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鄂妃就是順治的孝獻端敬皇后,滿洲正白旗人、大臣鄂碩之女,大將軍費揚古的姐姐。

董鄂妃出生於1639年,以「18歲的高齡」入宮為妃,寵冠後宮。同年被封為「賢妃」,一個月後晉為「皇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后,升遷之快令人咋舌。董鄂氏的冊封大典非常隆重,甚至為此大赦天下,這場面完全是按照立後的規格置辦的。

順治也確實有心立董鄂氏為後。當時順治已經自作主張廢了第一任皇后,引起以舅舅吳克善為代表的科爾沁部落的不滿。孝庄為了穩住科爾沁部落,煞費苦心的為順治選了第二位皇后,她是堅決反對順治再次廢后的,迫於母親和蒙古的壓力,順治才打消了立董鄂氏為後的想法,但他心裡早就只認董鄂氏一人為妻 。

1657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順治昭告天下「此乃朕第一子」,進行祭天大典,大赦天下。在順治眼裡這是他第一位嫡子,更說明在他心裡只有董鄂氏才是他的妻子。如果這個孩子順利長大一定是太子的不二人選,可惜這個孩子福薄承受不起那麼大的恩寵,數月後便夭折了,順治傷心至極,追封其為和碩榮親王。一般早夭的皇子連正式的名諱都沒有,更別提追封成和碩親王了,可見這母子兩在順治心中的重要地位。

皇四子的早夭對董鄂氏打擊很大,三年後(1660)溘然長逝,舉國哀悼,更成了順治心中永遠的痛。

董小宛(1624-1651),號青蓮,出生於一個蘇綉世家,琴棋書畫、女紅織綉樣樣精修。無奈家道中落,被迫來到南京秦淮河畔賣藝,成為艷名遠播的「秦淮八艷」之一。

1639年結識了赫赫有名的才子冒辟疆,芳心暗許。在錢謙益的幫助下,董小宛得以贖身嫁進冒家。期間用心伺候婆婆和主母,贏得眾人的喜愛。

明朝滅亡之後,冒家遭到荼毒,董小宛隨夫家一路難逃,顛沛流離。戰亂過後,冒家得以回到故居,卻依然生活拮据,冒辟疆又生了幾場大病,董小宛都是衣不解帶的端湯奉葯,本就身體虛弱又食不果腹、操勞過度,在冒辟疆痊癒後她卻病倒了,在順治八年(1651年)與世長辭。

董小宛出生在明朝,比順治大了14歲,在她遇見冒辟疆的那年董鄂氏才剛剛出生,她們兩絕非同一人。

董小宛當時之所以能夠名震四方,除了姿色過人、才藝超群,更主要的是她的愛國氣節,若是她和清朝皇帝上演了一出曠世戀情,世人又怎會歌頌她對明朝的忠誠?


根據《清史稿》的《后妃傳》記載,董鄂妃確有其人,就是當時清朝內大臣額碩的女兒。順治十年的時候,入選為當年的秀女,但是並沒有立即被送入宮中服侍皇帝,而是被指配給了皇太極第十一個兒子襄親王,並且在次年的時候與襄親王成婚。遇到順治皇帝是在一次宮廷宴會中。此前,順治皇帝已經與第一任皇后,也就是蒙古親王的女兒,感情不睦,不得不廢后。與第二任皇后在一起,沒多久也並不和睦。正是在宮廷宴會上對董鄂妃產生愛慕之心。

之後襄親王沒多久死掉了,順治就將董鄂妃收入宮中作為自己的妃子。這在當時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滿人入關不久,舊有的兒子娶庶母,兄弟娶弟媳或者兄嫂的習俗仍然沒有完全廢除。在《順治實錄》裡面就有明確的記載,奉聖母皇太后的命令,內大臣額碩的女兒董鄂氏,立為賢妃。此外這份《實錄》中還詳細記載了立董鄂妃為皇貴妃的原因和禮儀程序以及頒發詔書的全過程。

董小宛則是晚明江南八大名妓之一。崇禎年間,後來成為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的冒襄為她贖身,並結為夫婦。明朝滅亡之後,董小宛也一直跟隨者冒襄。從冒襄留下來的《影梅庵憶語》來看,董小宛在嫁給他後就沒有分開過,順治八年的時候就死掉了。所以不大有可能入宮。更何況,順治和董小宛的年齡有著很大的差距,董小宛與冒襄相識的時候是16歲,而當時的順治皇帝只有兩歲,滿清入關,順治14歲,董小宛28歲。這個年齡差結合相關的對董鄂妃的記載來看,就不會是同一個人。


董鄂妃和明末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不是同一個人,學術界早就已經有了定論,說二人是同一人的說法完全是戲說。

根據如皋冒氏叢書記載,明崇禎十二年,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冒襄來到南京參加科舉考試時偶遇了江南名妓董小宛,三年之後董小宛嫁給了冒襄居住在江蘇如皋水繪園,順治八年

