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水滸,明面上是強調一個『義』字,初讀水滸看到的都是好漢情節和英雄氣概。

再看水滸,滿篇就剩下兩個字:名利。

但是,因為一個『義』字聚義梁山的頭領卻屈指可數。

登雲山就是屈指可數的山頭之一。

登雲山的鄒氏叔侄出場不多,武功不弱,表現不俗,擔得一個「義」字。

他們叔侄都是閑漢出身,可以肯定他們不會是什麼良民,後來上了登雲山做了山賊。但是叔侄兩個在整個登州事件中,他們完完全全的體現出了『義』字,義薄雲天的『義』。

他們在幫顧大嫂完成登州事件中,完全看不到有絲毫的利害關係在裡面,僅僅是因為他們和孫新夫婦是好朋友。僅僅是為了響應好朋友的召喚,他們就不惜冒著自己的生命危險來幫忙,而且縱觀整個事件,鄒氏叔侄也對顧大嫂言聽計從,唯顧大嫂馬首是瞻,這才是幫人的該有的態度。

水滸中的大多數人物都在強調『忠義』,可是看到的大多是變了味道的『忠義』。

忠義雙全者:童氏兄弟對李俊,燕小乙對盧員外,黃信對秦明,花榮,吳用,武松等人對宋江。

但是這些忠義的背後難免讓人覺得有一種微妙的東西在支撐著的這些忠義。

童氏兄弟對李俊忠誠,和李逵對宋江忠誠類似,是因為出於一種極度的個人崇拜,燕青則是因為主僕關係,其他小山頭就是充斥著各種利益關係了。

義氣就是類似頭腦簡單,做事莽撞的一種感性,話糙理不糙,因為像梁山這種的義氣大多數是有一種連帶關係,並不只是純潔的個人感情。

武松對於宋江的義就是處於江湖義氣,一種摻雜了利害關係的義氣。招安這件事上,武松雖然是三緘其口,但最終還是沒有離開梁山,不是武松沒有想過回二龍山,說白了,武松回到二龍山的話,江湖中人會笑話武松不夠義氣,所以在權衡之後,武松才選擇幫宋江到征方臘結束,這才出家六合寺,離開了宋江。

回過頭來看鄒氏叔侄的所作所為,這才是真正的義氣,純粹的義氣。

雖然登州事件和其它的好漢聚義的事件沒有多大的差別,都是因為是朋友,是兄弟,互相幫個忙罷了。

不同的在於:水滸中所有發生過的與義氣相關的事,背後都有:『名利』二字。

正是這樣,鄒氏叔侄兩人的所作所為才顯得有點珍貴。

至少水滸整本書都沒有提起過鄒氏叔侄和孫新或者顧大嫂有過名利上的沾染(要是非說鄒氏叔侄在顧大嫂的賭坊欠了太多錢所以幫忙,那我也沒辦法,鄒氏叔侄做的是無本生意,輸錢了就去搶唄。)他們只是和孫新最好而已。

水滸中能和鄒氏叔侄一樣純粹的,『拚命三郎』石秀算一個。

鄒氏叔侄在整本書中沒有太多的戲份,從排名上來看,宋江對登州派的打壓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只有把登州派這一個基本上是親戚的小派系在排名上打亂了,他才有自信鎮得住登州派,最主要的是,登州派里,越主要的人物,排名越靠後,職務越邊緣。所以老實人解家兄弟上了天罡,孫立在地煞第三位,其他的排名都在九十往後了。這樣子的話,登州派自然就慢慢的分解掉了,鄒氏叔侄這種戰鬥力還行,行動力不錯的骨幹,自然宋江不會重用的。

有些人會質疑鄒氏叔侄的戰鬥力還行,行動力不錯的評語,看看他們的表現:鄒淵、鄒潤聽得樂和唱,便唿哨了幾聲,掄動大斧,早把守監房的庄兵砍翻了數十個。

如此麻利的殺人手段,足見他們當山賊的時候也是殺人不眨眼的主,吹著口哨剁翻幾十個庄兵。

只是可惜了,鄒淵在打清溪縣的戰鬥中,受傷從馬上摔下來,被亂馬踩死。鄒潤倒是撐到了封官許願的最後,但是由於天性散淡,不願做官,辭了職又回到登雲山了。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