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醫堂---徐清照心理醫生文章摘錄孩子不良習慣的成因

標籤: 教育孩子 成因 不良習慣 分類: 學生心理 2012-07-12 20:56一、孩子依賴評價  

源於:過度表揚或批評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恰當的表揚有利於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爸爸媽媽受到賞識教育等的影響,平時喜歡無原則地表揚、誇獎孩子,這就會導致孩子缺乏自我評價,過分地看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每當做一點小事時都希望能夠得到表揚,否則的話就不情願去做。同樣,如果過度的批評也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的優點和長處,容易滋生自卑心理。所以,孩子出錯時,爸爸媽媽需要有分寸地、恰當地指出其錯誤在哪裡,從而幫助其吸取教訓、改正缺點。

二、孩子固執任性

源於:過於盲目的民主

有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尤其是學歷層次較高的,他們往往能接受新一點的教育理念,並徹徹底底地執行,比如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凡事寄希望於「曉之以理」,結果是理沒談成,孩子卻被慣壞了。原因是孩子由於年齡的特性,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判斷力,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需要父母為他們建立規則、進行指導,如果對其過於民主,完全地放手「自治」,很容易把孩子寵壞,使其變得固執、任性、為所欲為。

三、孩子屢教不改

源於:濫用獎勵、缺少懲罰

孩子年齡小,缺乏對是非的判斷能力,為了幫助其明辨是非,爸爸媽媽應該在平時的教育中養成獎懲分明的習慣,只有獎懲結合,才是教育孩子的關鍵點。懲罰並不專指打罵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種多樣,只要達到教育的目的就可以了。比如:當孩子在牆上亂塗亂畫時,爸爸媽媽只要及時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是有的爸媽為了表現對孩子的包容,偏要使用不適當的獎勵方法,「如果你不往牆上亂畫,明天我給你買個新玩具。」顯然,這種方法只會縱容孩子今後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而明知故犯。

四、孩子不服管教

源於:教育意見不統一

由於種種原因,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分歧。聰明的父母一般選擇避開孩子單獨商討,不在孩子的面前爭論。可是,有些爸媽往往做不到,當看到對方教育孩子的方式「不順眼」時,就會直接指出,甚至在孩子面前公開吵架。這種現象的直接危害是讓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或都是趁機鑽空子。

五、孩子缺乏自信

源於:盲目扼殺和過分保護

有些爸媽對子女過度地保護,對孩子的一切都大包大攬,就算他們自己能做的事情,也要幫孩子完成。這種過分的保護,嚴重干擾了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導致孩子缺乏獨立的生活能力,出現社交困難、缺少自信、優柔寡斷,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責任心。

與此相反的情形是,有些爸媽則總是主觀地否定孩子的言行,喜歡拿別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做比較,甚至用過高的標準來要求孩子。長此以往,孩子的積極性、上進心被盲目扼殺,自尊心和自信心被無情摧毀。父母正確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更出色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如果你們想讓孩子更出色,那麼就需要調整好自己的教育方式,只有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只有孩子接受的才是最棒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