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優雅地應對“性別歧視”?

文|恩醬

學生時代,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事——

“班上的男生,在偷偷地給女生相貌打分。”

工作後,你有沒有在職場上聽過類似的話——

“她混得這麼好,就是靠漂亮上位的。”

身邊有沒有這樣的男性,覺得——

“男人出去喝酒,有女生在纔有意思。”

這樣的對話,在生活中太常見了,很多人早已習慣。

從今年引起轟動的張紫妍自殺事件、網約車空姐遇難事件,到李勝利夜店案、鄭英俊偷拍私密視頻事件……

這一系列現象暴露一個問題:9012年了,社會上仍有許多不尊重女性的現象存在。

今年有一部韓網劇,正是討論當下各種女性歧視現象——

《就算敏感點也無妨2》

《就算敏感點也無妨》第二季(簡稱《敏感2》),聚焦的是職場女性所遭遇的性別歧視和性騷擾

在職場上,甲乙方陪酒、上下級潛規則等性騷擾行爲,婚後女性面對職場歧視,很多人都習慣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待。

而這部劇,正是把這塊遮羞布扒開。

01·

職場纔是性騷擾的“重災區”

《敏感2》一上來就揭露了那些職場性騷擾的醜陋嘴臉——

公司的中年男性,熱衷於給女性身材、相貌打分。

大冬天讓女實習生穿短裙,販賣性感來吸引顧客。

第一種性騷擾,是言語上的騷擾。

“沒有誘惑過男人嘛?表情要更性感一點啊!”

以工作爲名,給女職員發送性暗示強烈的圖片。

深夜的時候,各種曖昧短信轟炸。

當你以爲忍氣吞聲就過去了,可能迎來更得寸進尺的性騷擾。

第二種性騷擾,是動作上的騷擾。

最常見的,就是故意觸摸對方身體敏感部位。

以各種理由“揩油”,故意製造獨處的機會趁機下手。

而最嚴重的,甚至會從性騷擾演化到性侵行爲。

性騷擾這個詞,我們聽到不少。但很多人還是會困惑:到底什麼樣的行爲才稱得上性騷擾呢?

維基百科上對性騷擾的定義是——

性騷擾,sexual harassment,指的是以帶性暗示的言語或者動作針對被騷擾對象,強迫受害者配合,這會引起對方的不悅感,被騷擾對象不限於性別,包括男性和女性。

——維基百科

這個定義裏,有一個關鍵詞:不悅感。

說白了,凡是讓你感覺到不舒服的、帶有性暗示的行爲,都能視作爲性騷擾。

有調查顯示,67%的性騷擾案件發生在職場。

人民日報

職場性騷擾的核心:不是“性”,而是“權力”。

這也是爲什麼許多受害者會選擇忍氣吞聲,擔心自己的反抗會遭受職業、前程等方面的影響。

有的人會想;是不是自己太敏感了?是自己想太多了嗎?

比性騷擾更可怕的,是受害者在默默容忍這種性騷擾。

02·

女人結婚,就要辭職嗎?

職場女性不敢結婚,也不敢懷孕。

無論你在工作上付出過多少努力,可能因爲結婚就全部崩塌——

明明能力出衆,項目經驗也豐富,卻落選升職競選。

理由也是令人啼笑皆非——

“你是女人,反正結婚後有老公養着。”

HR圈裏有個段子,講婚後女性在職場的標籤——

沒生孩子的 = 特大定時炸彈(婚假+兩個孩子產假)

生了一個孩子的 = 定時炸彈(隨時生二孩)

已經生完二孩的 = 煙霧彈(沒有精力工作)

在一些公司領導眼裏,女人就是工作中的麻煩——

“好不容易把她教好了,又來什麼產假,育兒休假,最後還是會辭職。”

結婚對於職場女性來說,是個“隱形炸彈”。

他們甚至認爲,女性不結婚、完全爲公司奉獻,纔是最完美、值得驕傲的。

但對於男性來說,反而成爲一個加分項。

據《2018年職場媽媽生存狀況調查報告》顯示——

近70%的職場女性認爲:“公司高管中,大部分爲男性。”

劇中有一幕,當知道女職員已婚,領導把重要的項目轉接給別的同事。

當女員工表示不滿時,上司甚至冠冕堂皇地說——

“我這是在照顧你啊。”

之前網上流傳過“給女性休1年產假”的謠言。

這表面上看似是媽媽的福利,但無形之中讓未婚女性更難爭取到平等的工作機會。

生孩子明明是兩個人的事,爲什麼只有女性需要犧牲職場機會呢?

