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學習哥

高考改革牽動人心,彙總了最新的相關信息,幫助大家徹底讀懂新高考,提前爲學生的未來做好規劃!

根據原來的安排,新高考改革實施進度應該是:

2014年第一批:浙江、上海

2017年第二批:北京、天津、海南、山東

2018年第三批:湖北、湖南、重慶、遼寧、河北、江蘇、廣東、福建、安徽、河南、四川、山西、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江西、貴州、西藏

2019年第四批:寧夏、廣西、陝西、雲南、甘肅、青海、新疆

2018年有10個省份暫停了改革的腳步

2018年原定開始改革的18個省份中,安徽、河南、四川、山西、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江西、貴州、西藏10個省份都推遲了改革。

2019年會有多少個省份進行改革?

2019原定將有7個省份改革,若加上2018年推遲了的10個省,則可能有17個省份進行高考改革。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省份有可能也會推遲新高考改革。

有可能在2019進行高考改革的17個省份是:安徽、河南、四川、山西、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江西、貴州、西藏、寧夏、廣西、陝西、雲南、甘肅、青海、新疆。

在增強選擇性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避免棄難就易,造成物理等科學素養的下降。“3+3”設計在較大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選擇權,但也帶來了等級賦分制所導致的學生避考物理的現象。

因此,專家提出在選考學科中,將物理、歷史作爲必選科目,學生必須至少選擇其中一門報考,這等於給偏文、偏理的考生一個選擇的自由。同時,對物理、歷史兩門限選科目計120分,採用原始分計分。

“3+1+2”模式優點

“3”是指語文、數學、外語三門必考科目;“1”是指物理、歷史兩門限選科目;“2”是指在化學、生物、政治、地理以及除了必選一門以外的科目中任選2門。

在“3+1+2”模式下的選考學科中,將物理、歷史作爲必選科目,學生必須至少選擇其中一門報考,這等於給偏文、偏理的考生指出了更簡便的選擇之路。

對全體考生來說,對比前兩批高考改革試點省市“3+3”的幾十種組合,“3+1+2”模式降低到了12種組合。這無論是對學校還是考生而言,選擇所帶來的壓力和困惑都可能有所減少。這種模式在保留了學生一定選擇性的同時,有利於減少學生棄難就易,避選物理導致的物理科學素養的下降的問題。總體上有利於提高中學生的科學素養。

提高了物理和歷史兩門學科的地位。物理的知識結構對於學生大學選專業、科學思維的訓練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而歷史在培養人文素養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於降低走班科目。由於科目設置的減少,走班的科目自然就降低,學校更易安排課程,在走班數量人數巨大的情況下,將給學校對學生的課程安排、教室安排、教師安排帶來極大困難。有利於高校選拔更合適的人才。高校招生很多王牌專業有必學科目要求。爲大學教育培養更加符合要求的人才。

“3+1+2”模式挑戰

在“3+1+2”模式中,物理和歷史的學科地位得到突出,但是這兩個科目之間的分數完全沒有參照性,老師應當幫助學生評估好考生的學科優勢,以獲得相應的競爭優勢。

2018年5月,教育部下發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試行)》。這篇指引給高校設了一條底線,給出高校專業選科更大的選擇權限,允許高校同時設置2門(甚至3門)科目爲必選科目,同時允許高校在部分專業做專門說明情況下,可以突破限定的選考科目範圍。

選科並不是任意選擇的,因爲高校在錄取不同的專業時,是有專業必選的科目要求的。選擇科目要注意目標大學的目標專業類對高中所選科目的具體要求,這種要求大概分爲下面幾種:

有3 門科目要求、

有2 門科目要求、

有1 門科目要求、

不限制選考科目。

“3+1+2”模式分析

物理+化學+生物

這種選擇方案是最標準、最傳統、最純淨的“理科生”方案。

此組合可以覆蓋97.4%的專業,不能選擇的2.6%專業基本爲哲學類、歷史類專業。這種組合方案優點是記背內容最少,理解內容最多。學科之間關聯極大,互相印證、互相促進。

物理+化學+地理

“地理學”又稱文科中的理科。

以理科思維去學習地理,從理解掌握的角度,極有優勢。但同樣地,地理學是文科三科中難度最大的一科,但若從理科學習的角度來看,少記背,多理解,反而更加符合另一些學生羣體的需求。

