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是身邊朋友的趣事


說個小事兒吧,最近比較閑,再看南明方面的事兒,裡面有個事兒,南明永曆帝皇帝朱由榔於永曆十八年(公元1662年)被緬人縛送吳三桂,翌年四月死於昆明,歸葬他的呢都勻籍朝臣扶綱。此君是個布依族人,於是大萌最後一個皇帝葬在貴州都勻高塘山。

第二。根據《普洱府志》中的記載:"其勐臘葬所,遺址尚存,至今寸草不生,夷人過之,必拜而後去焉",這個被拜的人叫李定國,

晉王李令諭:照得雞足名山,滇西形勝。本藩西征既捷,便道進香,遵麓躋巔,遊覽已悉。惟是峰壑幽深,剎院不無傾圯,詢之僧眾,咸稱近苦差役,因念其供奉香燭,出於常住,寺僧別無活計,什派宜與從寬,即或增加田賦,有司當為減豁。至於本山度諜,援納已經通免,自後或奸胥積棍,播害滋端,過往官兵,搜求踐踏,許爾各寺僧人,指名啟究,永為遵守,俱勿違,此諭。

再補充點

西南少數民族在李定國抗清鬥爭中的貢獻--《民族論壇》1985年01期?

www.cnki.com.cn

中國知網上有篇論文有賬號的可以去下載來看看,生動詳實的像所有人的講述了什麼民族團結靠大清,在我大清的兵峰下,無數的大西南的少數民族群眾紛紛忘記明朝漢人官僚的欺壓,投入李定國的麾下和我大清玩命拼殺,從四川到湖南到廣東,都留下了這些少民的足跡。

在當時李定國治理雲南期間因其公平對待各民族老百姓,受到了雲南地區絕大多數各族人民的熱情歡迎,不但達到了團結轄地內所有各族人民的目的,也讓他們能真正放心支持李定國的軍隊,開始真心視李定國統率的明軍為自己人,雲南地區的彝族、壯族、白族、仡佬族、傣族等少數民族青年大批的加入到李定國的軍隊中來

有當地百姓的支持,李定國的軍隊迅速壯大,部隊中多了不少特別適合在雲貴地區作戰的兵種,比如傣族人指揮的象陣,還有大批不畏箭矢、執標槍大刀、能跣戰(赤腳打仗)的擅長山地作戰的士兵。李定國所轄部隊的軍力也達到了二十多萬,並且後面還有相當的補充兵員,從兵力上有了和清軍決戰的實力和底氣。為保證軍隊中的團結和戰鬥力,李定國也是實行一概平等的政策。

少數民族士兵是很難管理的,即使是當地土司也無法將各民族的士兵很好的融合起來,但李定國就有這個本事,明末思想家黃宗羲就曾經寫到過:"定國所將半為薳倮、徭、佬",但李定國:"御之有法,故能兵民相安"。其實說起來也簡單,就是堅持一視同仁,對少數民族士兵和漢族士兵發放同樣的待遇,例如:

  • 凡兵丁日發米一大升,家口月支米一大斗。生下兒女未及一歲者月給半份,至三歲者如家口支。
  • 凡兵有家口者,每冬人給一袍,無家口者,一袍之外,人給鞋襪一雙、大帽各一頂。

當然,除了同樣的待遇,同樣嚴厲的軍令也是必不可少的,李定國所部一向嚴格遵守"五要"原則:"一不殺人, 二不放火,三不姦淫,四不宰耕牛,五不搶財貨。有於一此,軍法無赦"。以此"五要"來約束所轄軍兵,嚴厲的軍紀導致了"兵民相安",有文人筆記記載:"予至長沙,人皆言定國兵紀極嚴,駐師半載,居民不知有兵"

李定國麾下的少數民族士兵和漢族士兵拿著同樣的待遇,家中無憂,遵守同樣嚴厲的軍紀,有大後方和佔領地的老百姓衷心擁戴,戰鬥力不高都不行,根據史料的記載:"安西李定國統十萬鐵騎出楚。薳薳僰子,精悍絕論,象綺雲擁雷吼,其素煉之旅,皆西北驍健,久養初出,無不以一當百"。在之後,這支以少數民族士兵為骨幹的軍隊殺得清軍膽寒,清軍恐懼的將這些善戰的士兵稱之為"蠻兵",一度望之即逃。

