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保,明代著名太監,歷經三朝,權勢在萬曆朝達到頂峰。

張居正是萬曆朝首輔,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在萬曆朝所做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明朝的國力有所復甦,百姓生活安樂。

一個太監,一個首輔。本不該有任何交集的兩個人,卻最終成為了「最忠實的政治夥伴」。

這個夥伴的結成,並非偶然,可從二個方面分析:

其一:兩人都曾苦悶。馮保在有了足夠資質成為掌印太監的時候被權高一世的高拱阻攔,他很苦悶。張居正在高拱掌權的時代無用武之地,他也很苦悶。

其二:政治上的相互扶持。馮保有太后昨後盾,只要張居正想改革,就必須太后點頭,要想太后點頭,馮保的吹風,自然少不了。另外,馮保有了大多數太監的共同特點,愛財。只有張居正在朝堂上給他保駕護航,他就可以儘可能的肆無忌憚。

綜上所述,馮保和張居正是親密的政治夥伴,政治聯盟。馮保既有支持改革,為民造福的好的一面,又有大肆斂財的不好的一面。

歷史嘛,也不能脫離實際,應該從正反面分析一個人。


一、 馮保

職業:明代太監

生卒:1543年-1583年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主要成就:監刻了啟蒙集、帝鑒圖說、四書

官 職:司禮秉筆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

二、張居正

別 名:張叔大、張白圭、張江陵

國 籍:中國明朝

民 族:漢族出生地:湖廣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出生日期:1525年(乙酉年)逝世日期:1582年(壬午年)

職 業: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

主 要成就:張居正改革,實行一條鞭法

代 表作品:《張文忠公全集》

謚 號:文忠追 贈:上柱國

三、 故事發展

嘉靖時為秉筆太監。穆宗死後,馮保假傳遺詔「閣臣與司禮監同受顧命」,與高拱同為顧命大臣。隆慶六年六月二十五日朱翊鈞繼位皇帝,年僅十歲,馮保與高拱的關係惡劣,於是張居正與馮保聯手除掉高拱,高拱罷官歸鄉,寫了《病榻遺言》說明此事。

隆慶年間是高拱實際掌權的,他是個能臣,但也是個權力欲很強的人,外部控制內閣和百官,內部用安插自己親信進實權部門司禮監,當時馮保因為此而多次被排擠到司禮監之外,張居正則在內閣裝孫子,所以當這兩個不得志又不甘心而又有共同敵人的人遇到一起時,自然互相欣賞,互相支持了。等到萬曆時張居正和馮保更是一內一外,全面掌握大權,馮保很聰明,他知道自己在搞政務治理國家方面不如張居正,也知道自己不是張居正對手,所以他沒有像魏忠賢一樣去奪權,而是與張居正結成同盟,張大人對他自然也很夠意思,所以直到張居正去世,兩人一直關係很好,而在張大人被清算後,馮保也被株連了。

四、綜合所述:

馮保是一個老謀深算、頗有見第的政治掮客;又是一個矛盾重重,身上帶著濃重文人氣息的儒者。(《明史》稱讚他頗有「儒者風度」)


馮保是司禮監秉筆、掌印太監,兼任提督東廠,在明穆宗以及萬曆初期朝時權傾一時,張居正還得依靠馮保才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兩人是政治盟友關係。

但還需要提到一個重要人物,即在嘉靖朝時擔任內閣首輔的高拱。高拱這個人雖然在政治上有不錯的政績,但是在行事作風上比較專橫跋扈,喜歡搞一言堂,別人的大臣稍有反對他的意見便會引來一番斥責。

而高拱和張居正本來是舊友加同事的關係,兩人早年都供職於國子監,並且在志趣上都比較一致,都試圖匡扶社稷。不過,嘉靖皇帝駕崩那天,當時的內閣首輔還是徐階,而張居正又是徐階的門生。

所以徐階只傳喚了張居正一起參與制定嘉靖皇帝的遺詔,卻沒有通知同樣是內閣大臣的高拱,因此讓高拱和張居正逐漸心生間隙。加上暗中又有人中傷張居正收受賄賂,更讓兩人的關係惡化。後來高拱當上了內閣首輔,開始大力排擠和自己政見不同的內閣大臣,沒過幾年,就只剩下張居正一人。

這讓張居正感到很緊張,於是開始和時任司禮太監的馮保走到了一起,神宗萬曆皇帝繼位時年方十歲,當時高拱、張居正和高儀都是明穆宗欽點的顧命大臣,而馮保當時由於權力過大,試圖彈劾馮保,所以導致高拱和馮保產生了正面衝突。

而張居正暗中和馮保溝通,將高拱曾經在內閣中說「十歲太子,如何治理天下」透露給馮保,並指使他將這句話改成「十歲孩子,如何做人主」?

