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慾望,但卻沒有說人都有聽別人說話的慾望。這是為何,是因為聽的人太少了,亦或是其它原因?


我是誰?我是我說的話

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大家更願意說。

這麼看,聽的人很少。


生活中的各種信息每時每刻都是一種輸入,「說」更像是釋放的過程,外在信息通過「說」進行整理內化、儲存或者發泄。

聽,也是攝入信息的一種。

就怕那人說的話沒有信息,那聽起來就毫無意義。

信息量太大,聽起來又太累。


說和聽都是溝通與交流的慾望,但也要看對象。雖然一般來說大家更喜歡錶達自己,但是如果話不投機,雞同鴨講,你也會喪失說話的樂趣。所以才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言者無二三。廢話三萬句,只擾一二人。想說的前提是有人能接得住你的話,感興趣,能會心,這才說得下去,有興緻說下去。聽也一樣,如果說者言之無味,甚至粗俗下流,你還有聽的慾望嗎?反之如果說者妙語如珠,口吐蓮花,你大概會聽的如癡如醉。你會買票聽歌,聽戲,聽相聲,聽講座,足見聽也是人生慾望之一。還有你感興趣的人,你喜歡的人,你想了解的人,你的知己好友,你也會很想聽對方說,因為語言能搭起心橋,讓人與人之間建立起親密的關係。

說和聽是語言的來往,最妙處在一個會心,心有靈犀處不覺欣賞讚嘆,說的更想說,聽的更欲聽,這就是溝通與交流最美好的境界。


訴說者是急切的

傾聽者是緩慢的

心情不一樣

結果不一樣


述說的對象,要求較低,很多人我們都不介意與其「說」。述說的內容,具有主觀性,可以自行過濾篩選。述說的目的,本身就具有表達發泄的性質。所以,「說」的慾望人所共有。

傾聽的對象,要求較高,非常想聽其說話的人屈指可數。傾聽的內容,不在掌控中,一些不想聽的過濾不走。傾聽的目的,利他的因素更多,而自私纔是人類常有的心理。所以,「聽」的慾望,分人,心中的那個他若是在「說」,即使沒有對你「說」,你恐怕都要豎著耳朵去「聽」。


善於觀察人心的人都偏向傾聽,城府深的人也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