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再也沒有唐朝這兩位縣令之間的PK,更有意思的事了。

他們都是安史之亂爆發時的縣令,一個是雍丘縣(今河南杞縣)縣令令狐潮,一個是真源縣(今河南鹿邑縣)縣令張巡。

前者做了可恥的叛徒,投降了安祿山,後者卻始終堅決抗擊叛軍,成為名垂千古的英雄。

01

張巡,今山西永濟人(《新唐書》載為河南南陽人),生於公元708年(唐中宗景龍二年),從小博覽群書,通曉兵法,雖然志向遠大,而且進士出身,但僅當了個清河縣令。

一些吃瓜群眾都看不下去了,所以當他任滿被召回長安,有吃瓜群眾勸他巴結一下當權的楊國忠,一定會得到重用,至少能當個京官,他說:「是方為國怪祥,朝宦不可為也。」

——這正是國家的怪事,京官當不得。

既然不肯巴結權貴,那就繼續做縣令吧,只不過這一次讓他做的,是真源縣縣令。

張巡畫像

讓這種「不識時務」的人去做真源縣令,是經過一番考慮的,因為據《新唐書》記載,真源縣那旮旯有很多土豪劣紳,這些人大多很猖獗,欺壓百姓是常態,其他人到那裡當縣令,不是不敢管,就是被收買,讓張巡去那個虎口狼窩去當縣令,多少有點「收拾」他的意思。

沒想到張巡剛上任,就把最猖獗的劣紳華南金依法處死了,餘黨被赦免後「莫不改行遷善」,而且他的執政作風,深受民眾擁護。

儘管為官清廉,政績不錯,但他這個縣令,彷彿粘在身上了,取都取不掉,所以到安史之亂爆發,張巡都快50歲了,仍然是個縣令。

安史之亂是公元755年冬爆發的,數月後安祿山就攻陷了東都洛陽並稱帝,國號「大燕」。

不少州縣的太守、縣令被叛軍的氣勢嚇尿,望風而降,其中就包括雍丘縣縣令令狐潮。

張巡的上級譙郡(今安徽亳縣)太守楊萬石也投了降,還命令張巡向西接應叛軍,張巡率領吏民在真源玄元皇帝祠大哭了一場,用起兵對抗叛軍來回應這個上級的命令。

當場響應的,有一千多人。

02

令狐潮率雍丘縣投降叛軍後,被叛軍任命為軍將,奉命向東馳援襄邑。

初出茅廬,令狐潮竟然很能幹,打敗了襄邑的淮陽軍,還抓了一百多名官軍做俘虜,關在雍丘,準備殺掉,不料被俘官兵尋機殺掉守衛越獄,造成雍丘城大亂,張巡和奉命趕到河南抗擊叛軍的山東單縣尉賈賁乘亂攻 入雍丘,令狐潮溜之大吉。

與賈賁合兵後,可供張巡指揮的軍隊,增加到兩千多人。

而奉命奪回雍丘的令狐潮,帶來的是一萬五千多人。

賈賁出戰,寡不敵眾,不幸戰死,張巡也很受傷,身上的傷口無數。

退回城後,張巡被士兵們推為主將,他自稱河南都知兵馬使吳王李祗的先鋒使,正式「接管」了雍丘的防務。

雍丘所在地

在之後不長的時間裡,張巡指揮守軍,連續擊退叛軍多次進攻,叛軍損失不下萬人,自己也損失一千多人。

756年三月,被迫撤退的令狐潮又捲土重來,同時來的不但有四萬大軍,還有叛軍將領李懷仙、楊朝宗、謝元同等人。

再拿不下雍丘,就不好意思在江湖上混了。

令狐潮信心滿滿,因為守軍只有不到兩千,一人撒泡尿,也能把他們淹死。

這是一場一人對二十人的PK,城內軍民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是張巡對他們說:「咱們的劣勢,其實是個優勢,因為敵人知道城中兵力薄弱,必定會產生輕敵之心,正好可以利用這種心理,咱們若出其不意,可驚而潰也,然後趁機殺敵。」

然後他把兩千人分作兩股,一股負責守城,他親自帶領另外一千人,又分成數個小隊,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城裡殺出。

