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天祥,特別是對文天祥及其家人的評價,這幾年相關的文章、書籍已經不少了。因此,基本上大家都能有一個客觀的認識了。

我的看法和主流的看法差不多:文天祥在個人層面,無論對於祖國、家族都盡到了一個儒家士大夫的責任,是君子的典範。特別是他對弟弟向元朝的投降的寬容,才真正使得文天祥這個人可親可近,更加符合儒家的標準。

先說一下歷史:文天祥的事迹,我們都知道,就不說了。他還有兩個弟弟,兩個弟弟在南宋朝廷滅亡後,也投降了元朝。最後,其中一個弟弟文壁,當了元朝的臨江路總管兼府尹;另一個弟弟文璋,則在投降後馬上隱居。三兄弟一死一降一隱,也成為了歷史上頗為值得玩味的現象。

不必說歷史了,即使在元朝,就有人對文天祥弟弟的行為表示不滿,還寫詩嘲諷:「江南見說好溪山,兄也難時弟也難;可惜梅花如心事,南枝向暖北枝寒。」這首詩的意思很明顯了。

但是,對待弟弟的投降並在元朝做官,文天祥並沒有反對,更沒有太多指責,甚至表示出了一種寬慰、感懷。這就頗值得我們深思了。

要知道,在南宋滅亡時,包括後來明朝滅亡時,有大批士大夫不僅自己自殺殉國,有不少是全家自盡,甚至有的士大夫親手殺死家裡的女眷。這種忠烈我們當然要肯定,因為元朝和清朝不同於歷史上的王朝更替,更帶著一種」亡天下「的意味。所以,士大夫採取激烈的態度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是不是一定要這樣做?不這樣做就不對呢?

有的人,就是這樣認為的;有的人,則認為這種一種道德綁架。其實,儒家對這種事情的理解並沒有固定的答案。儒家根本沒有說過要全家殉葬這樣的話。儒家最根本的倫理起源是孝道,而如果全家殉葬,所謂的」全其名節「,未必就是孝道的唯一體現。

事實上,文天祥首肯弟弟的投降,確實有這種考慮。

第一,文氏家族,有我一個人去死,足以全了名節,達到了儒家賦予的使命。我既然一定要死,所以,任何人,哪怕是已經投降的南宋的皇帝來勸我,我都不答應。我如果不死,文氏家族就會蒙羞。

第二,家族的命脈祭祀要傳承。誰來傳承呢?當然是弟弟了。

第三,家族的使命也要繼續。儒家士大夫的使命,是要為百姓盡責。所以,一方面,弟弟如果不投降,那麼全城百姓都會被屠殺。另一方面,我是宋朝的宰相,我必須死。但我的子孫後代,他們已經是元朝的子民,他們不僅沒有必要死,而且還有必要去做官。

第四,兄弟三人三種命運,我死最簡單;兩個弟弟卻最難,隱居的弟弟,需要長久的當亡國奴,精神上受折磨;投降的弟弟,要養活整個家族,還要蒙受世人的辱罵,甚至後人還要罵他,他是最最難的。

我之所以敢做這樣的猜測,都是基於歷史的事實:

1、文天祥的兒子文陞也投降了元朝,後出任元朝的集賢直學士,死後封為蜀郡侯;文陞之子文富,也就是文天祥的孫子,出仕為元朝湖廣行省檢校官。

2、文璧在當臨江路總管時,因為戰亂,他忙於安置戰後流民,看來對升官發財沒有興趣;

3、文天祥在寫給三弟文璋的信里說得很清楚,「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隱。」老二雖然 投降,但負責的是照料家族的重任。


千古丞相,御命丹心文天祥

八音財子

宋三百餘年,取士之科,莫盛於進士,進士莫盛於倫魁。自天祥死,世之好為高論者,謂科目不足以得偉人,豈其然乎。

----《宋史.文天祥傳》

世間奇男子,堂堂偉丈夫。

少年時候的他也是過著錦衣玉食,紙醉金迷的生活,但作為詩香門第的文天祥更有著積極的入世思想,所以在南宋風雨飄搖之際,他毅然而決然的把家裡的資產全部用來當軍費,招募兵士。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散盡家財,組織義軍反元,被擒後誓死不降,是謂忠。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在風雨飄搖的南宋朝廷擔任右丞相,主持朝廷大事,是謂文韜。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惶恐灘慘敗,零丁洋身陷元虜,孤苦伶丁下依然脫身繼續在各地組織反元義軍,並且在如猛虎般的蒙古鐵騎下還能取得階段性勝利,是謂武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就義易,從容赴死難,至元十九年,文天祥在昏暗的地牢關押三年後,終於從容不迫的走上了刑場,對獄中吏卒說:「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後被處死。

可以說,文天祥把封建社會儒家君子的規範做到極致,那種追求理想人格的堅毅品質更是讓許多人汗顏。但是如果僅僅是這樣,那他還是沒能脫離當時封建社會思想的桎梏。

他忠君,但他不僅僅忠君,最後南宋的皇帝都投降了,他沒有投降。從南宋的丞相皇帝到元朝的丞相皇帝一個個來勸他,他依然無動於衷。

連南宋的皇帝都投降了,他如果投降,歷史不會對他有什麼指責,他的家人也會被釋放,他自己也可以繼續做元朝的丞相。但他沒有,他寧願被關在昏暗的地牢里,他痛徹心扉地對女兒說「爹爹管不得,奈何,奈何」!那讓它一直堅持,寧死也不放棄的究竟是什麼?

那就是道義,這兩個字可意會不可言傳,宵小之輩,即使你同他講了他也不會明白。

千百年以來當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總有人來挺起這桿大旗,是齊太史簡,是漢蘇武節,是嚴將軍頭,是嵇侍中血,是顏常山舌。

它可能並不會實質改變一些什麼東西,但就是因為有這種東西,這個民族在經歷一次次磨難之後依然會重新立於這個世界的中央。在1644年後依然在,在1937年後依然還在,在每一個歷史的關頭,總有一群救亡圖存的人,不惜性命,扛起這個使命。

它在不知不覺中,潤物細無聲的在你心裡播下一個種子,當春雨來臨時,總會有新的種子破土而出,即使很少。

它更是一盞明燈,一盞你不可能視而不見的明燈,它讓壞的接受批判,它讓好的接受讚揚,它讓弱者變強,它讓強者無敵。

天地唯我,御命丹心文天祥!文丞相千古!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矣!

- ---文天祥絕筆

本文選自八音財子系列文章《八音詩話》,持續更新優質文章,歡迎關注閱讀!^-^


南宋末年,面對歷史的必然,面對無力回天的大宋王朝,面對忽必烈的利誘,文天祥做出了最決絕的選擇,讓所有人都膽戰心驚的選擇,在旁人仰視的目光中,完成自己生來的使命。「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他此生最準確的註解。

假設文天祥若變節,覆巢完卵,大可自保,在「時務」面前,他視而不見,正因如此,中國的歷史才多了幾分慷慨淋漓,多了幾分浩然正氣,多了幾分不朽的尊嚴。蒙古人征戰南宋初始時是侵略者和屠殺者,後來才融合成為統治者。古人在當時是看不到後世的發展的,處於文天祥的角度奮起抗戰,保家衛國是應該值得肯定的。在現代人眼裡這是改朝換代,但在他們眼裡卻是民族戰爭,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去強求文天祥的民族理念。現代社會的政治環境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根本就是兩回事,所以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正是有了很多個像文天祥這樣的英烈先賢,才撐起了我們民族的脊樑。

文天祥雕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