(董小宛)

病死在這裡,享年28歲。冒襄的《影梅庵憶語》詩文集中詳細追憶了自己和董小宛相識、相愛和婚後的生活。從詩文集中可以得知,自從董小宛嫁給冒襄當小妾之後二人一直沒有分開過。因此,董小宛不可能到宮裡去變成董鄂妃了。還有就是

明崇禎十二年(1639),冒襄和董小宛初識的時候,順治皇帝2歲,董小宛已經16歲了。

到順治八年,董小宛28歲去世的時候,順治14歲。董小宛比順治大14歲。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二人不可能有關係的。

從以上可以看出,董鄂妃和董小宛不是同一個人,但是對於董鄂妃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一、博穆博果爾王妃說。歷史學家陳垣先生根據湯若望寫的一個傳考證得出結論:董鄂妃是順治皇帝的皇十一弟博穆博果爾的王妃。他生前的時候王妃和順治就有來往,結果被他弟弟發現了,順治打了自己弟弟一巴掌,博穆博果爾一氣之下自殺了,王妃就跟了順治了。

(董鄂妃)

二、《清史稿》的記載。《清史稿·后妃傳》說董鄂氏十八歲入宮,就是董鄂妃。董鄂妃和順治夫妻恩愛,死後被追封為孝獻皇后(順治的第四個皇后)。


歷史上確實有董小宛,秦淮名妓,名白,字青蓮,生於明天啟四年(1624),崇禎十五年從良,嫁給了江南名士冒辟疆,後來遇到戰亂,顛沛流離,勞累過度死於順治八年,此時的順治才14歲,所以董鄂妃自然不可能是董小宛。還有一種對董鄂妃的身份懷疑,認為她是順治弟弟博穆博果的妃子,被順治強行納妃。此處按下不表。

正史中記載的董鄂妃是內大臣鄂碩的女兒,生於崇德四年,董鄂妃之弟是後來的撫遠大將軍費揚古。董鄂妃容貌姣好,性格溫柔,知書達理,順治十三年八月,剛剛入宮的董鄂妃就被封為賢妃。

同年十二年,被封為皇貴妃,同時順治頒布詔書大赦天下。真的可以說是小說一般的寵妃情節了。順治想廢黜皇后,董鄂妃取而代之,然而遭到了孝庄和董鄂妃本人反對,順之十四年,董鄂妃生皇四子,然而不足百日就夭折了。

順治十七年八月,積鬱成疾的董鄂妃死了,這時她才22歲

民間傳的這麼神,一則順治少年天子本身就因為出家蒙上謎團,二則順治寵愛董鄂妃到了罕見的地步,所以民間野史附會


董小宛名白,字青蓮,出生於明天啟四年,也就是公元1624年,卒於順治八年,即1651年。順治帝出生於1638年,比董小宛小14歲,董小宛死的時候,順治帝虛歲十四歲。董小宛怎麼可能是董鄂妃?

董鄂妃生於1639年,卒於1660年,她是滿洲正白旗人,「內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寵冠後宮。十三年(1656年)八月,立為賢妃。十二月,進皇貴妃……十七年八月薨,上輟朝五日,追謚孝獻庄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清史稿·后妃傳》)

董鄂妃虛歲十八歲成為順治的妃子,年齡上已過了選秀的年紀,傳說她曾嫁過人,有說她是順治的異母弟和碩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某個福晉,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的回憶錄則說她是一個「滿籍軍人」的夫人。

《湯若望回憶錄》說:「順治帝對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當這位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竟被對於他這申斥有所耳聞的天子親自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摑。這位軍人於是因憤至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皇帝遂將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這位貴妃於一千六百五十七年生一皇子,是皇帝規定他為將來的皇太子的。但是數星期之後,這位皇子竟而去世。其母於其後不久亦薨逝。」

因為和碩襄親王博穆博果爾於順治十三年七月突然去世,八月,董鄂妃入宮封為賢妃,所以有說這「滿籍軍人」指的是襄親王,也有一定根據。

順治帝十分寵愛董鄂妃,而且不僅是一般意義的「寵」,而且明顯能看出強烈的「愛」的成分。董鄂妃在順治十三年八月進宮封妃之後,九月便晉皇貴妃,十二月行冊立禮,儀式十分隆重,一系列慶典活動從十二月初六到十二月二十四日才結束。而且頒詔布告天下,按清制,只有冊封皇后禮成,才詔告天下,冊封妃嬪並無此舉,董鄂妃是一個特例。

此時順治已經廢了一個皇后,他又想廢掉第二個皇后,立董鄂氏為皇后,但遭到孝庄太后的反對。順治在董鄂妃死後為她寫過幾千字的《行狀》,說起董鄂妃聽說此事後,也「長跽頓首」,請求說:「……陛下若遽廢皇后,妾必不敢生。」順治廢后未成功,但一直疏遠她,第二任皇后也僅存名分而已。