正如他預料的那樣,敵軍猝不及防,頓時大亂,被迫後撤。

03

令狐潮當然沒有走遠,並於第二天再次攻城。

叛軍先是用一百多門投石機進行轟擊,轟掉了城樓和城上的矮牆,然後開始登城,張巡命人用蒿草束灌上油脂,點燃後投向登城的叛軍。

叛軍不敢再登城。

而張巡則抓住一切時機,比如叛軍鬆懈之時、夜深人靜之際,或者突襲,或者偷營,經歷六十多天,大小近四百戰,雍丘穩如泰山。

叛軍則不斷地損兵折將,別說攻城,呆都不敢呆了,只好來個惹不起躲得起。

這自然又是一個極好的機會,張巡豈能放過,帶傷率軍追擊,抓了兩千多叛軍,令狐潮也差點成了俘虜。

這邊士氣大振,那邊的令狐潮卻憤怒到了極點,回過頭來,想與張巡拚命。

關鍵時刻,他還是冷靜了下來,明白強攻等於找死,便想打「心理戰」。

他們之前都是縣令,而且還是鄰縣,原本相識,而且很熟悉,令狐潮便利用這層關係,在城下勸張巡投降:「如今大勢已去,朝廷眼看就要完蛋,足下苦守危城,到底是為了哪個呢?」

張巡一句話,就把他懟得啞口無言,「慚愧而走」:「足下平生自以為很忠義,可是你今天的所作所為,忠義又在哪裡呢?被狗吃了嗎?除了為百世笑,你能得到什麼?」

然而,拿不下雍丘,是無法對上司交代的,所以添兵加將後,令狐潮又來了。

04

那時長安已經淪陷,唐玄宗逃向了四川,但由於早已與外界失去聯繫,這些情況,張巡都一無所知。

若不是令狐潮告知,張巡依然蒙在鼓裡。

當然了,令狐潮的用意是再次勸降——之前你不降,是因為首都還在,皇上還在,你心中還有希望,如今啥都「沒」了,你該死心了吧!

接到令狐潮「好心」送來的信,張巡也沒隱瞞,告訴了眾將官,產生動搖的將官多達六個:敵我力量懸殊,皇上都跑了,咱們還守個什麼勁?不如早降,還能保條命。

這六人不是特進,就是開府,官兒都很大,在軍中的影響都不小,他們一動搖,就相當於整個軍心動搖。

張巡說好吧,就照你們說的辦,明天再具體商議。

第二天,張巡把皇上的畫像放置在堂上,率將士們朝拜,然後突然宣布,某某和某某等人想投敵,大家說怎麼辦?

這些無恥之徒,除了殺還能怎麼辦?眾口一詞,張巡「引六將至,責以大誼,斬之。士心益勸」。

軍心倒是穩定了,張巡卻陷於無糧的苦惱之中。

叛軍卻犯了個低級錯誤,大辣辣地將幾百艘運糧船停靠在城外的河邊,既不加防備,也不派人卸糧。

正想打瞌睡,枕頭就來了!

張巡在城上發現後,頓時眼前一亮,當天晚上,他就把軍隊集中到城南。

這是要出來打我啊!令狐潮也急忙把軍隊集中到城南,而且是全部!

沒想到中了調虎離山之計,等對方調動完畢,張巡悄悄派勇士來到河邊「偷」糧,能搬多少搬多少,搬不完的一把火燒了個精光。

據《新唐書》記載,那些運糧船里不但有糧食,還有珍貴的食鹽!

要是有豬肉,那就更棒了。

05

姓張的也太心黑了,幾百船糧食,一顆也沒給我留下!

令狐潮不知有多心塞。

緊接著,讓他更心塞的事情發生了。

由於令狐潮一怒之下全力進攻,雍丘守軍很快把箭射光,張巡便來了個「草人借箭」。

眾所周知,這種玩法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也玩了一把,叫「草船借箭」,但那是虛構的,而張巡玩的這一把,卻是實實在在的。

城裡雖然缺糧缺武器,但稻草不缺。

這說明張巡之前的準備是多麼的細,把一切可能用得上的物資都考慮到了,不然城裡怎麼會有稻草。

張巡讓人把稻草紮成稻草人,到了晚上,再把稻草人穿上黑衣,用繩子綁好後,慢慢從城上放下去。

夜色朦朧中,那些稻草人在叛軍眼裡成了真人,再說他們也沒想到是稻草人,只覺得糟了,守軍又出來搞偷襲了。

下面的人向令狐潮一報告,令狐潮說肯定是偷襲啊,還呆著幹什麼,給我放箭啊,朝死里射,把他們統統射死!

對於守軍的這一次「偷襲」,令狐潮是高興的,更是歡迎的,因為這種偷襲法看起來好傻,簡直是找死!

