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上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其中基本的意思是人要“知常”,不要“妄作”。所謂知常,就是認識把握事物的規律,按照常規行事,不然的,就兇險了。

管仲生病了,齊桓公去看望他,問道:“您生病了,還有什麼話指教我嗎?”管仲回答說:“希望君主疏遠易牙、豎刁、常之巫、衛公子啓方。”齊桓公說:“易牙把他的兒子都烹了,以讓我嚐嚐人肉的味道,難道還可以懷疑嗎?”管仲說:“一個人沒有不愛自己的孩子的,這是人之常情。易牙連他的兒子都不愛,又怎麼能愛大王呢?”齊桓公又說:“豎刁自己閹割了自己,以來侍奉我,難道還可以懷疑嗎?”管仲答道:“一個人沒有不愛惜自己身體的,這是人之常情。豎刁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惜,又怎麼能愛惜大王呢?”齊桓公又說:“常之巫能占卜生死、去病除災,難道還可以懷疑嗎?”管仲說:“生死有命,災病無常,大王不聽任命運,固守其本來的常道,而只是依賴常之巫,那麼他將因此而驕橫跋扈,無所不爲。”齊桓公又說:“衛公子啓方服侍我已經有十五年了,他父親死的時候他都不願意回去哭喪,難道還可以懷疑嗎?”管仲說:“人之常情,沒有不愛自己父親的,他連他的父親都不愛,還能愛大王嗎?”齊桓公說:“好吧。”管仲死後,齊桓公就把這些人都驅逐走了。

可是不久,齊桓公就覺得飯不香甜,起居不舒服,病魔纏身了,並且,宮中的治理鬆散了,朝中的秩序也不穩了。這樣過了三年,齊桓公說:“管仲是不是太過分了?”於是又把那四個人都召回了宮裏。

第二年,齊桓公病了,就是常之巫從中搗的鬼。他從宮中出來對人說:“桓公將在某月某日死。”易牙、豎刁、常之巫他們相互勾結,一起作亂,他們關上宮門,築起高牆,隔斷了宮中同外界的聯繫,齊桓公就是想喝一口水都沒人給他。衛公子啓方帶着千戶齊民降歸了衛國。齊桓公聽說他們叛亂了,不禁長嘆了一口氣,流着淚後悔說:“唉,管仲的見識還有不遠大的嗎?”

這個故事的本意是說明管仲的遠見,能夠見微知著,用馮夢龍的話說就是“聖人行事,絕不會自陷死地;賢者所爲,從不曾遭逢敗局。這是因爲他們能夠從細微的小事中預知禍害的來臨,因此總能夠未雨綢繆,得到圓滿的結果。”從故事的結果可以看出管仲是有遠見,但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果、啓示也不盡相同。

我們從齊桓公這方面來看,在管仲已爲他闡釋易牙、豎刁、常之巫、衛公子啓方之流不可親的緣由之後,桓公並沒有真正認識這種“不合人之常情”的危害,抱着僥倖心理,將驅逐走了三年的四個小人又召回宮裏,最終自食其果,品嚐了“妄作兇”的苦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