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汽車零部件專業技術交流平台

導讀

剛做審核員那會,在審核開始前,師父就讓我準備好三個法寶:控制計劃、生產計劃、生產線物流規劃圖,前兩個想必大家並不陌生,第三個到底有什麼乾坤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很多朋友一到生產現場,就會感覺有些暈,確實,看到那些轟鳴的設備、忙碌的工人、快速流轉的物料,能不暈的一定是「老司機」了。

為什麼會暈,小唐老師想,主要還是你對生產現場一些接觸的「對象」不熟悉,找不到頭緒。

在《外行如何「裝」內行里》(點擊可查看),小唐老師曾簡單的介紹過,在生產現場如何打開突破口的方法,在這裡,我們換個角度,看看這些「對象」到底有哪些!

1

幾個「對象」

好羨慕韋小寶呀,有這麼多對象!

不用羨慕,跟著小唐老師,我們也有!

當我們來到一家生產型企業時,在想看其生產過程。最先接觸的「對象」就是工廠了。

規模比較大的企業,可能有好幾個工廠,比如大眾上海這邊就有一廠、二廠、三廠。

工廠

工廠下面的「對象」,一般就是車間了。

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汽車行業還好,房「間」裡面確實生產「車」的,叫「車間」。

那生產牛奶的幹嘛不叫「奶間」,生產鞋子子幹嘛不叫「鞋間」,生產生薑的幹嘛不叫「生間」?

生間?誰說沒有「生煎」?話說,這會還真有點餓

其實,「車間」不是指生產的東西,以前的生產現場都有車床、銑床等大型工業設備,叫著叫著,沿用下來就是就是「車間」了,這和「馬路」的由來是一樣一樣的。

比如大眾有車身車間、油漆車間、總裝車間等。

車間

車間下面有「對象」嗎?

當然,那就是「生產線」指從原料進入生產現場開始,經過加工、運送、裝配、檢驗等一系列生產活動所構成的路線。

裝配生產線

生產線下面還有「對象」嗎?

那當然,一開始小唐老師不就說了嘛,咱「對象」也不少!生產線下面的就是今天的重點「工位」了。

工位是最基本的生產單元,在工位上安排人員、設備、原料工具進行生產。

工位還可以理解為一人區的作業內容,在以人手工作業或一人為主的生產過程中,一個人一個工位。

工位

要是再細分下來,我們還有「工序」、「工步」等對象,這裡就不一一展開了。

2

工位設計的一些理念

作為最基本的生產單元,工位的重要性無可置疑,正是一個個的工位形成了工序、工序再形成整個生產過程。這裡,我們就來談談工位設計的一些理念。

避免「過細」

如果將工位比作一段一段的水管,可能會容易理解這一點。

工位設計的第一個理念就是盡量保證水管的「均勻性」,避免「過細」水管段的出現,因為整個水管的流量就是受制於「最細」的那段,「過細」會帶來其他「粗段」的浪費。

雖然每個人都有胃,但胃的結構卻是最不合理的工位

這個「水管」概念非常重要,後面要談的很多工位布局都可以用它來幫助理解。

把操作人員當「傻子」

曾經和一個精益生產專家聊天的時候,他向我描繪了兩張關於牛吃草的經典圖片。

第一張圖片,牛是用繩扣在一個木樁上,繩長10米,牛就在這木樁為圓點,半徑為10米以內的圓內(草地上)吃草。

一天過後,會發現被被牛吃的草的地方都在圓內,但區域上不規則。

白色區域為草被吃光的區域

第二張圖片和第一張很類似,只不過將扣牛的繩子換成不能彎曲的棍子。

一天以後,看到的景象如下圖。

最外面白色為草被吃光的區域

只是將軟繩換成了硬棍,隨機的白色區域不見了,換成的是一個規則的圓環。

其精髓在於,將牛(人)的自由度降低後最小,小到連想犯錯誤(浪費)的機會都沒有。

這也是為什麼,當你去日本的生產現場,你會發現他們的工位設計都很緊湊,極限的時候,你想多放一箱多餘的物料都不行,多走一步都沒空間。

「信息」同樣重要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生產現場的操作人員,你會和什麼東西打交道?

相信很多朋友,第一個出現在腦海的就是「物料」,物流(物料的流動),其實伴隨著物料流動還有「信息的流」。

其實,不僅是製造環節,就連整個供應鏈,都充斥著各種信息流。

對於操作工來說,經常碰到的就是不同車型、高低配零件共線生產的情況,如果物料的「信息」如何進行區分,不僅要考慮看板的拉動,還要在工位的物料的擺放防錯方面下些功夫。

不同螺絲的順序防錯

兩種方式有改變嗎?

