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指導】初三了,話題作文寫作的細節描寫,你掌握了嗎?

生活中,細節無處不在。西服上一粒鈕釦的系與散,電話裏掛斷誰先誰後,就坐時誰左誰右,無不顯示出一種風度與涵養。同樣,記敘文文中的細節,稍加點染,亦能出彩,彰顯精緻之美。

首先,利用細節描寫豐富主題思想。

魯迅對細節有過這樣的評說:“細看一雕闌,一畫礎,雖然細小,所得卻更爲分明,再以此推及全體,感受遂愈加切實。”如能根據主題需要對細節進行加工、提煉,則意蘊更爲豐富。如《藥》寫人血饅頭由鮮紅變爲烏黑,最後“焦皮裏面竄出一白氣,白氣散了,是兩半個白麪的饅頭”。不僅暗示了夏瑜從被害到被喫的過程,還隱寓着革命者的鮮血因羣衆的愚昧麻木而白流的深義。

再如《孔乙己》中酒店老闆四次唸叨“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這一語言細節不但寫出了孔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之低,還活畫出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

其次,通過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成功的細節描寫就像精彩的特寫鏡頭一樣,可起到放大、擴展的作用,能把

人物精神世界最爲本質的部分揭示出來,凸現人物靈魂。如《後漢書蘇武傳》中多次寫到蘇武手持的“節杖”:

“持節送匈奴使”,“杖漢節牧羊”,“臥起操節,蘆毛盡落”。

漢節,本是個平常事物,但經作者精心描繪,反覆渲染,已經成了蘇武寧死不屈、忠貞不渝的精神象徵。

再如柳青《創業史》中寫樑生寶付湯麪錢的細節:

他打着飽嗝,取下棉襖口袋上的別針,掏出一個紅布小包來。他在飯桌上很仔細地打開紅布小包,又打開一層寫過的紙,才取出那些七拼八湊地湊起來的人民幣,拿出一張五分票,付了湯麪錢。

這裏一連串的動作細節無不顯示出樑生寶謹小慎微的性格特徵,而且輔以“別針”、“紅布小包”、“寫過的紙”等細物,更能表現他的儉省、細心。

其他如語言細節,《故鄉》中閏土的一聲“老爺”叫出了他思想深處的等級觀念;服飾細節,孔乙己的破長衫穿出了他的寒酸與清高;神態細節,劉和珍一臉的微笑笑出了她心底的善良與真誠。

再次,藉助細節描寫推動情節發展。

衆所周知,公安人員破案時連一點蛛絲馬跡都不放過;因爲從這些細節身上順藤摸瓜往往能取得重大的突破。只要你投擲得當,小石子也能激起千層浪。如《陳奐生上城》“感冒”這一細節就是作者精心構建。試想,陳不患感冒就難以巧遇吳書記,遇不上吳書記又怎能住進一夜五元的高級房間,住不上高級房間陳又怎會有一系列無聊作賤的精彩表演,他又怎會回去對村人炫耀?縱觀全文,“感冒”這一細節把躺在車站長椅上的陳奐生順理成章地送進了高級房間,它不僅展現了人物的個性,而且使故事情節有了意想不到的發展,乃至改變了人物命運。

當然,細節也不可隨意添加。它需要認真挖掘,精心設計,方能出彩。

【借鑑實例】:

爭論

他有時真的很激動、很衝動。[重複,刪去‘‘很激動”。]剛纔就是這樣。

當他做到與別人都不同的答案時,[與上文“剛纔”脫節,可改爲“他做的答案與別人都不同”。]他先有些疑感:怎麼搞的?認認真真、仔仔細細[此處疊詞不避重複,不但突出“疑惑:;且能反映檢查過程]檢查一遍過後,他更疑惑[改爲“迷惑”]了!沒有哪兒不對勁啊![改爲“?”,有疑問之態。]

又經過一陣深思熟慮之後,[改爲“一番深思熟慮之後”。]疑惑中便多了一絲失望,他只好向別人借題目過來看一看。[可改爲“他只好向別人‘借’答案了。”]

忽然,他充滿疑惑的臉上[改爲“疑慮的眼中”]折射出一線亮光。因爲[刪去]他發現別人一個致命的、不易察覺的錯誤。他似乎有些興奮,手抖了—抖,用力捏了捏筆桿。[第一次寫“筆桿”,沒有任何修飾,使我們只感到他的”興奮”]頃刻間,激動充溢到他心靈的每一個角落,激起了他洶湧澎湃的心潮。

不一會兒,他便與大夥爭執起來。他死死咬定他們是錯的,而大夥則誰也不服氣。於是,教室裏展開了脣槍舌劍的戰鬥。[“戰鬥”二字加引號。]

畢竟寡不敵衆,儘管他爭得面紅耳赤,說得唾沫橫飛,[刪去,“爭”已涵蓋“說”。]還是[應爲“但還是”]被衆人的吵嚷聲給[刪]吞沒了,掩埋了。[刪]

恰在此刻老師來了。教室裏一下子鎮定[應改爲“安靜”]下來。緊張時刻到了。

他依舊很激動,手顫了顫,又捏了捏光滑的筆桿。[筆桿變“光滑”,細節描寫,符合當時勝負難論的心情。]

老師開始講解了,他敏銳地聽着,一字一頓都清楚地聽着,[可改爲“老師的一字一頓都撞擊着他那敏感的神經”。]他越聽越激動;越聽越緊張,[真切,符合當時的複雜心態。]手指不停抖擊着桌子。[可改爲“也不由自主地抖動起來。]

老師講到現在的跟他想的一模一樣。[有方言成分,改爲“老師現在講的正跟他想的一模一樣”。]他脹紅了的臉更大了。[能將自己融入文中,否則,不會產生如此切身感受。]忽然,激動不已的他對大夥開始來[改爲“進行”]壓倒式的攻擊:“你們一定是錯的!”

