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本報訊 張祈╱花蓮報導】

前言:台灣地狹人稠,糧食自給率僅3成,經常發生農產品產銷失衡,導致農民血本無歸。如何透過新科技、新商業模式,鼓勵消費者「買在地、吃在地」,發展循環新農業,促進在地經濟,本報採訪國際名廚、青農、產官學界,提供進步的解方。

張祈╱花蓮報導

返鄉近10年的「農夫博士」盧紀燁,天馬行空的思想為傳統農村注入新生命,從一開始的鷹獵米、小農平台等,總是以出乎意料的思維慢慢改變農村,近年來,他在前行政院長張善政指導下,朝向科技農業前進,與夥伴研發「空拍機巡田」,盧紀燁說,過去西瓜收成,7甲地光是清點就要2、3天,現在只要20分鐘。

「想法很多但口袋很空!」盧紀燁表示,返鄉務農最大的考驗就是「沒有資源」,當時要入手一台空拍機、電腦都猶豫不決,直到去年9月正式上路後,夥伴陳哲銘、葉佐斌一同向張善政請益。盧紀燁說,張院長給了不少方向與建議,讓計畫更快步上軌道。

以自家的7甲西瓜田為例,盧紀燁與夥伴開發「高空影像盤點農作物技術」,從拍回來的照片中就可看出西瓜葉子生長情況,黃的、捲的一目瞭然,有問題的西瓜一眼就能認出,過去巡田要好幾個小時,現在20分鐘就能解決。

盧紀燁說,天馬行空的想法集合科技,解決農業困境,省工還是重點,過去最頭痛的盤點問題,工人下去盤點也要2、3天,算到頭暈火氣又大,盤商要來收西瓜,多以經驗評估今年瓜果數量跟品質,這根本是身心煎熬。

他指出,「高空影像盤點農作物技術」從種植過程、採收到最後出售,通通可以把關,資訊公開化也可減少在最後銷售端與盤商的爭執,有圖有真相讓交易更便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