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迫不及待想去‘尿尿’。”當“迫不及待”這個成語,從尚在牙牙學語的女兒口中“蹦”出時,寶媽盧晶驚訝極了。她說,雖然女兒用詞不當,但自己很開心,因爲這麼久的陪伴閱讀,孩子總會在不經意間讓她看到點滴收穫。

親子閱讀,似乎就是這麼神奇。它以書爲媒,以愛和閱讀爲紐帶,搭建起溝通的橋樑,讓家長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長。因此,更多家長們迫切地想知道,親子閱讀從什麼時候開始?需要注意什麼?如何挑選與孩子共讀的書籍——

寶媽盧晶與女兒共讀繪本。

親子閱讀帶來小驚喜

“媽媽,您知道天津‘狗不理’包子爲什麼叫做‘狗不理’包子嗎?”最近,施金豆沉迷於《大中華尋寶記》系列叢書,這是一套以漫畫形式告訴孩子中國地理知識的書籍。

“可能包子太美味,狗都跑來了,後來被老闆趕跑,再也不敢來了,就叫‘狗不理’咯。”媽媽陳凌回答。

“錯誤。”施金豆一本正經地糾正道,“因爲做包子的人叫狗子,他做的包子特別好喫,生意特別好,別人叫他,他都沒空理,人們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狗不理’,所以,他做的包子,就被稱作‘狗不理’包子!”

施金豆是一名小學二年級學生,閱讀早已成爲他生活的一部分。有時在書中遇到新奇有趣的知識,他常常用來考考父母。類似的對話,在媽媽陳凌和兒子施金豆之間早已成爲“家常便飯”。

施金豆愛上閱讀,和陳凌堅持親子閱讀的做法分不開。

施金豆不到兩歲時,陳凌便帶着幼小的他,幾乎每天都到市少兒圖書館“打卡”,在三樓看低幼繪本。從《咪咪畫報》到《豐子愷漫畫》,妙趣橫生的故事,常常讓施金豆沉迷其中。2015年起,市少兒圖書館推出各類親子閱讀活動,他們母子倆成爲最早的支持者。風趣幽默的陳親娟老師和平易近人的陳富蓮老師,都是他們的偶像。

得益於濃厚的閱讀興趣與良好的閱讀習慣,施金豆識字量很大。如今,只要有空閒,他便如飢似渴地一頭扎進書海,完全不需要父母、老師的督促。“‘書中自有黃金屋’,我希望通過親子閱讀,幫助孩子學會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也希望通過書本,把世界展現在他眼前,讓他感受到閱讀的神奇。”陳凌說。

幼兒園時,施金豆很喜歡一套叫作《貝貝熊》的系列叢書。有一次,看到其中一篇《講禮貌比賽》,講的是森林裏有個動物不文明,大家沒有批評它,而是通過“誰更講禮貌”這個比賽,讓它反思己過。當天晚上,孩子就對陳凌說:“媽媽,我犯錯時,您對我那麼兇是不對的,我們也可以玩遊戲,看看誰能做得更好。”

這也是讓陳凌感到欣喜的地方,在親子閱讀過程中,不僅兒子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自己也受益匪淺。“以前教育孩子時,自己就像‘虎媽’,挺兇的,後來兒子常借用書中的故事‘教育’我。”她說,在閱讀中,她不斷受到觸動,進行反思,慢慢地,自己的情緒溫和了,母子關係也更加融洽了。

“親子故事會”,孩子們在聽故事。

親子閱讀形式多樣

黃曉萍是另一位親子閱讀的忠實擁護者。與陳凌相比,她的親子閱讀,從胎教開始。“寶寶還在肚子裏的時候,我就開始聽交響樂,給他講故事,和他說話,我相信他能聽得到。”她說,現在兒子一週歲多,健康活潑,語言能力也發展得很好。

黃曉萍的想法,與寧娟不謀而合。寧娟是三明市少兒圖書館館長,她提到,全民閱讀已經第六次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許多城市從黨的十八大以後就開始重視親子閱讀,而我市從2015年以後開始大力推廣。“親子閱讀完全可以從孕期開始,也就是所謂的‘胎教’,當時我們考慮過是否推廣孕期閱讀,後來因爲找不到專業教師就只好作罷了。”

在寶媽王春萍看來,有互動的親子閱讀,能激發孩子更大的閱讀興趣和能量。“在家裏,我們可以佈置一個溫馨的角落,拿上一本書,和孩子們共讀,但在家以外的課堂,可以多方互動,形式更活潑,能激發孩子更大的閱讀興趣。”王春萍說,大寶莊之昂現在正讀中班,小寶莊之曼才兩週六,每到週末,她就帶着兩娃參加各類親子閱讀活動,其樂融融。

“親子閱讀的重點不在於‘讀’,而是通過父母與孩子共讀一個故事,讓孩子動口、動腦、動手三者有機結合,進而開拓孩子創新思維和思考能力。”寧娟介紹,基於這個理念,2015年以來,市少兒圖書館推出“親子故事繪”、公益文化實踐營等十多個親子閱讀活動,讓孩子和家長們在聽故事後,動手剪紙、繪畫、做泥塑、表演音樂劇等,寓教於樂,讓孩子們碰撞出知識的火花。