物理+化學+政治

這種組合可報專業98.9%,實際上一些頂尖大學專業可報率達100%。

目前,考研必考科目之一就是政治。如果高中階段未選擇學習政治,會存在2年左右的知識斷檔期,對今後的考研之路影響頗多。政治學科與物理、化學的學科關聯性並不是很大,學習起來難以起到聯繫、促進的效果。

物理+生物+地理

物生地組合可報專業比例99%。

這種組合一般適合於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的學生:1、物理成績優異,邏輯思維能力強;2、其他科目成績一般,無明確的未來職業發展方向規劃。

物理+生物+政治

選擇這個組合的人羣往往比較少。由於針對的學生面比較窄,很難與同校師生橫向比較,不利於瞭解自身真實水平。由於師資原因,也可能很難單獨爲這個組合的學生單獨設計走班課程的時間表。

物理+地理+政治

此組合可報專業比例99%。物理成績突出、理科偏科的學生(數學、物理較好,化學、生物薄弱)建議選擇。

歷史+政治+生物

如果考生生物成績在3門理科當中較爲優秀,建議選擇這個選科組合。專業選報比率爲75.3%。

歷史+地理+生物

可報專業比例爲77.8%。

歷史+化學+生物

這種組合在選擇專業上很難有特別的針對性。

歷史+地理+政治

這種組合適合想選藝術專業、傳媒專業的考生;致力於考取漢語言文學、新聞學、社會學、國際政治等專業的考生選擇的大都是這個傳統的文科綜合。

歷史+地理+化學

可報專業比例爲88.6%,對物理不感興趣或物理成績不理想,對文科成績較優秀的考生來說是最佳選擇。

歷史+政治+化學

這種選擇優勢在於文科思維比較強的同學,以一門化學拓廣了專業選擇面。同時學科之間沒有太強的割裂感。但是在具體學習過程中學科間差別比較大,需要學生能在各種思維中靈活切換。

一是重視語數外三科的學習,夯實基礎,提高學科核心素養,努力提升學科成績。得語數外者得高考,三門主科一科也不能輕敵。

同學們重中之重就是學好語數外,語數外考得好高考的分數纔會高,其它科目有很多的可能性。

二是確定選考科目。

第一,在高一全科體驗的基礎上,確定自己的優勢學科,這需要首先是物理與歷史學科的選擇,也就是偏理與偏文兩個方向;其次是其他科目的四選二。

第二,做好生涯規劃,通過探索和體驗,在認識自我,認識環境和社會發展需求、客觀環境條件以及充分了解和掌握包括高考政策在內的各種資訊等的基礎上初步確定自己未來的發展和職業方向,從而選擇專業發展路徑,在確定大致專業方向之後,再倒推學科組合。

新高考改革是機遇,也是挑戰。新高考強調教育的“選擇性”,帶來了更大的選擇空間,以及更全方位的評價機制,意味着同學們除了要努力學習,提升學科成績和綜合素質,提高核心競爭力,還必須從進入高中,甚至更早,便要加強探索和體驗,學會選擇,做好“抉擇”和“規劃”。因此,生涯規劃比任何時候都顯得無比重要。

“學考”是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簡稱,即獲得高中學歷的必要考試,學考難度很低,只要全部及格即可拿到高中畢業證。

學考一般不評分,只有A-F這些等級,成績也不計入高考。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要求絕大部分學考科目成績必須爲A,因此參加自招的考生要稍微重視一下。

“選考”是高考改革後從理、化、生、政、史、地(浙江等省還有技術)中選考三門計入高考成績,地位相當於原來的理綜或文綜,只是不強制規定學科而已。

選考科目採取賦分制(下個問題詳述),屬於選拔性考試,有一定的難度和區分度,但是會比改革前略簡單一些。從已經進行試點的浙江和上海來看,對學考和選考科目的考試安排不盡相同。

浙江省的政策:

(1)每個學科的學考和選考同時進行,試題不同,選考的考試時間比學考多30分鐘。

(2)允許考兩次,分別在11月和次年的4月,取最高賦分計入高考成績。(以下爲2017年和2018年的時間安排)

上海市的政策:

