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遠在小河對岸

這就是楚懷王熊心與項羽的權力博弈,我們讀楚漢相爭史,楚懷王熊心通常被視為傀儡而易於被忽視。但是,其實並不然,楚懷王熊心卻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擁有不可估量的政治影響力。熊心雖為項氏所立,卻並不甘心做一位虛有其名的王。在項梁死後,熊心就欲擺脫項氏的控制,而與項羽展開了多次權力博弈,宋義其實不過是一顆棋子而已。

  

我們可以看到,項梁剛剛戰死楚懷王就急切要從項氏手中收回軍權據《史紀.項羽本紀》載:..楚兵已破於定陶(項梁兵敗身亡),懷王恐,從盱台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楚國最高官銜,相當於丞相)。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

隨之,楚懷王趁秦朝主力在圍攻趙國,想派一支軍隊西向攻秦,並與眾將相約「先入關中者為王」。這看似很公平,實則卻不然。因為當項羽提出願意西向攻秦時,就遭楚懷王君臣拒絕,而是改派了劉邦西向攻秦。這顯然不是因為項羽殘暴而劉邦仁厚等表面原因,而是楚懷王想壓制項羽。

於是,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上救趙。北上救趙是與秦軍主力廝殺,凶多吉少,而西向攻秦卻是捷徑。再則,楚懷王的親信宋義為主將,項羽為次將,即便勝了,功勞也算不到項羽頭上。如此,楚懷王便可慢慢將權力收回到自己手中。

而項羽矯命殺宋義,則是為了奪回項氏軍權。宋義其實也不過是政治犧牲品,項羽殺宋義與當初項梁誅殺殷通是一個道理,顯然並非殷通阻礙起義,而是項梁不會去輔佐殷通,故要把舉義之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不得不殺殷通。

項羽與宋義表明上是救趙的戰略之爭,實則上就是項羽與楚懷王的軍權之爭。項羽不矯命殺宋義,項氏遲早被楚懷王邊緣化,故而,項羽欲奪回軍隊的領導權,就不得不矯命殺宋義。而項羽殺宋義之後,軍中都擁護項羽,楚懷王已不得不默認事實。然而,項羽欲鞏固軍權,也必須與章邯決一死戰。否則,矯命殺重臣又無功而返,那項羽的下場也不會美妙,這也是項羽破釜沉舟的深層原因所在。

但是,楚懷王與項羽的關係已經不可調和。當項羽率諸侯盟軍進入關中之後,使人致命楚懷王以暗示自己在關中稱王的意願時。按理說,楚懷王的勢力已徹底不能與項羽抗衡,應該順著項羽的意。但楚懷王卻回復,如舊約。這是項羽與楚懷王的最後一次博弈,表面上是信守之前的承諾。實際上卻是源於其對項羽的痛恨,不甘任項羽擺布。這也是項羽與楚懷王的核心矛盾所在,致使項羽最終不得不出下策,派人直接除掉楚懷王。

  


義帝是名義上的反秦領袖,但沒有實權,必然不甘心做傀儡,項家是實權派。衝突在所難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