看來張巡黔驢技窮了,也堅持不住了,所以才會用這種方式賭「最後一把」。

如果不是天亮,叛軍放箭的手仍不會停,因為天亮後,他們才發現射的不是真人,全是稻草人!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叛軍的箭法不錯,把稻草人全都射「死」了,身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

諸葛亮用草船借到的箭是十萬支,而張巡用稻草人借到的,是數十萬支。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這些箭,會全部「還」給他們的。

06

而在利用草人借箭時,張巡就想好了下一步計劃。

於是第二天晚上,他仍然像頭天晚上一樣,把稻草人從城上放下去,而且一連幾天晚上,都是如此。

我去,還有這種操作?

頭一回得逞,那是人家不明就裡,繼續玩兒老把戲,你以為麻雀還在老窩裡?

你以為人家的腦殼,真的被驢踢了?

張巡啊張巡,你的智商,叛軍都替你著急!

所以當他們再次看到稻草人,叛軍不但不發一箭,還把張巡狠狠地嘲笑了幾番。

要的就是這個!

當圍城的叛軍對夜間縋草人習以為常,張巡突然把稻草人換成真人。

而那些被放下城的真人並不多,只有五百,但個個如猛虎,直撲令狐潮的大營。

叛軍措手不及,頓時大亂,互相踐踏,敵我難辨,五百勇士殺了個痛快淋漓,叛軍只顧四散逃命。

勇士們毀掉叛軍的營壘後,又追殺了十多里。

《新唐書》的記載很簡短,卻很精彩,很有戲劇性,簡直是現成的電影劇本:

…城中矢盡,巡縛藁為人千餘,被黑衣,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久,乃藁人;還,得箭數十萬。其後復夜縋人,賊笑,不設備,乃以死士五百斫潮營,軍大亂,焚壘幕,追奔十餘里。

當你讀到「其後復夜縋人,賊笑,不設備」時,是不是也會心地笑了一笑?

但是後來,又經過十多輪PK,把令狐潮打得狼狽不堪之後,張巡主動放棄了雍丘,移師向東,與睢陽太守許遠、城父令姚誾等合兵一處,堅守戰略要地睢陽去了。

那是一個,更加可歌可泣的故事…


這個問題,首先我非常高興回答,因為在中國歷史上我比較喜歡六位人物,其中就有張巡。現在,我們就聊聊張巡這個人。張巡死,兩京收,唐軍開始戰略反擊,他的功勞就是支援唐政府軍有了回援時間,在最初的兩年里,只有他百戰百勝。可惜,安史之亂爆發兩年後他就被俘被殺。

我們先說張巡的功績,再說張巡最被人詬病的:睢陽吃人事件。

張巡祠

1.文天祥將其列為「中國浩然正氣的典範」,自唐朝到清朝都接受對歷代名將的國家級祭奠

文天祥曾在《正氣歌》中曾細數了中國歷史上有「浩然正氣」的人物,其中就有「張睢陽齒」。該典故說的是張巡每對敵作戰時便對其咬牙切齒,最終牙齒幾乎全無。當然,這是張巡被俘後所說,我個人認為這是因他長期飢餓所造成的,臨敵前的一種自我激發,正如南霽雲面對賀蘭進明威脅時斬斷手指時的怒吼。

從唐朝到清末,凡是國家級祭奠歷朝歷代名將時都享受香火。

2.張巡的最大功勞是保護了唐軍的運糧通道,確保了安祿山叛軍沒有南下。因此,受到南方的崇敬比較多,睢陽張巡廟的捐建者就是中國台灣省的百姓,而且南方多有張巡廟宇。

3.張巡的功績在「守」,以不足三萬兵馬兩年內殲滅安祿山叛軍二十萬

安史之亂初期,安祿山的大軍勢如破竹,河北河南各地紛紛告破。在此情況下,張巡作為真源縣縣令(河南鹿邑)在老子廟內祭奠唐玄宗(當時謠傳玄宗死在亂軍中),提衙役、民兵800人起兵。張巡在雍丘和睢陽先後守了一年半,期間還曾率兵北上進攻河北,但因為被朝廷分兵最終作罷。張巡的兩次守城之戰都被列入典範,他的兵力從沒有超過一兩萬,但對付的敵人是其六七倍乃至十多倍。當然,他所消滅的安祿山叛軍20多萬,並非安祿山的主力部隊,大多是降兵。

