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空竹、疊羅漢、滾鐵環、放風箏、捏泥人、滑冰爬犁、翻花繩、老鷹抓小雞、鬥蟋蟀、抽陀螺、跳房子、抓骨拐、扔沙包、踢毽子、拍洋畫、打彈珠、跳皮筋、打水漂……無數經典的老遊戲伴隨著人們度過了快樂的童年。

清末衚衕裏玩瞎子摸人遊戲的孩子們

  在物質貧乏的年代,中國百姓接受簡單的生活、將「天人合一」的理念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將堅韌、樂觀、苦中作樂的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致。孩子們運用著自己的想像,將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東西都變成了自己的玩具:春天牽著自製的風箏在田野上奔跑、夏天在家門前的小河裡嬉戲、秋天一片片金黃的落葉成了孩子們手中比試的「武器」、冬天結了冰的河面又成了他們天然的遊樂園。孩子們在這樣的遊戲中強健了體魄,擁有了友情。

民國兒童玩抬橋子遊戲

  如今的孩子擁有了越來越多高科技的玩具,可他們從中得到的快樂卻越來越少。居住環境的封閉和課業的負擔也使得孩子不得不選擇留在家中獨自玩耍。當父母為越來越多的「小眼鏡」和「小胖墩」們日漸孤僻的性格而憂心忡忡的時候,那些已經漸漸遠去的老遊戲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

1948年春節,上海兒童在街上抖空竹。

民國燙髮旗袍美女做手影

1935年,一位幼兒園女教師帶著孩子在草坪上做遊戲。

穿旗袍盪鞦韆的民國女學生

這兩幅照片是民國時期甘肅平涼天主教會曉星女校學生在修女老師看顧下盪鞦韆

1950年5月,北京萬壽路幼兒園孩子們盪鞦韆。

 1954年春節,河北省晉縣五區劉靳莊的兩位農村小姑娘快把鞦韆盪得和樹梢頭一般高了。

這位70年代的女青年似乎在回味童年盪鞦韆的時光

這六個青年男女更是童趣橫生,集體玩盪鞦韆、蹺蹺椅了

1953年春節,北京的孩子在西郊兒童體育場練習走浪橋。

1955年6月,在北京市「少年之家」新建的體育場上小朋友們進行「騎馬」賽跑

1962年1月,吉林省延吉市的孩子們帶著自己心愛的「小冰爬犁」來到冰場上滑冰。

1964年12月,北京中古友誼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在體育課上練頂桿。

1965年5月,浙江省金華縣湯溪公社溪東大隊的兒童團員們在做軍事遊戲。

1963年7月,四川省的兩個小朋友在玩騎竹馬遊戲。

小時候玩「打寶」在農村裡算得上是最風靡的遊戲了。「打寶」流行的季節,通常是在冬天,無論是放假、放學,還是下課十分鐘;又無論是教室空地、學校操場、或是路邊田地、家中門堂;到處都可以聽見「打寶」的噼噼啪啪聲。

「打寶」的規則很簡單,用一張紙,通常是舊書、舊本子或者是煙盒封面,折成「寶」。玩遊戲時,一人先將「寶」放在地上,另一人用自己「寶」用力拍,誰把對方的「寶」拍得翻了個兒,就算贏。打「寶」講究攻敵技巧,力氣越大效果並不一定越明顯,方向,角度,力度和風向都要講究。「胖寶」多選擇從上攻擊,「瘦寶」就要選擇45°和30°的斜打。如不佔地利優勢,就不要研究如何戰勝對方,而是研究如何從敵方身上擦過去,將自己的「寶」落在對敵不利的位置上,讓敵方手足無措,再尋找戰機以取得勝利。「打寶」時要注意對方落點,如果落在鬆軟的地面,則選擇在其一角的地下扣縫,然後一擊成功。當然最喜歡的還是對方的「寶」落在石子上,贏起來不費吹灰之力。

在奧運會體操項目裏那叫「跳馬」,孩子們叫「跳山羊」,當年普及率極高,幾乎全中國的孩子們都是高手。一個人當「山羊」,其他人助跑一段後,撐住「山羊」的背或雙肩,雙腿分開從「山羊」頭上越過。「山羊」會越長越高,先是手撐腳背或小腿,然後手撐膝蓋,再站直。 運動性:跑、跳、爆發力、臂力以及落地時的平衡,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

