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起戰鬥民族,很多人羨慕不已,其實,與之相比,中國古代的尚武精神絲毫不差,貫穿從貴族到平民的各個階層。當然,這一般指的是宋元以前,到之後確實有了很大的變化。

春秋戰國就不用多說了,群雄逐鹿,國家不尚武是沒有活路的。《莊子》曰:「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各國的變法也都以獎勵「耕戰」為主要內容,百姓為建功立業自然也是尚武之風盛行。

秦漢時期,尚武精神依舊未減。從國家的層面講,始終居安思危,從未忘戰。漢武帝多次主動出擊,派衛青、霍去病等不斷出擊,沉重打擊了匈奴。東漢班超出使鄯善國,恰好碰上匈奴使者也前來,帶領手下僅有的36個人火攻匈奴大帳,斬殺燒死匈奴130多人,班超親手格殺3人,鄯善國立即歸順漢室留下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千古名句。大漢的對外態度就一句話:「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從民間的角度來說,漢朝先民也充滿了俠義精神。司馬遷在《史記》中就專門寫有《遊俠列傳》,記載了三個俠客的故事,可見當時俠義精神的影響。當時的儒生還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無用之人,漢初儒生轅固生得罪了竇太后,太后把他扔進了野豬圈,千鈞一髮之際,漢景帝扔給他一把利刃,他竟然將野豬一擊刺殺,可見其武藝不一般。

直到唐代,尚武之風不減,李白就是仗劍走遍天下的,還寫下一首《俠客行》:「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讀來令人酣快淋漓,快意恩仇。

但自宋元以來,中國人的尚武精神好像逐漸減弱了。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極力推行重文輕武政策,文、武的地位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宋真宗御筆寫下《勸學文》:「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把讀經書作為成功的唯一途徑。以至於「衣冠文士羞於武夫齒...子弟騎射武裝,便以不才目之」。這風氣之下國家能不文弱嗎?

此時的儒家思想也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原先要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此時倒成了奇技淫巧之術,不受重視。「千餘年來,率天下人人故紙中,耗盡身心氣力,作弱人、病人、無用人者,皆晦庵(朱熹)為之也!...長此不返,四海潰弱,何有已時乎?」。甚至有人尖刻地說:「宋元來儒者習成婦女態!」

歷代王朝,為製造順民維護其統治,還故意弱化民間尚武之風。兩次外族入鼎中原,統治者嚴禁民間擁有武器,聚眾練武更是被嚴加防範。長此以往,人們逆來順受成為習慣,尚武之風越來越弱。

一個國家、民族堅忍不拔之尚武精神,是屹立世界的根本之一。其實中國人的尚武精神並非不存,只是隱藏了、更加內斂了。等到了民族危機的關鍵時刻,這種骨子裡的精神自然又會爆發出來,抗日戰爭的勝利就印證了這一點,否則中華文明又怎能延續幾千年之久呢?不過現在我們仍然要繼續喚醒這種精神,因為現在的「男妹子」好像太多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