直到董鄂妃死後,順治才得到孝庄太后同意,追封她為「皇后」。但順治帝仍然哀痛不已,竟至尋死覓活,又要出家做和尚。並下令把承乾宮大小太監宮女三十餘人全部賜死,把紫禁城鬧得天昏地暗。

《湯若望回憶錄》說:「貴妃薨逝,皇帝陡為哀痛所攻,竟至尋死覓活,一切不顧,人們不得不晝夜守著他,使他不得施行自殺。三十名太監與宮中女官,悉行賜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也。全國均須服喪,官吏一月,百姓三日。為殯葬的事務,曾耗費極巨量的國帑。」

順治皇帝在董鄂妃死後,始終鬱鬱寡歡,一蹶不振,結果在董鄂妃死後半年,便因出天花而逝,追隨愛妃而去。

而董小宛十五歲時已成為江南名妓,十九歲時嫁給冒襄(字辟疆)為妾,冒辟疆曾撰《影梅庵憶語》追憶他們的愛情故事。

其中說道:「亡妾董氏,原名白,字小宛,復字青蓮。籍秦淮,徙吳門。在風塵雖有艷名,非其本色。傾蓋矢從余,入吾門,智慧才識,種種始露。凡九年,上下內外大小,無忤無間。……今忽死,余不知姬死而余死也!」

作為一個女人,董小宛絕對沒有董鄂妃的幸運。

董小宛的願望是脫離煙花巷做個賢妻良母,為了得到歸宿,她在冒襄面前是十分卑微甚至死纏爛打的,但冒襄對她其實並不太盡心。冒襄先是辜負了陳圓圓,等到陳圓圓被竇霍掠奪,又自我安慰「然以急嚴親患難,負一女子無憾也。」覺得為了父親之事奔走才耽誤了一個煙花女子,沒什麼遺憾的。隨後又遇到董小宛,便又「狂喜,即停舟相訪」。

董小宛也像陳圓圓一樣一心想嫁這個舉世聞名的才子,並曾以送別為名,跟著他從滸關至梁溪、毗陵、陽羨、澄江,抵北固,有二十七日,到了金山,董小宛指著江水發誓:「委此身如江水東下,斷不復返吳門!」而冒襄頓時變了臉色,「告以期迫科試,年來以大人滯危疆,家事委棄,老母定省俱違,今始歸,經理一切。且姬吳門責逋甚眾,金陵落籍,亦費商量,仍歸吳門……」意思是我家裡忙死了,你的脫籍問題也很麻煩,債務又多,我哪有那麼多錢那麼多功夫為你折騰!董小宛「掩面痛哭,失聲而別。」冒襄對她雖有憐憫,「然得輕身歸,如釋重負。」

後來冒襄失約,董自己找來,歷經江行風波盜賊驚魂,但冒科考不利,沒能達到自己預期,董小宛又有債主騷擾,冒襄便又「冷麵鐵心,與姬決別」,讓董小宛自己回去解決債務問題,然後再談終身之事。

……當時很多人都同情董小宛,從旁幫助,但都沒能解決。董小宛「孤身維谷,難以收拾。」最終錢謙益親自去了半塘,出面幫董小宛擺平了一切,並買舟把她送給了冒襄。董小宛從此在冒家侍奉丈夫和大房,使冒襄得享齊人之福。

董小宛拼盡了全部力氣,又得到錢謙益等人的幫助,才得到從良為妾的結局。而在董鄂妃和順治帝的關係里,順治帝則是主動追求,並且給她最高的名分和待遇,又破例詔告天下,簡直想對全世界宣布他的開心。

在《影梅庵憶語》里,可以看到冒襄為自己辜負佳人找的諸多借口,但人家順治帝可是有皇位的人,人家連皇位都可以不要,連性命都可以不要,你提到的那些瑣瑣屑屑的借口簡直可笑了。

無非是,一個愛,一個不愛吧!

你說呢?


什麼來歷?野史你也相信,分明是兩個人好吧!電視劇孝庄秘史,少年天子,康熙王朝不是說了,順治皇帝的董鄂妃是鄂碩之女,不是魂斷秦淮,桃花扇傳奇,多情江山裡的名妓董小宛

孝獻皇后(1639年—1660年9月23日),董鄂氏,即董鄂妃,清世祖順治帝皇貴妃。滿洲正白旗人,內大臣鄂碩之女,大將軍費揚古之姊,貞妃族姐。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入宮,初封賢嬪,順治十七年(1660年)薨逝後追封為孝獻端敬皇后。

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名白,字小宛,號青蓮,江蘇蘇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貧困而淪落青樓,名隸南京教坊司樂籍,與柳如是、陳圓圓、李香君等同為「秦淮八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