(1)合格性考試(學考)從高一學年末到高三上學期陸續考完,如果有不合格的,在高三下學期(4月、6月)還有兩次補考機會。

(2)等級性考試(選考)在5月統一進行,參加某一科選考的同學要先通過該學科的合格性考試。選考只考一次。

其他省市尚未出臺詳細的學考和選考方案,但是大致會在上述兩類之間做出選擇。但考生第一大省河南的政策比較特殊。選考科目的等級性考試,安排在6月7、8日統一高考科目結束後,在6月9、10日統一進行,且只考一次。

賦分制是按照你分數排名的百分比而不是卷面分數來計算成績的一種方法,用於選考科目的成績統計。目前實行賦分制的地區採用如下方法:

1.卷面滿分爲100分。

2.成績分爲21個檔位。

【舉例說明】比如第13檔,就是從排名前71%(前13檔的人數比例之和)的考生中往前取7%的人數,最終成績定爲64分。

賦分制是高考改革中被師生“吐槽”最多的一項政策,其實,這是爲了配合其他重要改革的無奈之舉。

原因一:選考科目可能的組合太多,學生之間不方便直接比較。以前的學生無非文理兩類,在各自範圍直接算總分,很好比較。但現在改成了六選三隨便組合,總共有20種組合方式,高校在錄取時,理論上很難找到可以直接比較的考生。

舉個例子,某高校某專業要求必考的科目是物理。現在有兩個考生,甲同學選考科目爲物理、化學、生物,乙同學爲物理、歷史、地理。假設這次考試歷史、地理的難度較低,而化學生物難度較高。如果單比較卷面分數的話,很可能甲同學就吃虧了。而用這幾門成績在所有考生中的百分比來計算分數,至少抹平了由於學科難度差異帶來的不公平現象。

原因二:同一個學科,如果有兩次考試,每次的難度也可能不同,這樣成績也不能直接用卷面分數進行比較。

那有些人會問了:英語也是兩次考試,爲啥不實行賦分制呢?

答案是,英語屬於能力型學科,而且難度係數比較容易控制。經過大量的數據統計表明,同樣一個人,在英語水平沒有明顯進步的情況下,做難度係數相同但內容不同的兩套英語試題,成績相差是不大的。

以前文理分科之後,大家都在自己的課室裏不用走動,等待各科老師來上課就OK了。我們經常說的初三X班,高一X班就是行政班。

如果按照選科方案來重新分班,那就有可能出現有的選科組合會有很多人選,超出一個班的人數;而有的組合可能超級冷門,選的人太少了,所以原來的行政班模式就沒法再滿足需求了。

那怎麼辦呢?走班制應運而生。由於走班制方案目前尚沒有什麼更具體的信息,特地找了河北、浙江、上海等地已經開始實施高考改革的地區的報導介紹,看看他們的走班制是怎麼實行的,沒準我們就會效仿噢!

河北

衡水中學(衡中)

已經選完科了,純文組合和純理組合是固定班型。

石家莊一中

提供了3+1+2模式下的全部12種選科組合,共20個班,其中8個純理組合【物理+化學+生物】和1個純文組合【歷史+政治+地理】,6個非純文、純理組合固定班型,4個走班,1個體育班。

石家莊一中東

提供了3+1+2模式下6種選科組合,包括純理組合和純文組合,共10個班,全部爲固定班型。

石家莊精英學校

提供了3+1+2模式下4種固定班型的選科組合:【物理+化學+生物】【物理 +化學+政治】【物理+生物+地理】【歷史+政治+地理】,其它組合需要走班,如【歷史+政治+生物】【歷史+化學+生物】等。

該校清北重點班的學生選擇純文或純理組合的學生比較多。

石家莊二中西校區

預選科階段提供了3+1+2模式下的全部12種選科組合,預選科結束後,提供了4種選科組合【物理+化學+生物】【物理+化學+政治】【物理+生物+地理】【歷史+政治+地理】,選擇其它組合的同學向這4種組合靠攏,基本確定所有組合均採用固定班型。

師大附中(石家莊)

已經給家長開過關於新高考選科的培訓會了,學校讓家長按照3+1+2的模式考慮選科的問題,最近會開始選科。

師大田家炳中學(石家莊)