記者瞭解到,隨着親子閱讀的效果日益凸顯,市面上出現了“老約翰”“悠貝”等品牌的親子閱讀館,有償親子閱讀活動也受到不少家長喜愛。對此,寧娟認爲,“商家在經營親子閱讀館和邀請教育專家等過程中,都需要經費,因此,商家開展活動向家長收費是合理的。”她提到,由於客觀原因,有些親子閱讀項目沒辦法通過圖書館這個平臺開展,家長從商業性機構找到補充,也是不錯的選擇。她提醒家長,在挑選親子閱讀館時,一定要選擇有教育資質的正規機構。

﹃寶媽來了﹄親子活動現場。

智慧父母”提升共讀質量

如今,王春萍不僅是一名熱衷於親子閱讀的寶媽,也是一名文化志願者,已經給孩子們開講過以“愛牙”和“中秋”爲主題的親子閱讀課,深受喜愛。“我希望通過活動提升自己,給孩子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提升親子閱讀質量。”她說。

去年3月,市少兒圖書館推出公益活動——“寶媽來了”,吸引了來自全市不同行業的幾十名家長踊躍參與。“親子閱讀,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家庭。”市少兒圖書館活動策劃部主任餘劍琴說,推廣文化志願者,一方面希望通過家長們給孩子們講課,提升家長們講故事的能力,增加他們的知識儲備,從而給孩子更多正確的引導;另一方面,希望藉助更多的社會力量,推廣全民閱讀。

“智慧”父母培養出“智慧”子女。2017年4月23日,市圖書館、市婦聯、團市委聯合推廣“三明智慧父母讀書會”公益項目,以親子閱讀爲抓手,以全市社區、街道、鄉村爲陣地,廣泛傳播科學家庭教育理念,幫助家長和兒童共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樹立良好家風。啓動儀式上,我市首批14個“三明智慧父母”讀書點被授牌,其中,下洋建築書店與乾龍社區“可佳書舍”成爲備受家長稱讚的閱讀點。

在“可佳書舍”閱讀點,領讀老師陳親娟曾把《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中的每章節的精髓結合生活中的案例,理論聯繫實際進行解析,讓家長們深受啓發、感觸頗豐。“要提高親子閱讀的質量,家長的眼界和思想高度真的很重要。”家住梅列區的陳先生說,在讀書會上,他還學會瞭如何更好地和孩子相處。

市圖書館館長黃澤民認爲,家長是閱讀羣體的最大公約數,通過讀書會的形式,引導和鼓勵更多的父母熱愛閱讀,享受閱讀,掌握科學智慧的家庭教育方法,這必然無形中提升親子閱讀的質量,讓家長與子女在閱讀中共同成長。

別掉入親子閱讀誤區

“你看,這是什麼?”“告訴媽媽,這是什麼動物。你知道的。我教過你。”“想想看,他對不對?”“他爲什麼這麼做啊?”……這是寶媽鄧夢潔在與孩子進行親子閱讀時,常常提及的問題。只是,這種考試型的提問,並沒有引發兒子的閱讀興趣,反而讓他更加厭煩閱讀了。

親子閱讀,是近年非常推崇的一個育兒理念。然而,有些不恰當的閱讀方式,不僅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還會嚴重破壞孩子的閱讀興趣,甚至產生閱讀焦慮感。

親子閱讀是一種長期的、陪伴式的閱讀,是伴隨一生的。“孩子有興趣了,閱讀纔不會適得其反。”黃澤民說,親子閱讀不是填鴨式的閱讀,而需要父母在與子女的互動中,讓孩子感受到親情和閱讀的樂趣,不能帶着功利心,非讓孩子學點什麼。

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培養興趣?黃澤民說,除了閱讀形式讓孩子感到輕鬆愉悅以外,還有一個最簡單,也是最難的方法,即父母平時養成閱讀的習慣,家庭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習慣閱讀,愛上閱讀。

孩子養成好的閱讀習慣後,才需要考慮閱讀質量。黃澤民建議,最好挑選教育專家、親子教育專家的書籍,或搜尋“優秀繪本100”等備受推薦的好書。“由於個體差異,每個孩子感興趣和擅長的側重點不同,因此,家長最好挑選各種類型的書籍與孩子共讀,以發掘孩子的興趣與長處,並以此爲基點,深入拓展,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和質量。”

寧娟提到,在國家圖書館網站,每年都有推薦100本好童書,另外,日本著名作家宮西達的《我是霸王龍》、美國作家香農的《大衛》系列繪本故事、愛爾蘭作家山姆·麥克佈雷尼的《猜猜我有多愛你》等國外作家的作品,也是很好的親子共讀讀本。

閱讀成果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種慢慢積累的過程,要“靜待花開”。“我們中國,也有很多優秀的童書和親子讀物。”餘劍琴提到,《風鈴》《心中的老磨坊》《九頭鳥》等榮獲冰心兒童圖書獎的作品,很適合共讀。而豐子愷的兒童漫畫,不僅深受孩子們喜愛,家長們也能受益匪淺。

(三明日報記者 盧素平)

來源:三明日報·都市特刊

本期編輯:涵子 靈雨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