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全真道經典。包括《黃庭外景經》和《黃庭內景經》,據說為南嶽魏夫人(魏華存)所傳。據道教釋義,黃者中央之色,喻「中央」;庭者四方之中,階前空地,喻「中空」。黃庭之景,意謂道教內修功夫之中空景象。該經為上清派重要經典,全真道功課之一。教內譽為「壽世長生之妙典」。該經以古道經中人身臟腑各有主神之說為本,結合古醫經臟腑作用理論,以七言韻文形式,闡述道教內修醫理根據,強調固精鍊氣,提示長生久視要訣,對當代人的養生有一定的啟迪。

《黃庭經》作者,傳說殊多。或謂晉女道士魏華存研審民間草本後所撰,或謂道士口授,魏氏記錄而成。《黃庭經》始見於東晉《抱朴子內篇·遐覽》和《舊唐書·經籍志》之著錄。據今人王明考證:漢魏之際,黃庭思想已漸流行,認為《內景》成書於西晉太康年間,《外景》本《內景》之旨,於東晉咸和年間問世。但也有《外景》成書於晉初,《內景》由此推衍而成之說。

《黃庭經》傳本甚多,《崇文總目》著錄共8種,《通志·藝文略》道家類黃庭門著錄,30部,57卷。《內景》不分卷,36章,或分3卷,36章。《外景》3卷,不分章,或分為上部經第一、中部經第二、下部經第三等。另有《黃庭中景玉經》系晚出之作,《通志略》、《宋史·藝文志》著錄,通常不列於黃庭門之內。

《黃庭經》

《黃庭經》圖冊

《黃庭內景玉經》繼承漢代五臟神之說,將人體分為上、中、下三部,謂各有「八景神」,稱「八景二十四真」。在《至道章》第七與《心神章》第八共載十三神,即面部七神(發、腦、眼、鼻、耳、舌、齒),中部六神(心、肺、肝、腎、脾、膽),均各有姓字,服色、長短,謂存思諸神,能洞觀自然,養精鍊氣,乘雲飛仙。《內景》並謂人有「三黃庭」、「三丹田」。認為腦(上丹田、上黃庭)為精根,百神之主,頭有九宮,主神特多。稱心(中丹田、中黃庭)為生之本,神之處,臟腑之元,能適寒熱,和榮衛,調血脈。下丹田(又名氣海)在臍下,男藏精、女藏胎,乃人命之根本,陰陽之門戶,「橫津三寸靈所居,隱芝翳郁自相扶」,指存神下丹田可固守精氣:脾為下黃庭,可納百穀、供營養,為五臟之樞。《內景》強調「積精累氣」,「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為真」,認為惟「積精累氣」才是存思黃庭,煉養丹田,固精全氣,固氣還精內修之要訣。

「內景」修鍊須誦咒語,「禮祝畢,正坐向東臨目內想身神形色、長短大小,呼其名字」;謂不修此法,則真神不守,無益於延命。

《黃庭外景玉經》 內容與「內景」相類。主張「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自樂何思慮」而長生久視。認為黃庭包含了元精、元氣、元神,乃人之根本,惟恬淡無為,內觀於心,才能精至黃庭、氣歸黃庭、神入黃庭、病邪自去。

「外景」修鍊強調調息、藏精、咽津。調息即呼吸「太和陰陽氣」;藏精即斷欲,「長生要妙房中急,棄捐淫慾專守精」,言斷欲方能固精鍊氣。認為津液為五臟之精華,咽津才能「通我精華調陰陽」。

《黃庭經》是非常有名的一部道經,歷代均受重視。這部經不僅在道教之中十分流行,也受到歷代文人學士的喜愛。

在歷代名人法帖中,王羲之以後,有六朝人寫本的《黃庭》,唐代書法家褚遂良、宋代書法家米芾、黃庭堅等都寫過這部經。蘇東坡曾書《黃庭內景》,又仿其文體,而為之贊,備極推崇。

貼本/《黃庭經》 編輯

《黃庭經》,王羲之書,小楷,一百行。原本為黃素絹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傳。

賞析/《黃庭經》 編輯

《黃庭經》

《黃庭經》圖冊

此帖其法極嚴,其氣亦逸,有秀美開郎之意態。

關於黃庭經,有一段傳說:山陰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書法,因知其愛鵝成癖,所以特地準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作為寫經的報酬。王羲之見鵝欣然為道士寫了半天的經文,高興地「籠鵝而歸」。原文載於南朝《論書表》,文中敘說王羲之所書為《道》、《德》之經,後因傳之再三,就變成了《黃庭經》了。 因此,《黃庭經》又俗稱《換鵝帖》,無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現在留傳的只是後世的摹刻本了。 [1]

  

備註/《黃庭經》 編輯

《黃庭經》有諸多名家臨本傳世,如智永、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趙孟頫等,他們均從中探究王書的路數,得到美的啟示。然而也有人認為小楷《黃庭經》筆法不類王羲之,因此亦有真偽之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