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來自山東青島,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畢業,2014年,他放棄了國外的高薪,選擇回國創業。林業專業出身的劉曉在青島即墨區包了800畝地,種上了櫸樹、雪松等園林植物,放下了海歸留學生身段的他,當起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從決定創業到今天,連拼帶湊,這個項目前前後後已經砸進去了4000萬。現在,劉曉的農場有30萬棵樹,他說:“去年是第一次見到回頭錢,去年農場營業額300萬,今年有希望衝擊500萬大關”。

劉曉的農場位於即墨龍泉街道樑家屯村,一個要靠發位置才能精確找到的地方。見到劉曉時,他穿的還是兩年前接受媒體採訪時的褲子和鞋,髮型依舊犀利,身上的書生氣已經被黃土地磨了個乾淨。不同的是,兩年前他還是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碩士,去年他又考上了北京一所一流大學的博士。

劉曉這幾年過的是書中才有的“耕讀傳家”的日子。白天指導工人種樹、打理林場,晚上六點半準時開始讀書,直到眼皮完全擡不起來了才上牀睡覺。功夫不負有心人,劉碩士搖身一變成了劉博士,朋友們都戲稱他是“全中國學歷最高的農民”。

就在幾天前,幾個美國客戶來農場想找劉曉買樹,本來美方擔心交流不方便,還帶來個翻譯,結果劉曉全程英語解說,把美國客戶帶來的翻譯嚇了一跳,“青島農民素質太高了,隨便拉一個英語都這麼溜的?”劉曉說,這個事兒雖然跟段子似的,但是暴露出了現在農業領域的一些問題。對於大部分農民來說,並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現代化農林業知識培訓,這種情況會導致我們的農林產品裏鮮有精品,工業化程度一直上不去。

現在,劉曉的農場裏有30萬棵樹,去年開始,有一部分樹開始對外銷售。劉曉:“去年農場營業額300萬,今年有望衝擊500萬。”“有些事總要有人做,我對家鄉的這些山山水水還是有感情的。”劉曉說,他是個鄉土情結特別重的人,網上總有人說大環境如何如何、青島如何如何。城市之間的差距客觀存在,但路是走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

林子裏的每一個大坑,代表一棵已經賣出去的樹。劉曉打趣說,從決定創業到今天,連拼帶湊,這個項目前前後後已經砸進去了4000萬,“再找夥計湊上2000萬,我也能去投資《流浪地球》了”。經過5年的發展,現在農場已經從800畝增加到1500畝。

不同於其他的農場,劉曉把自己學到的技術全都用在了自己這1500畝地上,這也是爲什麼他前期投入巨大的一個原因,像科學灌溉、空間利用此類最新、最成熟的技術全部能在他的林子裏看到,包括工人的培訓,教會大家如何科學種植。劉曉現在最驕傲的就是,即便自己去北京上一個月的課,他的農場依舊能順利、高效地運轉。

劉曉的農場以出售綠化樹木爲主要收入,因爲科技的加持,劉曉種的雪松、櫸樹,無論冠形還是筆直程度都遠超其他競品,別人一棵樹賣1000元,他賣1200元也有人買。去年的上合青島峯會,包括在建的青島膠東國際機場,都有他供應的綠化樹木。

劉曉農場裏的50位工人全部來自於周邊的農村,那些稍微上了點年紀不想外出打工的農民,全被他僱了過來,每年光人工的費用就要花上百萬。

農場剛剛起步的時候是劉曉最困難的日子,那時候他住的還是帳篷,有個同學來看他,看見這裏的一片荒蕪之後,當場流下了“可憐”的淚水。挺過最困難的那段日子,現在很多人都向劉曉打聽,這一行能不能進?

林場裏,劉曉養了一隻狗,叫大雄,他走到哪大雄就跟到哪。

“這一行業受城市發展因素影響特別大,城市發展越好,對綠化樹木的需求就越多。”劉曉說,他當初選擇這個領域創業,一方是自己有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就是看好了青島未來的前景。作爲一名青島人,劉曉對自己的家鄉發展有信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