3.張巡善於採用游擊戰,以及中國第一例「草人借箭」,《三國演義》的草船借箭,張巡其實是靈感源頭。孫權當年是偷窺過曹軍,羅貫中將二者結合在一起。因為歷史上記載的第一例「草人借箭」就出於張巡守睢陽。而且,張巡因為兵力少,常常採取突襲、游擊戰的方式。

總而言之,張巡為人最大的詬病是睢陽守衛戰的十個月內發生了「吃人事件」。張巡殺妾饗兵,對於這個問題張巡的好朋友已經寫過文章辯駁了。

我是這樣考慮過的,叛軍屠城事件並不少,像睢陽如此強烈反擊的地方,屠城在所難免。

除此以外,張巡以犧牲睢陽一城百姓全了南方半個中國的地方,其功勞是有的,所以,從唐到清都享受到了國家級祭奠。睢陽守不住,叛軍必然南下,死的人更多。

張巡畫像

此外,張巡手下士兵最後兩個月集中吃人,我們已經無法分得清前八個月的守城之下,睢陽城內還有多少老百姓,他們是怎麼死的。所以,吃人的情形可以批評,但繪聲繪色地說,吃了全城幾萬活人,我是難以認同的。

最後,最讓我感動的是,張巡的兄弟們、張巡的妹妹沒有拋棄張巡,南霽雲、雷萬春等二十多名將領與張巡同日受死,他的妹妹即將結婚聽說張巡被俘立刻前往張巡被俘營地在張巡受難之日前夜服毒自盡,他的兄弟許遠等人詐降起義前被識破全部殉國。

南霽雲雕像

這一切,都說明張巡是一位有情有義的漢子兒,睢陽吃人只是沒有辦法:大家既然都是死,百姓先死,我們後死而已。

張巡率領睢陽百姓,以一城阻擋叛軍十個月的高強度進攻,保住南方半壁江山沒有戰亂,就這個功勞足矣抵消他的錯誤。他死後半個多月兩京先後被收復,如果他在這場平叛戰爭中,沒有巨大功勞,您覺得唐宋(遼金)明清歷代統治者都是瞎祭拜的嗎?


我的總結:張巡屬於典型的英雄級人物。

張巡的出身應該是個「富二代」,但他青少年時有追求,有理想,且為此好好學習,為人有原則。有理由相信他在年輕時是積累了很多技能,因為打仗是靠的不僅僅是運氣。所以,他是個很努力的富二代。

在關鍵時刻,他能挑大樑。從這點上講,他的價值觀念很堅定,品格高大。

剩下的就是能力了:1,首先,他應該是明確知道睢陽在整個大唐的戰略位置的重要程度,所以才死守;2,起兵是只有千人,前前後後轉戰三城,成功牽制敵軍近兩年。未經訓練有這樣的軍事指揮能力,不是天才是什麼。(雖然最後張巡殉國、睢陽失守,但也僅僅是十天之後就被收復)

睢陽之戰,張巡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之下,面臨強敵,臨敵應變,屢屢制勝。從757年1月開始,到757年10月陷落,張巡用不足萬人守軍,在睢陽苦守了十個月,有力地牽制了燕軍;若算上在雍丘之戰、寧陵之戰,則共與燕軍共對抗了二十一個月。史書載,共經歷大小四百多戰,斬叛將三百餘人,累計殲敵人十餘萬。由於張巡的堅守,阻擋了燕軍南下,使得富庶的江淮地區得以保全,保住唐朝的稅賦重鎮;此外牽制了大量叛軍,又為唐軍組織戰略反攻贏得了寶貴時間。當時的翰林學士李翰等人認為:巡蔽遮江淮,沮敵勢,天下不亡,其功也。

他的功勞就是概括的那句話,守一城而捍天下。此後大唐搖搖晃晃達百餘年,北方一直在打仗,哪來的錢,都來自南方的稅賦沒斷了,從這方面上來說,張巡當時阻止叛軍南進,是挽救了大唐一百年吶。

至於睢陽殺妾食人事件,我沒有身臨其境,真不好說什麼。

真夠勵志。

韓愈還寫了一篇《張中丞轉後續》來反駁那些對張巡講壞話的人


我一生特別崇敬的兩位張姓英雄,很小的時候就從連環畫了解他們的事迹。一位是明末清初偉大的民族英雄張蒼水,一位就是拯救唐王朝於生死的張巡。後來,讀《唐史演義》、《新唐書》和韓愈的《張中丞傳後敘》等加深了對這位英雄的認識。