產後媽媽回到職場,不但會面臨着歧視,甚至有的還丟了工作——

面對這樣的問題,之前“夫妻同休產假”話題上了熱搜。

很多網友希望中國可以效仿挪威的“育兒假”。

夫婦加起來可休47周全薪育兒假,其中父親必休的育兒假是12周。

強制男性分擔育兒任務,能避免“喪偶式育兒”的現象,也能降低生育對於職場女性求職的影響。

網友們覺得,這樣的政策有利於緩解大齡適婚女性受到職場歧視的現象,休產假的錢也由男女雙方的公司共同承擔。

03·

職場女性自保指南

第二季依然保留了第一季的核心——

職場女性面對性騷擾、性別歧視等不公平的待遇,“敏感”一點也無妨。

面對職場性騷擾,第一時間先拒絕。

第二,保留性騷擾的證據。

察覺到對方不太對勁時,可以錄音來作爲證據。

第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將上司帶有性暗示意味的郵件,“不小心”地轉發給公司職員,讓大家看清對方的真面目。

最後,你可以把旁觀者變成你的盟友。

面對職場性騷擾,每個旁觀者都可以站出來終止這種事,一同保護和幫助受害者,這是一場正義的戰役。

記者Gretchen Carlson說過:“性騷擾並不是性的滿足,而是權利的傾軋,是別人對你做的事情,是剝奪你的權利。”

而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將這個權利拿回來。

《非自然死亡》中有一句臺詞:“誰懦弱,誰的聲音小,誰就吃虧。現在這個社會就是這樣可悲啊。”

面對職場性騷擾、性別歧視,更應該勇敢爲自己發聲,向對方宣告:我並不是軟柿子。

爲什麼男女平權說了這麼多年,現實生活中卻很難做到?

艾瑪·沃特森在一次聯合國的演講中說:

我認爲身爲女性,我應該和男性同行獲得一樣的報酬。我認爲我應該自己爲自己的身體做決定。我認爲應該有女性代表我參與政治,以及我的國家的決策制定。

我認爲在社會上,我應該和男性獲得相同的尊重。但遺憾的是,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使所有的女性都能獲得上述權利。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說,他們已經實現了性別平等。

生活中,性別歧視的現象依然存在。

前段時間,郭敬明上了熱搜,他在微博上說:“我當年吧,真的很慘一男的,對,是男的。”

這句話,暗諷當年發生的一件事——

2015年,北大心理學教授魏坤琳,與郭敬明一起做《最強大腦》時發生爭執,魏坤琳隨口說:“我怎麼好像跟女人在吵架?”

一句話令郭敬明憤怒離場,中斷節目錄制。

有人指出:“罵一個人娘炮,實質是男權制下的一種不自覺的思維方式的體現,反過來也在強化男權。”

表面是在羞辱男性,實際上暗裏歧視女性。

後來,郭敬明在微博迴應:“‘你怎麼像個女孩兒’,因爲個子矮小瘦弱,從小到大我常聽到別人對我這樣說。但長大後,我漸漸發現在很多場合這句話被當成得心應手的攻擊武器......”

我們生活中聽得太多類似的話——

“你怎麼像個女孩子一樣,一點力氣都沒有?”

“你怎麼婆婆媽媽,像個女人一樣?”

“女人就是這樣,遇到事情就會推卸責任。”

敬明說:“‘女孩’、‘女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成爲羞辱對方的詞彙,相反,‘她’應該是美好的,永遠值得我們尊重和平等對待。”

學會尊重和平等對待,這個世界才能變得更好。

--------------------

參考資料:1、Gretchen Carlson. How we can end sexual harassment at work Gretchen Carlson.2、.智聯招聘.2018年職場媽媽生存狀況調查報告。圖片來源:《就算敏感點也無妨2》。

爲了不和我們錯過

不要忘了將我設爲“星標”

成功添加星標置頂公號的小夥伴

將完成後的截圖發送到後臺

我們會定期抽出幸運小夥伴

送出明星簽名照等周邊福利哦~

獲獎名單公佈在文章中

敬請關注~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