誰肯服氣呢!於是爭執又一次爆發,一時情急的他竟大聲嚷了起來;“我說我做得對就一定對!”

頓時,竟無人說話了,彷彿一下子沉浸入了深淵。[改爲“他感到彷彿一下子跌入了萬丈深淵。”]他這才發現[改爲“發覺”]自己過火了點,連忙低了一低紅紅的臉,[可改爲“不禁垂下了頭,好像蔫了的花朵”。]將羞愧之色埋了起來。[可改爲“隨即將羞愧之色掩埋起來”。此刻心情複雜,既有羞愧,又有悔意,還有掩飾之情。一個“垂”頭動作,窮形盡相。]再次握緊了溼潤了的筆桿。[筆桿“溼潤”,情態逼真。不但暗示手心出汗,又能寫出複雜心態,有說不盡之味。]

最後,老師終於證實了他的結果。興奮不已的他擡起頭,忽然發現大家用一種異樣的目光打量着他,他那句已經滑到嘴邊的“怎麼樣”也早巳隨着口水嚥了回去。

他再次紅了臉,[改爲“他的臉又一次紅了”。]他握了握硬直[改爲“僵直”,更使人想見當時的場景]的筆桿,[第四次寫筆桿,筆桿之上傳達出失落之意]不再說什麼。

[評點]爭論的意義不在結果,而在爭論本身。作者以“他”雖勝猶辱的爭論結果揭示了這一道理。爭論一波三折,他的心潮更是波瀾迭起,作者的心理描繪更是精彩紛呈:有獨白式,如“你們一定是措的”;有的融入動作描寫,如“手抖了一抖”;有的與神態描寫相結合,如“他充滿疑惑的眼中折射出一線亮光”;有的藉助細節描寫作暗示。文章四次寫到“筆桿”,筆桿由“光滑”變爲“溼潤”直到“僵直”,爲我們展示了一幅人物心理世界的曲線圖。

【課堂訓練】:

有一句諺語叫“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句話包含着人類擺脫不了的幼稚與侷限:我們常常深陷泥潭而不覺,我們常常守着幸福而不知,我們常常望着世界而不明就裏,我們常常疲於奔波而迷失自己。或許,你也有清醒的時候;或許,你就是一個聰明的“上帝”。

請以“生活的提醒”爲話題,自擬文題,自選角度,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記敘文。

【例文參考】:

用愛去聽

四年前,我隨在北京當兵的丈夫進京。找工作歷經周折,不得已,放棄了原來的教師職業,做了郵局營業員。

由原來的“指點衆生”變爲了每天被“衆生”指點,一時之間很難適應。心理的失衡,身體的勞累,使我對工作產生了極度的厭煩。顧客講話南腔北調,沒完沒了的業務諮詢,在我聽來都是刺耳的噪音。帶着情緒工作,總覺得用戶很挑剔,與用戶的爭吵時有發生,被領導批評、扣發獎金也是司空見慣。於是,每天帶着一團怨氣回家的我,不是哀嘆命運不濟,就是指責丈夫無能。

那段時間,我的工作、生活一團糟。直到看了《用愛去聽》,一切才得以改變。《用愛去聽》是一篇短文,講述的是一位作家對鄰居訓練揀來的殘疾棄兒說話的觀感。爲了訓練孩子發聲,鄰居每天早上都讓孩子站在陽臺上大聲說話。咿咿呀呀含混不清的聲音,在常人聽來是難以忍受的噪聲,但作家卻覺得很美妙、很和諧。作家說,他不是用耳朵在聽,而是用愛在聽——咿呀聲中他聽出了母親的深情、孩子的希望。

〈〈用愛去聽〉〉給了我強烈的震撼。我意識到,用愛去聽,這世間許多聲音,都可能是美妙的音樂!我決定試一試,用愛去聽。

說也奇怪,調整心態試着用愛去聽時,一切真的改變了。

當四川民工用濃重的家鄉話說買“信花、郵殼”時,我能破譯出他要的是信封、郵票;當久居海外的老人含混不清地說‘嗨歪”時,我能立刻想到他要的是寄往海外的航空信封;當愛人從西沙飛行回來把島上官兵積存了半年的信讓我代發時,我不再感到這是額外的負擔,反而感到這是一種榮幸;當東北小妹說“這口袋咋絞上”時,我不再笑她老土,反而聽出了質樸和純真。

用愛去聽,改變了我的工作態度;工作態度的改變,又使我獲得了顧客的好評;而顧客的好評,則使我對顧客有了更誠摯的愛心。如此良性循環的結果是;我被評爲管局先進黨員,今年又被評爲服務標兵。

“上帝給了我們耳朵,是提醒我們能聽到世間所有紛雜的聲音;人類給了自己愛心,是提醒我們將所有紛雜的聲音,轉換成美妙的音樂。”只要我們用愛去聽,我們就可以慰藉自己,愉悅他人。

(《演講與口才》)

點評:一篇文章竟然改變了一個人的生活態度,看似不可思議,實際上心態的轉變並不難,關鍵是看你是否能用愛去聽。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微笑,它也對你微笑。本文的細節描寫並不是躲藏在某個角落,而是以排比的句式獨立成段,較爲醒目。不僅寫出了“我”轉變心態之後的快意,而且真實再現了生活原本就是這般瑣碎、細微。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