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顱內出血是新生兒期常見的嚴重疾患,主要表現為硬腦膜下出血、蛛網膜下出血、腦室周圍一腦室內出血、腦實質出血、小腦出血及混合性出血。臨牀可分為缺氧性及產傷性,前者多見於早產兒,後者多見於足月兒及異常分娩(以臀位居多)的新生兒。近年來由於產前監護技術的進步,因產傷所致的硬腦膜下出血及蛛網膜下腔出血已較少見;由缺氧引起的室管膜下出血/腦室內出血(SEH/IVH)已成為新生兒顱內出血的主要病理類型。在孕齡不足 32周或體重< 1500g的低出生體重兒中,其發病率可達40%-50%,病死率約為50%。

癥狀:可以無臨牀癥狀或體徵,或可急劇惡化,患兒可出現不安、腦性尖叫和顱內壓增高癥狀。危重病兒常表現為:

1.急劇惡化型:在數分鐘至數小時內病情急劇進展,出現意識障礙,呼吸暫停,光反射消失,凝視,肌張力嚴重低下或周身強直性抽風,前囟緊張或隆起,可致突死。

2.斷續進展型:癥狀在數小時至數天內斷續進展,表現為神態異常,四肢張力低下,但不昏迷,可存活或進一步惡化死亡。部分倖存者可有腦性癱瘓、癲癇或腦積水等後遺症。

一般按Papile分級:

I級為單純室管膜下出血,可為單側或雙側;

Ⅱ級為室管膜下出血破入腦室,但無腦室擴大;

Ⅲ級為兩側腦室均有出血伴腦室擴張;

Ⅳ級為腦室內出血伴腦實質血腫。

發生腦積水後,治療方法包括反覆腰椎穿刺放液,通過腦室儲液囊反覆放液,腦室腹腔分流術,腦室內纖維溶解治療等。

嚴重的腦積水,手術治療並不能帶來良好的預後。具體能活多久也因人而異、因病而異,主要是看腦積水嚴重程度,及顱內出血量的多少。希望寶寶能康復!


在世面的事情問題上,能出現,就能解決。顱腦出血,本是血氣上沖,顱腦神經受壓阻流而行成。在治療上,按活血散於法,處敷,外面,內服,以傷筋接骨法治療。選對藥物製劑,以免後患無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