馮保會意,便在陳皇后面前宣稱高拱意圖擁立藩王,因此高拱被下旨剝奪官階,回鄉養老。高拱後來知道這件事後,大罵張居正。

而張居正依靠馮保這個政治大靠山才得以當上內閣首輔,並且在萬曆皇帝年幼幾年裡張居正能夠大力推行政治改革,其中也少不了馮保的支持。

而馮保的大靠山又是萬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萬曆皇帝親政後,馮保也就是失去了這個大靠山,加上萬曆皇帝對他素來不滿,因此找到他四處斂財的證據後就被打發到了南京種菜。

總的來說,馮保這個人雖然由於擔任司禮太監時權傾一時,但好在沒有出現弄權,結黨營私的現象,加上支持張居正改革,所以也算有功有過吧。


自古以來文臣集團和太監集團可以說是勢不兩立的兩大政治力量。要麼太監協同皇帝折騰文臣;要麼文臣幫助皇帝收拾太監。一旦太監和文臣沆瀣一氣,基本上天下就要大亂了。但是在明朝中葉,優秀的政治家張居正和出色的大內太監馮保聯合起來,竟然成就了改變大明國祚的黃金十年,成為中國政治權利鬥爭史上的奇蹟。

作為黃金十年的參與者,張居正和馮保都是不同凡響的人才。張居正執政期間力主改革,國家大治。推行的一條鞭法和官員考核制度都是利國利民的偉大創舉。而且張居正嚴以待人,下到文武百官上到王爺天子都敢收拾,甚至連親密無間的戰友馮保的親信也不放過。 馮保此人能與張居正這種一流政治家合作,自然也有其水平。除了政治鬥爭,難得的是馮保藝術修養很高,琴棋書畫都頗有研究。在封建時代,權臣最大的敵人並不是其他權臣,而是天子,馮保作為宦官之首,牢牢看住了小皇帝萬曆。所以在萬曆皇帝登基的十幾年中,基本上是由著張居正和馮保折騰。那麼馮保和張居正是如何團結起來共同進步的呢?這其實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萬曆登基前,朝政大權都掌握在內閣首輔高拱手裡。高拱是萬曆的父親的老師,當時萬曆的爹駕崩了,萬曆準備繼位。旨意到了內閣,高拱大人想到小皇帝才十歲,就發了一句牢騷,十歲的孩子怎麼當皇帝啊!這句牢騷可真要命,其實高拱的意思不過是皇帝年紀小,大臣們的辛苦輔佐。但是這句話傳到別有用心的人耳朵里,就不一樣了,這別有用心的人就是馮保和張居正。

馮保要搞高拱實在很有理由,因為高拱幾次三番阻礙馮保進步。馮保作為太監也是有官職和權力的,但是高拱由於之前受過其他太監的幫忙,所以每次太監管理職位空缺,都把馮保擠掉任用自己的熟人。張居正搞高拱那就簡單明了了,內閣首輔只有一個,相當於如今的國務院總理。鑒於萬惡的舊社會沒有退休制度,張居正除非等到高拱死才有機會上位。俗話說得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為了打倒高拱,張居正和馮保為了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了一起。

首先,馮保把高拱的那句十歲小朋友不能當皇帝的格言傳進了宮裡。告訴了萬曆的媽媽李太后。鑒於皇帝還小,宮裡基本上就是李太后說了算。與此同時,張居正也添油加醋的聲稱,高拱有意讓年長的藩王入京當皇帝。其實這都是子虛烏有的事兒,但是李太后不懂政治鬥爭,再加上她本人信得過太監,就算相信文臣也得是張居正這種年輕帥氣的。於是三人達成政治聯盟,決定把萬惡的高拱趕走。

萬事俱備,就等高拱上鉤。萬曆準備登基事宜後不久,召內閣官員入宮。一般這種時候都意味著重新洗牌。高拱已經搞定了百官,他自信滿滿的決定進宮把太監們欺負一邊,接手大權。然而在他去喊其他內閣成員進宮的時候,大家都推脫生病不去了。天真的高拱還沒有意識的危險,就拉著張居正一起進宮。張居正欣然答應,表示隨後就到。

就這樣,一無所知的高拱獨自進宮。半路遇到個太監下發旨意。聖旨中不明就裡的把高拱責備了一頓,讓他辭職滾蛋,高拱才意識到自己掉進了別人的圈套,已經無力回天。高拱走後,勝利者張居正與馮保控制了大局,成為大明新時代的黃金搭檔。


馮保與張居正的關係,很多影視劇,書籍裡面都描述地很清楚,比如《萬曆首輔張居正》,《大明王朝1566》,《明朝的那些事兒》等等,這些我都看過,當然明史我也看過,對於兩人的關係從隆慶末年結成戰略夥伴關係開始,到1582年張居正在任上逝世,兩人的關係都是出奇得好。這種關係拿到歷史上任何一朝任何一代來看,沒有出現第二次。更何況,內廷與外庭關係如此好的朝代一般都是狼狽為奸干盡壞事,而馮保與張居正的好卻是於國於民都是一件大幸事,馮保全力支持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改革,這就造就了明朝有名的「萬曆中興」,將大廈將傾的明王朝硬生生地續了命。

和明朝有名的大太監劉瑾,王振,魏忠賢不同,馮保可以說幾乎是中國歷史上文學藝術素養最高的太監了,寫得一手好毛筆字,懂篆刻,通音律,會制琴,放到現在簡直吃香的不得了。一個太監會這些,實在讓人捉摸不透,通常只有貧寒之人才去割掉二兩做太監,而馮保所會這些又似乎不是小老百姓有條件的。歷史已無法考證到,但究其一生爭權但沒奪利(與絕大部分掌印太監相比),其爭權的目的竟然是為了家國情懷。另外馮保還與三法司一起主持會審了很多冤案要案,為很多人沉冤昭雪。

可以這樣說,正是有了張居正和馮保的努力,才有了萬曆近三十年不上朝的基礎。

所以綜合來講,馮保是個好人。

題外話,據近些年史料考據,從郭沫若主持挖掘的萬曆墓屍骸分析發現萬曆帝右腿明顯比左腿短了不少,史學家推斷很有可能是萬力突然有了腿疾,不想被嘲笑,於是深居宮內,四十年不上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