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 记者林蕴报道)5月14日,“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湖北行正式踏上征程,记者团来到了武汉市青山区戴家湖公园,探访昔日粉煤灰堆积场如何变身武汉东大门“绿肺”。

(记者在武汉市青山区戴家湖公园参观)

据介绍,戴家湖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建设十路武广高铁与天兴洲大桥下,上世纪50年代初曾是盛产鱼虾的天然湖泊。1955年,为了建设新中国第一座大型钢铁企业——武钢,十万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来到青山。1957年,作为配套企业的青山热电厂首先建成。热电厂燃烧剩下的粉煤灰在当年似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经水管冲刷,就地排放在了戴家湖。每天1200吨的泥灰水,源源不断地涌向湖泊,粉煤灰就这样在两米多深的湖底沉淀下来。

至上世纪70年代,戴家湖成了“大操场”,80年代,煤灰、泥土逐渐高出地面,到1995年,已经高出地面10多米。戴家湖变成“戴家山”,刮风扬尘,家家关窗闭户,雨天污水横流,泥泞不堪。

2009年前后,天兴洲大桥下戴家湖区域粉煤灰堆场盗挖粉煤灰情况屡禁不止,曾严重威胁大桥桥梁安全,严重危及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打击粉煤灰盗挖的工作专班,但收效甚微。

随着天兴洲大桥的兴建和青山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持续推进,戴家湖周边逐步形成了以青宜居、七星天兴花园、临江港湾等多个楼盘为代表的新型社区,聚集和辐射十多万居民,严重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周边居民急盼解决的头等难题。市民群众迫切希望兴建戴家湖公园的愿望摆上了当地政府的案头,武汉市多位领导先后对戴家湖公园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市发改委、市建委等多家市直部门对推进戴家湖公园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历经多年筹备建设,总投资4.26亿元的戴家湖公园于2015年5月建成并对外开放。今天的戴家湖公园定位为以生态防护为主,以基址为历史、人文依托,形成集生态防护、景观观赏、休闲健身、文化展示和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公园绿地。

戴家湖公园建设完成清运粉煤灰80万吨,地形整理45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50万平方米,植树3万株;完成雕塑群、园史馆、游客服务中心、管理中心、给排水、照明和园路建设。建成后的戴家湖公园将发挥年吸收二氧化碳约1.8万吨,释放氧气约1.2万吨,年吸滞粉尘约200余吨的生态效益,并与紧邻的青山公园一同形成全市最大的单体“绿肺”,为青山居民奉献超过1200亩的公园绿地,青山区将成为武汉“公园幸福指数”最高的区域之一。

(武汉市青山区戴家湖公园)

据改造项目负责人介绍,在基础建设方面,戴家湖公园合理利用废旧材料,依托原有地形,保留一部分水域面积,就地平整,削高补低,仅此一项就节约成本2000万元。园内设置了生态水沟、雨水花园等设施,用以对雨水进行收集,汇入公园中心湖体,为园区内部提供绿化用水,同时改造周边生活污水排放系统,并入市政管网,确保湖水不纳污。

在资源利用上,戴家湖公园充分挖掘粉煤灰再生价值,对园区土壤进行科学配比改良,以适应植物生长需求。如今戴家湖公园的煤灰地,已成为武汉市每年植树节的重要场地。

2017年11月,国家住建部公布,青山区戴家湖公园园林绿化与生态修复项目荣获2017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专家指出,能代表湖北省荣获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戴家湖生态修复的亮眼成果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源于她是武汉首个建在工业废弃物原址上的城市综合公园,更是首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节约型公园,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

戴家湖公园的建成成为武汉市半世纪来从原生态到破坏再到恢复生态的例证之一,是青山区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缩影。青山区东工西居生态格局进一步完善,成为高铁站进入武汉的绿色东大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