學校提供了3+3模式下的全部20種選科組合,預選科階段爲自由選擇,但學校明確表示會優先考慮選擇人數較多的組合作爲學科方案的主要方向,人數過少的組合可能無法開課。

特此說明,以上學校選科信息均來自於熱心家長,在此特別感謝大家,如有疏漏,請批評指正。

浙江、上海

1. “不走班”模式

學校向學生提供有限數量的選科組合,然後將3門選考科目均相同的學生組成一個班,學生在固定的教室上課。

如果你也感到學習吃力,成績相差比較大,可以和我一樣學習《瘋狂600提分筆記》裏面涵蓋高中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錯題分析,以及知識考點,快速提分必備。

換句話說,在學校的教師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只能把原本的20個選科組合,挑選出一部分固定選科搭配,讓學生來選。這種模式其實就是文理分科的升級版,好處是方便教學和管理,但是缺陷在於,開設的“套餐”組合太少,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選科。

2. “小走班”模式

部分學生或科目走班,將3門或2門選科相同的學生優先組成班級,其他科目或學生走班教學。光看這個描述可能有點難懂,給你舉個例子:

①優先3科成班

依據學生的選科結果,優先將3科相同的學生組成行政班,其次將2科相同的學生組成行政班,最後組成1科或零科相同的班級。

也就是說優先滿足選科人數最多的選科組合,把大部分學生先固定成班級,然後剩下的再依此匹配到不同的班型。

②定兩科走一科

2科相同的學生組成行政班,一起上語數英和相同的2科,剩下的選考科目在教學班上課。

3. “大走班”模式

語數英3門必考科目保持行政班不變,3科選考均通過走班完成教學。好處在於滿足學生的選擇;缺點是每個學生需要走動到不同課室上課,學校課程安排比較繁雜。

4.“全走班”模式

語數英和3門選科全部走班。好處是可以滿足全部學生的選擇,缺點毫無疑問就是教學管理難度最大。

新高考實行後,各年級大事表:

高一上:適應高中生活,探索自身特點

高一下:夯實科目基礎,認知專業大類

高二上:學好各科科目,進行背景提升

高二下:順利完成學考,認知細分專業

高三上:探索自主招生,備戰選考科目

高三下:衝刺高考考試,學習志願填報

高考改革在9月正式推動後,把人生選擇前置,讓學生從高二、甚至高一就開始考慮畢業後的方向。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三年時間做好生涯規劃,成爲更好的自己,爲最終的選擇做好準備,便顯得比以往更爲重要。

新高考既然把原來高三才面臨的選專業問題前置到了高一,那麼選科對高中生而言,無疑是一場博弈,是選擇自己擅長的科目還是便於填志願的科目?究其本質,我們得先了解自己,瞭解自己的興趣所在,瞭解自己最擅長的是什麼。未來要讀什麼專業,與選科關係緊密!

(1)自律、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

選修課程的自由組合,使得大部分學校必須引入走班制,學生時間會變得相對自由,來自老師的約束和鞭策會變少(類似於大學)。對於習慣了被動學習、只等老師耳提面命纔能有點動力的學生來說,這顯然是不利的。因此,在高中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是首要任務。

(2)善於把握時間,學習效率高的學生

由於很多科目提前高考,教學進度被壓縮,學生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學完高中的課程,因此就要求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效率。

(3)有專長或幾門擅長科目的學生

除了語數外,新的高考不強制選擇文理,學生在避開不擅長的學科的同時,還可以根據興趣,選擇自己擅長的學科。如果對某些學科有濃厚的興趣,其實不妨早做準備,在高一甚至初中起就開始自學,閱讀大量的書籍,報一些線上或線下的培訓班。如果能在這些學科領先同齡人一截,甚至獲得一些競賽名次,那麼在高考中會有很明顯的優勢。有專長的學生也可以衝擊高校的自主招生。如果只依靠學校的統一授課,被老師的教學進度趕着走,在高考中是非常被動的。

(4)有比較明確的職業規劃的學生

高校部分專業對考試科目是有要求的,比如大部分理工科專業要求物理成績,如果不選考物理,那麼就等於和這些專業無緣。因此對於早就想好未來學業和職業規劃的學生,會提前準備高中要走的路。而那些高一高二隨大流,到臨近高考或者考後纔去思考大學專業的同學,通常會手足無措。

聲明 本文由高中家長羣(ID:xxggjzq)編輯整理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