什麼叫民族團結靠大清啊!戰術後仰


什麼時候各民族間能夠像我國幾個著名的大內鬥省中各地級市一樣——瘋狂互罵互黑卻依舊不會絲毫影響生活中的交往交際、不會絲毫影響面對外侮時的同仇敵愾、不會絲毫影響同為中國人的天然認同,那就是真正的民族團結了。


我知道很多,但我不說,這就是維護民族團結的表現


謝邀~

參見維吾爾族大媽阿里帕·阿力馬洪的事迹,養育了19個不同民族的孩子。

以下詳細內容轉載自百度百科。

1963年,阿里帕已經是6個孩子的母親,丈夫阿比包在縣公安局工作,10口之家的生活全靠著丈夫每月45元的工資支撐著。生活拮据但日子過得卻其樂融融。可是就在這年冬天,和阿里帕一牆之隔的哈薩克鄰居亞合甫夫婦不幸相繼去世,撇下了3個不滿十歲的孩子。

阿里帕看到這三個失去父母的孩子十分可憐,就把他們接回了自己的家。今年已經53歲的托乎提是阿里帕老媽媽最初收養的三兄弟之一,那時他只有8歲,回想起當年阿里帕媽媽收養他們的情景,至今仍記憶猶新。之後的十年間,阿里帕又先後收養了回族孤兒王淑珍,王作林兄妹4人,漢族孤兒金海、金花和金雪蓮,這時,她和丈夫撫養的孩子增加到了19個。

為了不讓孩子們餓肚子,阿里帕的丈夫阿比包每天下了班就去幫人家打土塊。阿里帕則每天都要到菜市場撿別人不要的蔬菜。雖然家裡養了兩頭奶牛,但誰也不捨得喝奶,全部賣了換錢以支付孩子們的學費和購買生活必需品。

儘管日子過的清貧,但每個孩子都享受著家的溫暖。對於收養的孩子,阿里帕待他們比親生孩子還親,阿里帕最小的親生女兒上初中時還沒穿過一件新衣裳。

為了保證全家20多口人的一日三餐,阿里帕專門買了一口直徑1米2的大鐵鍋,她幾乎把家裡的全部收入都換成了食物,春天糧食不夠吃,她就去地里挖野菜,秋天還要出去撿麥子、收土豆。儘管如此,生活依然捉襟見肘。為了多賺些錢為孩子們交學費做衣服,丈夫阿比包下班後就去為工地打土塊,而阿里帕也在縣食品廠找到了一份洗羊肚和羊腸的工作。

阿里帕夫婦的目標不僅僅是讓孩子們能吃飽,還要讓孩子們有學上。家裡用不起電燈,阿里帕就用破棉絮搓成條,做成小油燈,19個孩子們就在這一盞盞跳動的燈光下讀書學習,上完了小學、中學。孩子們沒有一個因為家裡貧窮而輟學。正是因為阿里帕對這個特殊大家庭付出的艱辛,讓兄弟姐妹們早早就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相互關愛。阿里帕的19個孩子在她含辛茹苦的照料下漸漸長大,每到逢年過節,是阿里帕老媽媽最快樂的時候。因為這時,全家老小都能聚到一起。


我不知道國內目前的情況怎麼樣,但是以留學生群體來說,幾乎不提及民族身份的少數民族同學最團結,因為對於他們來說,中國人才是最高定義,我們一起吐槽老外,一起參加各種學校活動,一起組織華二代和留學生的出遊活動,我們不需要做什麼任何促進「民族團結」的事情,因為我們本身就很團結。

而現在的情況恰恰是喜歡把那四個字掛在嘴邊的人越是不團結,這裡面主要是兩類人

一類人是壞,滿嘴的民族團結,實際上卻盡干著破壞團結的勾當,誰敢阻止和揭露他們,馬上拿著各種大帽子來扣

一類人是蠢,具體代表就是拿著團結當雞毛令箭的各種聖母,各種顛倒黑白,妖魔化歷史,到處作妖,還一個個特美,覺得自己維護了團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