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999 年開始,每一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都會選出一批 35 歲以下最具有創新性與影響力的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創業者,他們是發明家(Inventors)、創業家(Entrepreneurs)、遠見者(Visionaries)、人文關懷者(Humanitarians)及先鋒者(Pioneers),這就是:《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 35 位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 (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

令人驚喜的是,今年共有四位中國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青年才俊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四位分別是: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學副教授、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中國和歐盟專利的共同發明人、基因編輯與基因工程領域的著名學者亓磊;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博士後、創建了世界首例單染色體的真核細胞的邵洋洋博士;北京藍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開發新的微生物產品解決白色污染問題的李騰博士;清華大學藥學院研究員;呈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科學顧問率先開發出單細胞核基因表達解析技術,並開發出神經單細胞多組學技術的李寅清研究員。

以下是四位的獲獎者的簡介:

亓磊

基因編輯和基因工程

年齡:35 歲

職位: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學副教授

獲獎類別:先鋒者

獲獎理由:作為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中國和歐盟專利的共同發明人,多年來致力於基因編輯技術與基因治療領域的開發。

獲獎人首次將基因魔剪 CRISPR/Cas 系統升級為基因編輯「瑞士軍刀」 CRISPR-dCas,並以此為基礎拓展應用,先後發明瞭基於 CRISPR 的基因開關(CRISPRi/a),使在不引入突變的情況下精準開啟或關閉特定基因表達;基因成像(CRISPR imaging),可以在活體組織中精準呈現基因組序列。基因定位(CRISPR-GO),實現三維空間內對基因組的空間重排和定位等。

獲獎人的研究不僅重新定義和影響了基因工程,更為安全基因編輯、基因治療、藥物研發及癌症治療等眾多領域奠定堅實的科學基礎。

邵洋洋

合成生物學

年齡:30 歲

職位: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博士後

獲獎類別:發明家

獲獎理由:參與創建了世界首例單染色體的真核細胞,實現「人造生命」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獲獎人通過基因編輯的方法,將釀酒酵母 16 條天然染色體合成為 1 條,對該細胞的進一步研究顛覆了染色體三維結構決定基因表達的傳統觀念。這也是首次通過合成生物學「工程化」方法,探索解析真核細胞染色體起源與進化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

獲獎人的研究為探索高等生物染色體結構和功能的關係提供了新的思路,為研究端粒相關的衰老和癌症提供了有用的模型。

李騰

生物材料與合成生物學

年齡:30 歲

職位:北京藍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

獲獎類別:遠見者

獲獎理由: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對生命系統進行優化,開發新的微生物產品為解決白色污染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獲獎人發現了一種在新疆艾丁湖的耐鹽耐鹼細菌,大大降低了可降解生物塑料,聚羥基脂肪酸酯(PHA)的生產成本,此外,其領導團隊開發了全新的數據管理系統 Holog,提升了研發流程的數據化與自動化水平,建立了軟硬一體實驗室,極大提升了微生物合成的工程化水平。

獲獎人的研究縮短了工程菌的開發週期,提高了研發準確率,在微生物產業和合成生物學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李寅青

單細胞多組學

年齡:32 歲

職位:清華大學藥學院研究員;呈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科學顧問

獲獎類別:先鋒者

獲獎理由:率先開發出單細胞核基因表達解析技術,並開發出神經單細胞多組學技術。

獲獎人創新性地將組織固定與單細胞核提取結合,實現單細胞分析的高解析度、覆蓋度和靈敏性,並利用該技術首次追蹤和解析到成年健康脊髓神經再生的罕見過程;此外,其開發的神經單細胞多組學技術,揭示了丘腦外周的抑制神經元是與遺傳性多動症等精神疾病相關的核心神經環路中關鍵組成部分。

獲獎人開發的單細胞核基因表達解析技術對研究脊髓神經修復有著重要的意義,神經單細胞多組學技術對篩選潛在的藥物靶點提供了重要信息。

祝賀四位青年才俊!

參考資料:《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