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前在多篇文章裏談到,未來隨著人口向核心城區的進一步集聚,旅遊業對邊遠村鎮將會越發重要。但一個典型的矛盾卻是,大多數邊遠村鎮往往更加缺乏適合城市中產階級欣賞品味的設計。除了極少數保留比較完整的、源自農耕時代的地方特色的民居,如安徽宏村、福建土樓和安平碉樓等,能在旅遊市場收穫相應的關注之外,大部分建於最近二十年的普通農村住宅,往往因為過於單調、毫無特色甚至設計上混亂衝突而難以引發注意。的確,逐漸成長起來的本土建築師已經開始進入這個領域,開始將民宅改建成更符合城市旅遊客羣偏好的度假屋。這固然是好(雖然改建品質參差不齊),但單棟民居改建是難以改變村落整體映入眼簾的簡陋氛圍的。

因此城市中產的鄉村民居度假往往停留在房間裏遠眺山湖海景,對周邊生活環境是缺乏接觸和探索慾望的。

這不好,淺嘗輒止的碰觸是難以讓鄉鎮走向全域旅遊的,但大規模改造的成本又過於昂貴了。有什麼簡單易行的辦法是可以有效改善鄉鎮的整體風貌的嗎?浙江台州溫嶺的小箬村的「七彩小島」計劃就是種有益的嘗試。

圖1~4:不同時點和角度的小箬村全景照

老道的旅客可能會認為這是對義大利五漁村的拙劣模仿,但它的確揭示了中國居住環境的一個缺憾:對色彩的運用中國傳統上拘於禮法,建築色彩是受限於居者身份的。老北京城的屋頂,黃色琉璃瓦專供宮殿,親王和貝勒府可用綠色琉璃瓦,而低品官員和平民百姓慣用青灰瓦,在北方碧藍的天光映照下,呈現出讓西方來客看來「無以倫比的建築力量感」,更一度被成為「世界城市色彩的偉大傑作」。而且即便是民間只能用黑白灰色,也生長出了讓人驚嘆不已的水墨畫般的徽州古鎮。

當然,城市色彩的構造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技術上來說,天空的色彩分佈、陽光的照射強度、土壤的顏色和水氣的濃度構成了環境底色,而建築、樹木、道路和廣場、招牌甚至行人的衣飾等用來塗染和點綴城市,兩者的合成色經過長久的歲月浸淫和渲染最終會滲入城市的氣質與內涵中去(圖5~8)。

圖5:人們熟悉的巴黎全景照片,淡黃的米色牆面、灰色的屋頂和纖細的黑色欄杆,在霧雨迷濛中很自然會給觀者留下一種安靜和優雅的美感

圖6:而羅馬在天然紅褐色的土壤、暗黃的屋面和洗白的雕塑映照下,映發出昔日帝國的恢弘與剛陽,讓人動容

圖7:瑞士伯爾尼的建築多為18世紀所建,普遍採用偏暗的灰牆紅瓦,在綠色樹木與河水的掩映下,投射出瑞士人特有的沉穩

圖8:瑞典斯德哥爾摩,波羅的海的深藍海水包圍下,建築屋頂又普遍採用了保溫但同時偏冷的靛藍色材料,因此在牆面上點綴了大量米黃、橘紅、淡粉和磚紅等鮮艷的溫暖色,大大沖淡了寒冷感

中國政府官員和規劃師們已經意識到了色彩對城市觀感的重要意義,已經有不少城市開始規劃自己的主基調。但總體上要麼是定位上存在偏差,要麼因為城市增長太快而難以在實踐中得以有效實施,整體上我們還難以看到在色彩上具有鮮明印記的國內城市——普遍表現出來的反而是「灰濛濛」、「大花臉」和「千城一面」的境況。有人甚至認為,中國城市移民「無力的漂泊感」,也多少賴城市顏色潰敗所致——大量城市新區如複印機一般被印製出來,可不讓人惶惑「此處是何處」?

圖9: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在2014年就已經有超過百個城市開始在規劃上設定自己的「主基調色」,並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

但誠實點說,大城市因為功能多樣、建築主體規模迥異和人工改造比例較重,很難形成統一的色彩基調。東京在上世紀60年代的奧運週期中,也曾經在大興土木時大量使用高對比度和飽和度的色彩,而最終因為體驗效果差並且難以維護而被擯棄和修正,並最終在1972年出版《東京色彩調查報告》來總結經驗,並推向大阪和京都等其他城市。事實上,西方色彩地理學的發展經歷也說明,往往是那些規模不大、文脈明晰、發展速度緩慢的小城鎮,更容易一點點沉澱出自己的底色來。

因此回到國內有志於開發旅遊業的小城鎮上來,當國內興盛蓬勃發展的大城市成為各種調色板的試驗場所時,主動告別萬花筒、塑造出自己獨有的地域和文化底蘊的色澤,從而從視覺出發,提供一種獨有和別樣的心理體驗,是提升全域旅遊的一種有力嘗試。當然,在塑造最終讓遊客感到愉悅和新鮮的色彩上,除了要考慮前述提到的自然光和土壤等環境顏色外,也需要綜合考慮建築物色彩的面積、旅遊人羣的觀賞距離和高度等多種因素——當用地、交通和生態等硬體因素開始逐漸固化之後,城鎮需要進一步從色彩之類的軟體品質上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挪威最北端的朗伊爾小鎮(Longyearbyen,也是全球最北端的定居點,距離那個著名的「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約4.4公里)在採煤業逐漸式微後,向旅遊和氣候研究轉型的過程中,大量千變萬化、彩虹般的木質房屋營造出來的高對比色調在其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促進作用,有力地消弭了灰黑土地和雪白山嵐映照下的慘淡,為整座小鎮平添了不少歡樂的氣氛,也被旅行機構Travel Away評選為歐洲20大「最出彩」的旅遊目的地。

圖10~11:挪威朗伊爾小鎮當前有全球最嚴苛的環境保護,一年有四個月時間處於黑夜中,木質房屋的多樣色彩成為對抗嚴酷蕭颯環境的利器,讓小鎮成功向北極圈旅遊轉型

回到台州溫嶺的小箬村,它的「七彩小島」改造計劃毫無疑問是一種勇敢的試水。即便在專業色彩行家的眼光裏,它大量使用高對比度的嫩粉色、主色和輔色都使用了暖系色調以致視覺上難以區隔、並且在手法上有過分「抄襲」義大利布拉諾彩島(Burano Island, Italy)的嫌疑,但這好像也沒阻礙它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何以見得?聽說有不少網紅已經去那拍照了呢,畢竟它刷出了攝影棚纔有的夢幻色。

認識總是先於行動。對大量發展旅遊業的邊遠小鎮來說,符合自己地域文化特色的色彩或許需要慢慢精鍊,但重要的一點,要先認識到色彩是能表述地域內涵、聯繫物質和精神的重要手段。希望小箬村的示範是一個良好的開始。


歡迎關注孚園 (微信公眾號:frank-park),以及孚園官網,查看有關其他街區更新項目的案例孚園研究 |所有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一旦發現,我們將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同時歡迎交流(請備註知乎):outlier_xi

不定期的我們會分享一些國內外卓有成效的城市及復興案例以及產業更替的故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