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 記者林蘊報道)5月14日,“美麗中國長江行——共舞長江經濟帶·生態篇”湖北行正式踏上征程,記者團來到了武漢市青山區戴家湖公園,探訪昔日粉煤灰堆積場如何變身武漢東大門“綠肺”。

(記者在武漢市青山區戴家湖公園參觀)

據介紹,戴家湖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建設十路武廣高鐵與天興洲大橋下,上世紀50年代初曾是盛產魚蝦的天然湖泊。1955年,爲了建設新中國第一座大型鋼鐵企業——武鋼,十萬建設者從全國各地來到青山。1957年,作爲配套企業的青山熱電廠首先建成。熱電廠燃燒剩下的粉煤灰在當年似乎並不是什麼大問題,經水管沖刷,就地排放在了戴家湖。每天1200噸的泥灰水,源源不斷地涌向湖泊,粉煤灰就這樣在兩米多深的湖底沉澱下來。

至上世紀70年代,戴家湖成了“大操場”,80年代,煤灰、泥土逐漸高出地面,到1995年,已經高出地面10多米。戴家湖變成“戴家山”,颳風揚塵,家家關窗閉戶,雨天污水橫流,泥濘不堪。

2009年前後,天興洲大橋下戴家湖區域粉煤灰堆場盜挖粉煤灰情況屢禁不止,曾嚴重威脅大橋橋樑安全,嚴重危及人民生命及財產安全,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打擊粉煤灰盜挖的工作專班,但收效甚微。

隨着天興洲大橋的興建和青山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持續推進,戴家湖周邊逐步形成了以青宜居、七星天興花園、臨江港灣等多個樓盤爲代表的新型社區,聚集和輻射十多萬居民,嚴重的環境污染已成爲周邊居民急盼解決的頭等難題。市民羣衆迫切希望興建戴家湖公園的願望擺上了當地政府的案頭,武漢市多位領導先後對戴家湖公園建設作出重要批示,市發改委、市建委等多家市直部門對推進戴家湖公園建設做了大量工作。

歷經多年籌備建設,總投資4.26億元的戴家湖公園於2015年5月建成並對外開放。今天的戴家湖公園定位爲以生態防護爲主,以基址爲歷史、人文依託,形成集生態防護、景觀觀賞、休閒健身、文化展示和公共服務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生態型公園綠地。

戴家湖公園建設完成清運粉煤灰80萬噸,地形整理45萬平方米,新增公共綠地50萬平方米,植樹3萬株;完成雕塑羣、園史館、遊客服務中心、管理中心、給排水、照明和園路建設。建成後的戴家湖公園將發揮年吸收二氧化碳約1.8萬噸,釋放氧氣約1.2萬噸,年吸滯粉塵約200餘噸的生態效益,並與緊鄰的青山公園一同形成全市最大的單體“綠肺”,爲青山居民奉獻超過1200畝的公園綠地,青山區將成爲武漢“公園幸福指數”最高的區域之一。

(武漢市青山區戴家湖公園)

據改造項目負責人介紹,在基礎建設方面,戴家湖公園合理利用廢舊材料,依託原有地形,保留一部分水域面積,就地平整,削高補低,僅此一項就節約成本2000萬元。園內設置了生態水溝、雨水花園等設施,用以對雨水進行收集,匯入公園中心湖體,爲園區內部提供綠化用水,同時改造周邊生活污水排放系統,併入市政管網,確保湖水不納污。

在資源利用上,戴家湖公園充分挖掘粉煤灰再生價值,對園區土壤進行科學配比改良,以適應植物生長需求。如今戴家湖公園的煤灰地,已成爲武漢市每年植樹節的重要場地。

2017年11月,國家住建部公佈,青山區戴家湖公園園林綠化與生態修復項目榮獲2017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專家指出,能代表湖北省榮獲2017年中國人居環境獎,戴家湖生態修復的亮眼成果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源於她是武漢首個建在工業廢棄物原址上的城市綜合公園,更是首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節約型公園,體現了發展循環經濟的理念。

戴家湖公園的建成成爲武漢市半世紀來從原生態到破壞再到恢復生態的例證之一,是青山區從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的縮影。青山區東工西居生態格局進一步完善,成爲高鐵站進入武漢的綠色東大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