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很簡單: 它不便宜

i3 四核(Apple 第一次選用 i3)/8GB/128GB SSD 入門款售價 800 美金, i5 六核/8GB/256GB SSD 中階款 1100 美金.

對於前者來說, 一臺 H110+i3-8100 DDR3 16GB 的 HTPC 可以低達 2000 人民幣, 還能塞進一張性能靠譜的顯卡; 如果需要和 Mac mini 一樣的體積, 那麼可以考慮 Dell Optiplex 3060, i3-8100 款基本只要 3000 左右, 而六核心的型號也只要 6000 不到. 走渠道甚至能更便宜.

你可能會說這樣不公平, 比如 Mac mini 配置了 HDMI 2.0 和四個 Thunderbolt 3, 可以選配 10G 電口. 但是第一還是很多人分不清 USB-C 和 Thunderbolt 3 外設的區別, 第二 Thunderbolt 3 的線纜和外設都要貴很多. 而 10G 電口交換機價格也非常感人; SFP+ 轉電口的兼容性也不是特別理想, 而且價格也非常昂貴; 至於 7 類線的布線也要比光纖麻煩的多. 而且以上這些都是需要用到的情況下, 而我覺得如果是沖著價格去買 Mac mini 八成都用不到.

除此之外, Mac mini 雖然能更換內存, 但是 Apple 將內部複雜化, 首先後蓋的開啟從旋轉改為撬起; 內存被保護罩遮擋, 而拆除這個保護罩需要將主板移出機身, 中間還得移除大量排線和螺絲.

並且存儲也不能自行升級, 我覺得 128GB 對於大多數用戶都不夠用, 256GB 也是一個尷尬的容量. 而選擇外置的 USB-C/Thunderbolt 硬碟盒也過分拉低了性價比, 而且可靠性也不如機器內置 M.2 或者 SATA 理想.

而非常關鍵的問題, 是顯卡和屏幕. Mac mini 用的仍然是和 15 年水平差不多的 UHD630 集成顯卡, 並且未配備 eDRAM 和 Iris 選項. 已經有用戶反饋在 4K 屏下桌面卡頓嚴重的情況. 所以 Apple 那個 「兼容 5K」 也僅僅只是兼容而已; 在使用高分屏時, 跑一些 App 時性能就會有顯著下降. 而這種下降會極大的影響操作體驗.

有的用戶表示, 可以選購外接顯卡. 首先外接顯卡的質量和投入成本完全成正比. 你可以選擇 1200 出頭的亞克力盒子的方案, 然後搭配 560 或者 588 礦卡這些便宜的顯卡, 然後你發現你的桌面就流暢了. 然而這種方案一來帶來了大量麻煩: eGPU 盒子佔空間, 噪音大, 性能受限於 40gbps 的帶寬, 個別情況下影響系統穩定性並有兼容性問題.

當然你可以選擇加錢到做工更精緻的盒子, 或者不在乎體積, 而選擇極低噪音的 Blackmagic eGPU. 但是這種方案的成本就非常高昂.

另外就是屏幕. 很多人說 iMac 就是買屏幕送電腦, 這毫不誇張. Ultrafine 5K 能單買到的最低價格也要 9000 出頭, 而 iMac 5K 2017 最低在 12000 左右就能買到, 甚至可以獲得浙江省強制的三年一體機保修. 而後者支持四條 SO-DIMM 內存插槽, PCIe 8x 的 570, 和除了缺少 HDR 以外一切參數都非常頂級的 27 寸 5K 屏幕. 如果你膽大心細就可以更換 CPU 和 HDD/SSD. 特別是 iMac 還附送鍵盤滑鼠, 可以按需升級到觸控板.

如果真的是預算緊張, 那麼我的建議還是選擇嘗試黑蘋果. 因為作為迷你主機來說自己選購硬體往往能大幅度降低黑蘋果難度, 而不是像筆記本那樣受制於出廠自帶的一些部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