方式一,操作人員各干各的,彼此沒有交流

方式二,面對面工作,可平衡各自生產速度

該放哪放哪——5S

在《5S=掃掃地,搞搞衛生?》(點擊可查看),小唐老師曾詳細分析過5S的內涵。

日本人將5S視為一切管理的基礎,所以,在這裡,有必要將整頓中的定置定位作一個強調。

主要是幾個常識類的要求:

a. 物料放置位置需考慮:重物在下,輕物在上;易損物品要固定,易倒物品要擠壓住;長物要放倒;

b. 立體堆放的材料和物品要限制堆放高度,最高不得超過底邊長度的三倍;

c. 對安全通道和堆放物品的場所要划出明顯的界限或架設圍欄;

d. 使用頻率高,即經常使用的工具、物品放在附近;不常用的東西應整齊地放入箱、櫃內,或物品架上;很少用的東西應放進公用箱、櫃內,由專人妥善保管。

待加工零件、已加工零件、作業工具,檢查工具

記錄表、小物盒 放置區域

到一個有底蘊的公司,連地上的標線看起來都非常的和諧舒服。

3

實際工位怎麼看?

上面說了些理念(理論),總覺得不是很得勁。就像小唐審核時喜歡看現場一樣,我相信你也一樣,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實際的案例。

水平與垂直

還記得上面提到的「過細」水管段嗎?

上面的改變,相當於多個相對「粗細不均的」水管變成的「細而獨立」的水管。

除了「流速」快之外,生產的柔性也大大增加,唯一需要注意的是,A、B、C三者之間的節拍是否均衡。

對於複雜的生產過程,可以採用VSM的方法(價值流程圖)進行分析。

U型生產線

對於U型生產線,首先的要求就是逆時針。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逆時針?

小唐老師查了些資料,有下面幾種觀點。

a. 右撇子多

大多數人都是右撇子,右手比左手孔武有力得多,也靈活得多,逆時針時,右手先接觸到零件(想不通的朋友可以代入到U型圖裡感受下),直接就可以進行相對「複雜」、「有力」的活動。

如果順時針,則左手先接觸到零件,左手轉到右手的動作是種「浪費」。

b. 配料方便

開車的朋友,都知道交規規定要靠右行駛的。

配料車也是車,所以也要靠右進行配料,先到的為入口,後過的為出口,如果料放的位置是在內部(下圖中物料1),所以要逆時針。

當然物料在外面(上圖中物料2),逆時針就有些彆扭了(和物流方向相反了)。

另外,一個容易忽略的地方是,除了逆時針,這裡還有個關鍵詞——U型。

U型的目的是希望員工能夠實現一人多機(如下圖)。因此員工是動態的,稱之為「巡迴作業」。

除了U型,逆向之外,在工位設計還要考慮出入口一致:假設出入口不一致,當一件產品生產完了,操作工要去重新取一件原材料的話,就會空手(手上沒有材料可以生產)從成品產出口走到原材料投入口,這段時間是浪費。

大通鋪/一字型

有些工廠雖然採用了U型,也是逆向了,出入口也一致了,可是看上去還是不舒服(下圖)。

為什麼呢?因為幾個U之間沒有關聯。

沒有關聯又怎麼樣呢?沒法直接「流動」,產生半成品,產生包裝、物流的成本。

那怎麼辦?盡量設計成大通鋪(如下圖)。

有時候,為了保證順暢的流通,在廠房條件有限制的情況下,甚至可以犧牲U字形,如下面的一字形(一筆畫到底)。

同上面強調的一樣,這個「一」字畫得越長,對各個小工位之間的平衡性要求也就越高(因為節拍會有差異),前期的設計難度也就越大。

有人可能會問到底怎麼去平衡呢?

這裡給些工位平衡的簡單思路(下圖)。

鳥籠型

鳥籠型的設計,操作工被設備包圍(像鳥籠中的鳥一樣),一般呈三角形或四角形布局。

操作人員可以操作多台同類設備,但是這種布置不利於物流和人流順暢,並且不便調整作業人員操作台數,柔性較差。

孤島型

孤島型的設計,操作工可以操作多台不同類設備,產品也能夠在各設備之間順暢、連續地流轉,每個作業人員的步行時間也相對較短(如下圖)。

但局限在於,單元與單元之間會被隔離,不利於物流和人流順暢。

如產量變化時不便調整作業員操作台數,作業人員進行作業再分配也比較困難,作業員之間也不便相互幫助,很難做到少人化、柔性不高。

上面提到的只是些理想化的模型,有些模型雖然有局限性,但也有其合適其生存的土壤(如下圖)。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