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幕擷取畫面 (27)  

2015年09月01日15:37 
 
 

現行國內電影票房僅統計北市票房,缺乏全國統計資料。立法院上會期三讀《電影法》修正案,明令各電影院應在1年內建置電腦票房統計系統,並提供票房統計資料給文化部及相關團體。文化部進送到立院的明年度預算書中已編列建置全國票房統計系統經費,共1300萬元,其中800萬元為硬體設施。

此外,文化部也編列預算補助各電影院配合建置電腦票房統計系統的相關設備器材,該項目總額共2700萬元,但並非專供此項補助,還包括補助電影業者數位化、購買先進器材設備等費用。(黃揚明/臺北報導)

--------------------------------------------------------

看到這則新聞想到去年寫協拍制度的專題報導時採訪了臺北市電影委員會總監饒紫娟,在訪談中她談到一些在我專題架構之外,但卻很重要的問題,計票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很難想像高科技的臺灣,電影票房的計票居然是用估算且行之有年,一想到兩億三億的票房是估算出來的就覺得很不科學,也因此票房和市場更難反映在國際上,因為統計不科學在國際舞臺上更難被看見。

 

臺灣是新開發發國家嗎?竟然允許這麼落後的事維持到現在,不知道業界縱容這種事這麼多年,是不是因為有操作票房的空間,就像從前歌手發行專輯或單曲不時傳出買榜的流言。

 

 

以下是訪談逐字稿:

 

我覺得文化部最近幾項政策做得很好,一、企業投資電影免稅,二、電影計票制度電腦化



不要小看這件事,我每年都參加坎城影展,每年坎城都要全世界票房的記錄統計,亞洲的部分沒有臺灣,理由很簡單,我們都是人工計票,對他們來說那是虛假而且我們常常拆散,就今天好啦給你日場啦,下面晚場就換哪個啦,或是一天參雜好幾場,對他們來講這都是正常的商業制度行為,所以其實沒有在那個統計,後來有的是就一條平線,就是還沒有進,那不是很尷尬。

 

唯有透明的電腦計票制度,我纔能夠清楚知道,才能做統計纔能夠做評估嘛,我們現在評估國片還是一樣啊,可是愈來愈看出來國片的票房收入已經沒有辦法用這種我們一般的評估(所謂人工計票就是)臺北市票房乘以1.5就是全臺灣其他外縣市的票房,可是大尾鱸鰻他就不是啊,南部的票房是臺北的三倍,所以這種東西未來會有愈來愈多你無法預測的一些因素出現,所以你怎麼去做評估,所以這是不公平的。

 

為什麼美國好萊塢能夠起來,他非常嚴格的計票制度幫助他做了非常好的評估分析,所以這種東西其實是,產業要紮根要做更精準的判斷所更需要的,這兩個東西就長遠來看是對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