人類歷史上的大大小小戰爭無數,戰爭的慘烈性殘酷性和雙方力量對比的懸殊性,睢陽保衛戰絕無僅有。張巡,一個有崇高信念和理想官二代,開元年間進士,其兄張曉已經是監察御史。在昇平時代,張巡就是一位外放各小縣的清官好官。可是,風雲際會波詭雲譎的嬗變把張巡推向歷史的舞台,也可以說是他自己迎面悲壯而慘淡的苦難,去踐行史詩般歷史場面。一部載入中國歷史的大動蕩——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公元755年,安史之亂打破了大唐盛世的平靜,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胡人安祿山與史思明以清君側名義發動叛亂,叛軍以摧枯拉朽的態勢佔領河北河南江淮等地,潼關被破,哥舒翰戰敗,兩京淪陷,唐玄宗倉惶逃遁蜀地避難退位。李亨蒼茫於靈武繼承大統。叛軍所到之處,所向披靡 ,各州道府縣官兵聞風喪膽,不是就地乞降就是望風而逃,叛軍一路燒殺奸淫擄掠無惡不作,彷彿又一次五胡亂華開始了。唐肅宗的官君主要戰場是郭子儀和李光弼的部隊在西北阻擊與反攻叛軍。而江淮已經是叛軍的大後方和進攻江南的戰略前沿。

張巡的橫空出現改變了歷史的進程,一介書生,七尺弱冠,帶領一千多散兵游勇守衛雍丘、寧陵,後來與許遠聯合進行了名震中外的睢陽保衛戰,張巡智勇雙全,把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等發揮到極致,抗拒著幾倍十倍以上的叛軍,指揮若定軍紀嚴整張弛有度戰術明確,歷史真實的草船借箭、關門打狗、堅壁清野、投桃代李等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兩年多的睢陽保衛戰其艱難程度,在戰爭史上遠遠超過後來的釣魚城保衛戰和列寧格勒保衛戰,睢陽城無險可守,無兵可援,無糧可積。一座孤城,背對四面撲來數倍的虎狼之師,以嗷嗷待哺的身軀和殘缺不全的武器抵禦叛軍數百次的攻擊,擊斃叛軍數萬,使叛軍長期制約在江淮地區不能越雷池,有力的牽制了大批叛軍有生力量,為官軍大反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爭取了時間。

睢陽保衛戰的意義一直得到肯定,對於在戰爭期間發生的食人事件,在歷史上基本上得到理解,可是當代有一部分人對張巡的行為進行質疑和詬病。首先,戰爭本身就是最殘忍野蠻的遊戲,是有組織有目的的合法的殺人場所。戰爭的終極目標就是用一切手段方式保證獲得勝利,在特殊條件與環境下出現的非人道事件有時候不可避免。睢陽保衛戰在後期孤立無援彈盡糧絕,所出現張巡殺妾和官兵食城中老弱病殘現象,與東漢末年李傕郭汜犯長安大肆屠殺民眾做口糧怎麼能相提並論?張巡當時說面臨的大饑荒,在守衛一方抗敵的希望與犧牲餓殍遍野的饑民做出悲涼的選擇,就像孟子所說:生,欲我所欲也,義,欲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取義也。興大義,去小義。挽救唐王朝於水火,拯救天下蒼生於危難。張巡以其偉大的人格魅力,感召著那一批共赴國難的壯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以殉道者的自覺自愿和飛蛾撲火的歷史擔當踐行著儒家思想生生不息的崇高道義,請我們永遠銘記他們偉岸的名字:張巡、許遠、南霽雲、雷萬春等。他們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真正的脊樑,與日月同輝。


張巡,唐朝「安史之亂」時力抗叛軍,堅守不屈的護國名臣。他在睢陽的堅守,也使得安史叛軍難以攻入豐饒富裕、維繫唐朝中樞財賦的江淮地區,為這場平叛戰事的最終勝利,立下殊功。

張巡本是一個文官,科考中高中第三名探花郎,也曾於曲江宴上和一眾同年進士,觀賞天光水色,品嘗御酒佳釀,作詩賞文不亦快哉。在國難臨頭之際,他從戰爭中學會打仗,竟能臨敵應變,奇計無窮,將自己的軍事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張巡為人則推誠待人,無所疑隱,治軍則號令嚴明,賞罰分明,他熟悉自己見過的每個兵士,以身作則,和將士同甘共苦,因而能如臂使指,指揮如意,無往不利。

