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時報赴巴中尋訪健在失散老紅軍側記(一)

斧頭劈開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

87年前的1932年冬,張國燾、徐向前等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主力15000餘人,由鄂豫皖區進入川北,與王維舟率領的當地革命武裝會合,攻下南江、通江、巴中等縣,開闢了川陝革命根據地。

川陝革命根據地鼎盛時期的範圍包括二十三個縣政權,約六百萬人口,紅四方面軍擴大到五個軍,十萬餘人,1933年成立了中共川陝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被毛澤東主席稱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疆域”。

1935年1月22日,紅四方面軍爲配合中央紅軍長徵,執行中央命令發動了陝南戰役,調動敵人北移,隨即回師川北,成功地取得強渡嘉陵江的勝利,並乘勝向西進攻,解放了涪江與嘉陵之間的大片土地,有力地策應了中央紅軍北進入川的作戰戰略,爲爭取與中央紅軍會師共同北上,紅四方面軍踏上了艱苦曲折的長徵征途。

大江流日月,歲月代古今。

樹的主幹是樹的信念,人的脊樑是人的信念。希望的心田,需要希望之光照射;精神之火,需要精神來點燃。

2019年,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之大慶。作爲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國防時報人,我們一行於3月18日至於3月22日,驅車300多公里從成都深入川北大巴山革命腹地,在這片紅色土地上觸摸歷史的脈搏。

一踏上巴中的土地,記者就感受到革命老區的熱情,剛剛成立不久的巴中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對採訪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要求各縣(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全力配合好採訪工作,袁勇局長百忙之中抽出專門時間與我們進行面對面交流,就深挖和利用好巴中紅色資源進行探討,讓記者一行受益匪淺。第二天一大早,局辦主任賴文彬與我們一道從巴中市區出發,蜿蜒的山路,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行程,來到了“中國工農紅軍石碑園”。剛踏進園內,映入眼簾的便是石刻標語“擁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軍區政治部”,鮮紅的魏碑大字,剛勁有力。園區講解員告訴我們,當年紅軍入川后,廣泛發動羣衆開展宣傳工作,留下石刻標語萬餘幅,而園區共收錄展示了來自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12大蘇區16個省市79個縣的紅軍標語。這些標語是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歷史見證,也是紅軍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中國工農紅軍石碑園

“帶鐐長街行,蹣跚復蹣跚,市人爭矚目,我心無愧怍……”

這首字字震撼人心的《帶鐐行》,曾讓鄧小平淆然淚下,曾指示到巴中任職的領導幹部都要到劉伯堅紀念館好好接受下黨課教育……

劉伯堅(1895年—1935年),四川平昌人,早年曾就讀於成都高等師範學堂(四川大學前身)。1920年赴歐洲勤工儉學;1921年與周恩來、鄧小平等發起組織中國少年共產黨,1922年轉爲中國共產黨黨員,入東方大學學習。應邀在馮玉祥部任國民軍第二集團軍總政治部副部長,後來再次被派往蘇聯學習軍事,並出席了中共六大;到中央蘇區後,任蘇區工農紅軍學校政治部主任,參與領導寧都起義並任紅5軍團政治部主任,後任中革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中央紅軍長徵後,留在蘇區堅持鬥爭。1935年3月率部隊突圍時不幸負傷被捕,21日壯烈犧牲。

威嚴莊重的劉伯堅紀念館就在紅軍石碑園之下,館內有很多人在駐足瞻仰,劉伯堅銅像兩側的“生是爲中國、死是爲中國”的對聯是其生前之語,而那首《帶鐐行》是劉伯堅就義前所寫,體現出共產黨人對革命堅定的信仰和大無畏獻身精神。

▲劉伯堅銅像

紅星璀璨耀巴中,天翻地覆慨而慷。

從紀念館出來,我們在平昌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王曉東、優撫安置股股長杜青松的帶領下,來到家住平昌佛頭山文化產業園山腳下的老紅軍杜國榜家中採訪,後來我們才得知杜青松是杜國榜的親孫子。103歲高齡的杜老身着綠色舊軍裝,依然身體硬朗、精神飽滿,同我們說起往事時更是侃侃而談:“我十四歲參加紅四方面軍童子團少先隊,跟隨紅軍爬雪山過草地,參加過遼瀋、平津、淮海戰役……”如數家珍的講訴,把我們的思緒帶回到了戰火硝煙的歲月……

▲103歲老紅軍杜國榜動情講述歷史

隨後,我們一行又來到岳家鎮李章凡老紅軍家中。94歲的李老被兒子攙扶着從房間出來,看到我們的到來,渾濁的雙眼彷彿明亮了許多,連聲說道:“歡迎你們,歡迎你們!”李老雖然聽力不好,但對當年參加革命的事記憶猶新。說到當年的革命熱情,李老還唱起了革命歌曲,整個屋內充滿了歡聲笑語。

▲94歲老紅軍李章凡

通江是川陝革命根據地首府,紅色資源極爲豐富,該縣歷來高度重視紅色資源保護、挖掘和利用,分管民政的副縣長羅旭輝得知我們前來採訪的消息,帶領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趙雲成和局班子成員來到記者入住的賓館看望,感謝國防時報“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之舉。帶着羅副縣長的囑託,我們在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趙曉東的帶領下,來到在當地非常出名的“紅姐弟之家”,“紅姐弟之家”的紅字牌匾高掛在新建的小洋房門前,這是通江縣新場鎮窄口村95歲老紅軍鄧玉乾家門口的景象。

▲95歲老紅軍鄧玉乾

鄧老慈祥地坐在凳子上,歲月在他臉上刻畫出深淺不一的皺紋。遺憾的是,近年來老人行動不便、思路模糊、聽力銳減,不能順暢地交談。鄧老的兒子介紹道,父親鄧玉乾和父親的姐姐鄧秀英都是參加過長徵的老紅軍,那時父親鄧玉乾年紀小,是他的姐姐揹着他走過草地的。而父親的姐姐,其實就是他的媽,他是過繼給舅舅當兒子的,因爲鄧玉乾終生未娶。多年來,他一直精心照料“舅舅父親”的生活起居,被當地政府評爲“孝善之星”。

房前屋後、山間田野,萬朵花開,一望無垠的春景,濃濃的花香彷彿都在訴說着這片革命聖地的故事。【未完待續】

▲鄧玉乾與精心照顧他的子女們在“紅姐弟之家”牌匾下合影

來源:國防時報

記者:唐雪元、李 超、呂佳俊

攝影/攝像:李 超、呂佳俊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