少拿到過兩個單打冠軍的球員。對中國女網,大家現在的要求是儘可能多的贏球,在大滿貫等高級別賽事中完成突破,在低級別賽中衝擊冠軍。而對男網來說,現在想要參加最低級別巡迴賽的機會都沒有。只有到了中國賽季,才能憑藉外卡去體驗一下,什麼纔是真正的巡迴賽。

吳易昺讓外界看到了中國網球的希望。

不過隨著吳易昺的崛起,中國男網似乎看到了希望,這個下月才滿18歲的浙江小夥子很可能是中國網球的下一個突破口。


中國女子網球在世界網壇確實比男子強太多,目前男子還在苦苦追求ATP250 的冠軍及大滿貫的首勝,但是女子已經獲得了大滿貫的冠軍了,而獲得WTA冠軍的選手有快10位了。而雙打冠軍更是不勝枚舉。造成這個差距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一.男子對體能及身體素質要求更高,男子如果擁有高質量發球及暴力正手,即使技術水平不是特別完美也能在男子網壇擁有一席之地。而女子網球更多的是拼技巧及相持球,像大小威這種力量型選手畢竟比較少,所以以技巧擅長的選手比如辛吉斯,A拉,謝淑薇等在網壇也有很高的成就。二,還是體制原因 女子選手較早的走上了職業化道路,完全自負盈虧,生存壓力較大。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選手自身的原因,對勝利的求勝欲等。比如日本的錦織圭 韓國的鄭泫都是在條件不是特別出眾的情況下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


中國網球體制也在不斷的變革,如今的國家隊也已經名存實亡,運動員也變成了由省隊培養的模式,省隊去幫其拉贊助尋找教練,而運動員做為回報需要去為省隊去打國內的比賽尤其是全運會賽事幫省隊取得好的成績。而省隊為選手的投入以及找外教的各種目的就是在全運會取得好成績。

至於中國男網,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們都站在金花們的背後,被戲稱為女隊的集體陪練。也就是近兩年,在中國網協的推動下,纔有更多的男選手得到和高水平外教接觸的機會,更多地出國參加高水平ATP賽事,而不是窩在國內參加一些希望賽。水平上的進步已有所顯現,但想要達到質變的程度,似乎還有所欠缺。

今年澳網資格賽,已經有了吳迪、張擇之外的中國男選手參加, 李喆、柏衍儘管沒能晉級正賽,但起碼中國男網隱隱有了集團作戰的苗頭。

早幾年,小花們也是在大滿貫賽場難求一勝。但在堅定不移的「走出去、請進來」之後,如今小花們也能紛紛在大滿貫突破首輪,甚至還可以爆冷種子。對於中國男網而言,路已經選好,需要做的就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或許再過上兩三年,中國男網也能代表亞洲水平。

對於我國男網的發展世界第一德約科維奇評價:「我覺得,關鍵是加大對男子網球的投入。畢竟,北京、上海這些城市的經濟發展非常穩定,邀請知名的教練、專家來執教網球,絕不是件難事。發展網球絕不是一夜之功,中國網球需要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從小孩子開始培養網球的未來。」


這個問題應該說是見仁見智了,從不同的角度都能給出答案。

從運動選材學的角度,男子網球對身體素質特別是身高和力量素質的要求比女子選手更高,男子球手在發球、高壓和網前的制勝分也比女子選手要多。黃種人在男性運動員中身體的差異比女子選手要大,不僅是中國,整個亞洲的女子網球選手普遍表現要比男子強些,泰國的塔納蘇甘、印度的米爾扎、日本的杉山愛和伊達公子,雖然不曾步入頂級球員的行列,但起碼也算名將。而男子選手只有泰國的斯里查潘和韓國的李亨澤曾經曇花一現。

從訓練學來看,男子選手在技術方面的優勢不足以彌補身體方面的弱勢,但女子選手卻可以做到這一點,反而在女子網壇過度依仗身體素質的力量型打法還很容易造成傷病,在職業發展上往往不可持續、李娜在身體素質方面特別是身高和力量上與歐美選手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是在技術、速度素質、靈敏素質方面,卻能夠彌補。

從體制上看,中國男子運動員處於體制內階段,雖然一些運動員參加了職業聯賽,但其訓練和管理仍舊依照舉國體制的規律進行,不能夠實現自主訓練自主參賽,運動員也很難有機會得到高水平比賽的歷練,從而造成水平的地低下。不過李娜、彭帥等人的單飛試水成功,也讓更多人看到了中國網球的希望,體制外培養已經逐漸成為中國青少年網球成才的重要渠道,男子網球的水平已經有了提升,張擇的ATP最高排名已經到了149,已經超過了潘兵在1995年的176位。


謝邀!

世界上人可以分多個種羣,不同人種肌肉和身體素質差異很大。從研究數據看,女性不同人種身體素質相比男性人種差異更小,所以說男子網球成績差第一個原因是人種差異,第二個原因是訓練水平,國內網球訓練理念和職業化程度都不高,所以成績不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