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有意思報告(ID:youyisi_cn)

作者 | 歪特兔

通常向別人形容起我媽,我習慣概括成一句話:是個狠人。

獨自離家北漂後,我與她之間相隔了1000多公里的距離,本以爲血肉相連,即使無法朝夕相伴,我們的“心”總歸始終是連一起的。到頭來才發現,too young too simple。

媽:親情是什麼?不存在的。

打個比方:

年末給她寄了熱乎的特產烤鴨,讓她去快遞站拿。她說這不重要,天大的事,也等她先搓完這局麻;

硬着頭皮請了年假、坐了七小時高鐵跑回去看她,才發現她報了老年團、自己偷偷飛去了三亞;

發燒38.5℃,躺在牀上給她打電話,她聽完,讓我多喝水、聽醫生的話,末了還說先掛了、讓我別打擾她做spa。

……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現實papa打醒我:孟郊說的全是假話。

這屆親媽有點冷

“小時候以爲自己是銀河的中心,長大了才發現連親媽都懶得圍我轉了。”

——80後失寵語錄

前幾天,某博主曬出一張與媽媽的微信對話截圖。

網友看後建議:“感覺PO主可以去測下DNA,證明一下自己是不是親生的。”

表面上疼愛關心,背地裏放蕩浪行。這屆親媽,夠硬核、也夠“冷漠”。把她們的心理活動排個輕重次序的話,估計得是醬紫的:

美容>旅遊>廣場舞>老姐妹聚會>子女。

甚至在子女的前面,還能給“畜生”安插個專屬位置。

以閨蜜的話來說就是:“那天我不小心踩了我媽養的狗,我媽問我算什麼狗東西,也敢踩她的寶貝。”

要不是看對方是隻狗,閨蜜甚至懷疑那隻泰迪以後都能和她平起平坐刮分家產了。

賢良親媽畫風突轉,掌上明珠落魄至此,是“人性的缺失”還是“道德的淪喪”?

“明明說好疼我愛我一輩子,她卻一夜變後媽。”

新時代母子情標準配方:塑料+泡沫化。

連體還是解綁?

傳統的觀念裏,推崇“犧牲式母愛”。即:

“媽這輩子都是爲你而活。”

對方所有的喜怒哀樂都因子女的變化而改變,對於生活一切的期待和熱愛,也都與子女的生存狀態相依相息,聽起來偉大感動的天性付出,何嘗不是以愛爲名的沉重“枷鎖”?

就拿國考來說。

據統計,70%以上的80後、90後報考公務員背後的真實理由均爲“父母期待”。

看起來活的比誰都瀟灑的一代,實際上是活的最累的一代。

因此,看似離譜怪誕的“新式親子相處模式”,本質上卻對母子雙方都是一種強有效的精神釋壓。

子女不再是母親的“附屬品”,母親也不再是子女的“服務者”。

像是脫了繮的“富察容音”,親媽也有權利去追求一切喜歡的生活態度、生活方式,真正地去掉特有“頭銜”,活出自我。

比如那天,朋友突然給我吐槽說她媽開啓了線下追星的老年生活。

一打聽才知道,60多歲的老阿姨了,毫無防備地迷戀上了小鮮肉。

控評、買專輯、追演唱會……一個不落。趁着朋友在國外讀研,她自己在國內飛來飛去,那叫個自在狂野。

“我還以爲我媽會每天待在家裏想我呢。”提到這事,朋友的無奈寫滿了雙眼:“不過挺好的,我終於可以安心在國外過自己的生活了,也不用擔心我媽孤單或者受到冷落。”

兩個連體生命的忽然解綁,雖有不適,但是更多的是——彼此都可以開始享受自我的新世界了。

互不相欠,各自精彩

生活不易,多才多藝。

每一個技能點滿滿的社會人,背後一定都有一個“不負責”的親媽。

好比本人,在我親媽的強勢“摧殘”下,我承受了這個年紀不應該承受的“全能”。

拿做飯來說,論起我的廚藝,那絕對不輸“新東方烹飪學校”畢業的優秀大廚。

而這一切,都要“承蒙”我的老媽。

因爲,每當別人家的老媽問孩子:“囡囡,你什麼時候回來?我給你做飯啊!”的時候,我媽這邊的打開方式永遠是:“囡囡,你老孃我今晚想吃紅燒鯉魚,你趕緊看看菜譜,晚上回來做給我吃。”

這還不算狠的。

我媽習於把生活裏所有的事情和困難放手讓我自行處理。

因此,上到換燈泡,下到通下水道,我一花季少女,除了胸口碎大石,生活裏所有能學的技能都差不多學會了。

而她本人,一般在這個時候常常是躺在沙發上嗑瓜子,接着不緊不慢地吐出一句:

“加油,媽媽相信你可以噠!”

不過,話說回來,從另一種層面上來說,正是因爲老媽的“冷漠”和“放任”,才促進了我的獨立和成長,這種“非典型性關切”,更多成爲了我在外敢拼敢闖的“底氣”。

親媽只需要負責料理好她的小日子,而我負責無牽無掛。

最好的親子關係,實則是彼此獨立。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