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記者 朱紹傑

  3月24日,一幅由廣東美術學院院長李勁堃領隊藝術界名家創作的《鬆湖煙雨》(2018年)長卷,在東莞市松山湖生態城市科普館展出。同時展出的,還有十年前嶺南著名畫家李國華創作的同名長卷的複製品。兩幅作品均用藝術手法展現了松山湖特有的人文氣質。

  十年再續山水長卷

  十年前,已86歲高齡的李國華受松山湖管委會的邀請,創作《鬆湖煙雨》長卷,呈現了當時松山湖明朗、詩意的自然環境。十年之後,李國華的兒子、廣東美術學院院長李勁堃再續“鬆湖情緣”,領隊藝術界名家再次創作同名中國畫長卷。新的長卷彰顯視覺呈現的敘事功能,以散點透視的形式,表現出松山湖可觀、可居、可遊的意境。

  作爲新卷創作團隊的主要負責人,廣州美協副主席、廣州書畫名家藝術促進會執行會長劉思東認爲,他們在整體把控上更傾向於注重突出人文自然的大比例呈現。“我們的角度就是從天空往下,能看到下面的很多建築物。長卷因此呈現出很有意思的畫面,我們儘可能從主次、虛實的不同層面去完整把握框架,通過巧妙的構圖,一幅手卷就可以把景點全部融入。”

  俯視角度山水共融

  松山湖日新月異,如何通過一幅長卷來表現變化,的確是藝術的難題。古代山水畫中的亭臺樓閣小茅屋,幾何形的建築都自帶美感,但現代山水畫要凸顯經濟發展的變化和人文環境的平衡,對主創團隊來說,這纔是最難的。

  東莞市美術家協會理事劉婉儀曾於2008年陪同李國華先生同遊松山湖,她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說:“通過對比,我們能感受到松山湖現在的發展非常快,所以把現代松山湖建築與山水共融的想法,啓發了各位畫家的創作靈感,這樣更能展現出松山湖不同發展歷程中的人文氣質。”

  而肇慶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高研班教授莫肇生認爲:“爲了讓現代建築和山水更好地融合,保持‘不跳’(即有延續感),我們在畫建築的時候,包括線條在內都用的是畫山水的技法。”

  (朱紹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