每當戰事焦灼,士卒欲退時,張巡便身先士卒,死戰不退,激勵了將士們重新投入戰鬥,奮勇破敵。睢陽軍兩年征戰,所需之器械、甲仗,無不取自敵軍俘獲,是古代版的「沒有槍炮,敵人給我們造」。

整個睢陽保衛戰,張巡指揮由鄉兵和百姓精壯組成的兵馬萬餘人,多次以寡敵眾,以少勝多,兩年內大小戰四百餘次,累計殲滅安史叛軍十二萬,以如此奇蹟戰績,被譽為中國古代最出色的守城名將之一。睢陽保衛戰也成為中國古代軍事史上城市機動防衛戰的經典之作,張巡的許多守戰奇技,都為後世名將效仿並心神往之。

唐朝御史中丞,河南節度副使:張巡

——如果說文武全才的「小李探花」只是小說家虛構,那麼智勇兼備、捨身報國的「小張探花」便是真實史實中的英才天縱,國士無雙。

【巡初守睢陽時,卒僅萬人,城中居人亦且數萬,巡一見問姓名,其後無不識者。前後大小戰凡四百餘,殺賊卒十二萬人。巡行兵不依古法敎戰陳,令本將各以其意敎之。人或問其故,巡曰:「今與胡虜戰,雲合鳥散,變態不恆,數步之間,勢有同異。臨機應猝,在於呼吸之間,而動詢大將,事不相及,非知兵之變者也。故吾使兵識將意,將識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將相習,人自為戰,不亦可乎!」】

【自興兵,器械、甲仗皆取之於敵,未嘗自修。每戰,將士或退散,巡立於戰所,謂將士曰:「我不離此,汝為我還決之。」將士莫敢不還,死戰,卒破敵。又推誠待人,無所疑隱;臨敵應變,出奇無窮;號令明,賞罰信,與眾共甘苦寒暑,故下爭致死力。】——《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

安史叛軍行徑殘暴,其所經之處,必將城內百姓衣物財產搜刮一空,強迫精壯男子為苦力,婦女皆被姦淫,老弱病幼直接殺死,挑在刀槊之上為取樂。整個曾經何等繁華的河南中原地區,變成了豺狼所號、人煙斷絕的無人區。多少百姓逃奔睢陽遮蔽的江淮地區避難,但求一時偷生。

因此,睢陽堅守兩年,牽制叛軍數十萬大軍的重大意義,不但是為唐王朝力保東南半壁財賦之地,更護佑了江淮以南千萬百姓不至於也落到睢陽這樣的地獄絕境。張巡困守孤城不拋棄不放棄,和將士們同呼吸共命運,堅持到最後時刻,不屈殉國,論忠烈論人品皆無可挑剔,配得起所有身後褒榮美譽,後世一切讚美景仰。

張巡、許遠、南霽雲、雷萬春……他們並不是為某個王朝的統治者去殉死,而是為了守護大多數人的家園不被侵害,捍衛身後千萬百姓安寧生活,才在胡騎鐵蹄中,叛軍刀鋒下,竭盡所能想要力挽天傾。

如此一個英雄群體在生死絕境中,捍衛和守護中國古代史上最偉大昌隆的文明,共同譜就一曲浩氣長歌。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千古史詩《正氣歌》中將張巡和眾多華夏民族偉大英雄同列: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桿秤,無數為張巡所保護的江淮百姓沒有忘記他的功勛,千百年來代代耳口相傳下去,張巡的祠堂始終立於睢陽(今河南商丘),安享著後人香火,作為當地最重要名勝,至今完好如新。不止是在當時戰火繽紛的睢陽、鄧州、河東(今山西芮城)、真源(今河南鹿邑)等地,甚至遠及福建莆田,江西鄱陽這些地方,都自發地建起了張王廟,精忠祠,對張巡的崇拜和祭祀一直延續至今。

睢陽張巡祠

鄱陽張王廟

這絕不是光憑那些鼓吹臣子愚忠的封建統治者所能做到的,他們曾經大力提倡而被後人廢棄的廟宇千年以來不知尚有多少,而正是千百年來萬眾人心所向的結果。


偉大的人,高尚的人,文武全才,心懷天下有國無家的殘酷君子。

優秀的官員,讓人敬仰的上級,只有天下沒有自身的聖人。

作為上司,作為官員,作為朋友,無可挑剔。但是作為家人,就太冷酷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