跳皮筋,也叫跳橡皮筋、跳橡皮繩、跳猴皮筋,是一種適宜於兒童的民間遊戲,約流行在20世紀50至80年代。

跳皮筋是小姑娘最喜歡的遊戲,有單人跳、集體跳兩種。以踩、勾、挑、繞、轉身等技巧編排成組合一套動作,配合歌謠,跳出各種花式圖案。皮筋晃啊晃,小姑娘就慢慢長大了!記憶最深的就是那首:「小皮球,香蕉梨,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那首動聽的歌謠至今還縈繞在我的腦海里。

丟沙包(beanbag game)是指用碎布及針線縫成、用細沙塞滿的沙包用來作武器「投殺」對方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丟沙包遊戲方式。在規定場地內前後各一名投手用沙包投擊對方,被擊中者就罰下場,若被對方接住,則此人可以增加「一條命」,或者讓一個本已「陣亡」的戰友重新上場。

1957年冬,瀋陽市第一育才小學校的學生在滾鐵環。

滾鐵環,舊時兒童遊戲,流行於中國各地。男孩手捏頂頭是V字形的鐵棍或鐵絲,推一個直徑66釐米左右的黑鐵環向前跑,發出嘩啷嘩啷的聲音。有的還在鐵環上套兩三個小環,滾動時更響亮。

小時候玩的另一種遊戲就是彈溜溜蛋,實際是一種玻璃小球。

打陀螺。陀螺為木製的圓錐形,上大下尖。將尖頭著地,以繩抽之,使之旋轉。另有鳴聲陀螺和菱形陀螺,以竹木製成中空圓筒,中間貫以旋軸。圓筒體開有狹長裂口,轉動時由於氣流作用能發聲。菱形陀螺為兩頭小,中間大,以繩繞螺身。玩時將螺地,順勢抽繩,使螺旋轉。

撞柺子(鬥雞)是六七十年代兒時一個最具男子氣概的遊戲,名叫「撞柺子」。一下課,男孩子們高低胖瘦搭配分成兩組,全都做起了金雞獨立,用盤在站立腿上的那條腿的膝蓋,與對方進行撞擊,盤起來的那條腿被撞得無法保持金雞獨立狀為失敗。這個遊戲在實戰中也有許多攻防技巧,力量型男孩大多採取挑壓等方式進行強攻,而瘦弱型男孩也並非沒有勝機,或不攻先躲,待對方體力下降再猛而攻之,或繞其背後偷襲得手。

  男孩子當然不會忘記放學後的打仗遊戲

  暑假時上山捉蟲下河捉蝦

  幼兒園的小兔子遊戲

彈弓是一種冷兵器或者是遊戲工具。彈弓一般用樹木的枝椏製作,呈「丫」字形,上兩頭繫上皮筋,皮筋中段繫上一包裹彈丸的皮塊。威力視乎皮筋的拉力,皮筋拉力越大,彈弓的威力也越大。一種用弓射出彈丸的遠射兵器。古時,射彈多用於狩獵。

最有趣的遊戲當數玩老鷹捉小雞。遊戲開始時前先分角色,即一人當老鷹,一人當母雞,其餘的夥伴當小雞,小雞依次在母雞後牽著衣襟排成一隊,老鷹站在母雞對面,做捉小雞姿勢。

遊戲開始時,老鷹叫著做趕雞運作。母雞身後的小雞做驚恐狀,母雞極力保護身後的小雞。老鷹再叫著轉著圈去捉小雞,眾小雞則在母雞身後左躲右閃……其情其景,遊戲氣氛活躍緊張,生動有趣,躍然於「片」上。

跳繩

1960年5月,藏族小姑娘在踢毽子。

踢毽子 男孩女孩都可以玩踢毽子,花樣多了,基本動作有盤、拐、磕、蹦、蹬、彈、躍等,套路有裏外簾、聳膝、拖槍、突肚、剪刀拋、佛頂珠等,孩子們還常常一邊踢一邊唱歌謠。

瞧,照片上,一羣天真爛漫的小姑娘,拍著歡快的小手,滿臉笑開了花!那種笑,是發自內心的笑,是物質匱乏年代孩子們對「幸福指數」的理解。

照片上的童年遊戲定格成一個個永恆瞬間,是那個時代孩子的無憂無慮而豐富多彩的生活真實寫照,為我們留下一幅幅美好的回憶。雖然,那時候的兒童遊戲儘管簡單,但曾給那個時代的孩子帶來了無限歡樂,陪伴他們度過了快樂而幸福的童年時光。每每欣賞這些老照片,讓我激動、興奮和溫馨。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