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社會問題的導演不是太清楚,我不妨說說有哪些真實社會事件改編的作品吧

「有的電影能改變國家的制度,有的國家的制度能改變電影」

《活著》

導演:張藝謀

活著,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詞,在原著作者餘華筆下卻變得有深度起來。

本片以貼近生活的小人物通俗劇風格,反映數十年來中國老百姓「好死不如賴活」的生活觀,對大陸的政治運動荒謬性作出嬉笑怒罵的批判,是罕見的黑色喜劇佳作,但在大陸遭禁映。

《121槍殺大案》

導演: 劉惠寧

這部電視雖說年代有點久遠了,99年的作品

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這部電視劇是毫無疑問的經典。全方位的、逼真的展示了案件破獲的全過程。也許這部電視劇只是為了拍一部真實的刑偵紀錄片,卻無意間記錄下90年代末2000年初那一段時間社會現實。下崗工人問題,打工仔問題等等社會問題,在這部電視劇裏得到了全景版的展示。

偷槍的小保等打工仔身上展現了大城市下底層打工者的卑微與辛酸。這部電視劇還對董雷為首的犯罪分子為何走上犯罪道路進行了一定的探討,也從側面展現了董雷從一個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的打工仔開始,一步步走向深淵的過程。這部電視劇裏最黑色幽默的地方是,在破獲這個案子的過程中,有意無意的破獲了很多多年未破的陳年舊案。試想如果不是國家特別重視這個大案,那些舊案的犯罪分子究竟何時會落入法網呢。我想這部電視劇無意成為經典,卻因為真實的紀錄了歷史而成為傳奇。仔細看看劇情細節,真的蠻深刻的……

《武訓傳》

導演: 孫瑜

該片被評為1950年度10部最佳影片之一。

《武訓傳》所提出的問題帶有根本的性質,承認或者容忍對它的歌頌,「就是承認或者容忍污衊農民革命鬥爭,污衊中國歷史,污衊中國民族的反動宣傳為正當的宣傳」,並由此得出「資產階級思想侵入了戰鬥的共產黨」的嚴重結論。這樣,《武訓傳》的討論就變成了全國性的政治大批判,隨之被禁止上映。批判前後持續了一年多,這一批判嚴重地混淆了思想藝術和政治問題的界限,也給新中國的電影藝術創作的發展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藍風箏》

導演:田壯壯

直面不堪回首的那段歷史,

本片透過小孩鐵頭的眼光,反映了自1953年至1967年的大陸歷次政治運動。

女主人公是鐵頭的母親陳樹娟,一生際遇坎坷。第一任丈夫被錯劃為右派,在北方勞改時被倒下來的大樹壓死。好友李國棟為照顧鐵頭母子,成了第二任丈夫,但在大躍進後期的大荒積勞成疾致死。第三任丈夫是老幹部,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批鬥致死,她也被劃成反革命分子。

《藍風箏》是第五代導演執導的電影當中最直面政治歷史的一部作品,以悲哀、灰暗的基調講述幾十年的故土舊事,透視埋在歷史灰燼下的人的命運,但由於影片有香港及日本資金,故得以日本影片名義,未在國內通過審查即參加國際電影節,並獲日本第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獎,呂麗萍也獲得當屆影后。但由於審查未通過即參賽,導致中國電影代表團退出東京電影節中國電影代表團為此憤而退出東京電影節,該片與導演所受到的處罰最為嚴厲。 迄今不能獲準上映 。

《三十二》《二十二》

導演:郭柯

這是一位不得不提及的導演,非常認同導演的歷史態度。真正的歷史,最終都會還原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當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錯與榮辱變成一種文字武器,我們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格回到當初去判斷是非。但是,當回歸到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人,我們有立場,有能力去施與愛、幫助甚至是同情。愛那些受過傷害的人,我想這是導演想要所有的年輕人都去看《22》的原因。

這兩部作品講述的是試圖走進慰安婦的內心世界。「慰安婦」這三個字,曾經在多少中國人心裡被披上「中國恥辱」的外衣。曾幾何時,又是多麼敏感的一個詞。多少人想揭,卻不敢活生生揭開;多少人想拍,又怕打擾到她們的生活。這是一段疼痛的歷史,每個中國人心知肚明。

然後賈樟柯導演的《小武》,講述的是頹廢絕望但又非常真實的小人物,這在中國社會不論20世紀還是當下,都是依然存在的。

當然還有其它這類的作品與導演,或許有的作品因為一系列原因不被眾人所熟知,但好作品好導演是不會被淹沒的。

最後想說的是,只要能拍出中國社會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能激起廣大網友的痛點引發他們的共鳴,看了作品之後,對,這就是現在社會存在的問題,那麼,這樣的導演都會是關注社會問題的導演,因為他們一旦拍了這樣的片子就不會存在其它跨類型的太過商業性的東西。其實,我們國家現在很缺乏真正在講述社會現實的作品,動不動就是古裝宮廷劇亦或是都市愛情劇,亦或者當時電視是火了,可看完一遍誰又記得住些什麼……

喜歡看影視的朋友們可以關注一個微信公眾號「搜視網」 和「電影搬運工」 內容挺良心的


管虎吧。可以看看民工之生存。


要說「社會問題」這個大視角,從1905年中國電影產生起,發展到二十年代開始中國電影就開始以鄭正秋、張石川等電影人為代表就關注這個命題了,比如1922年明星公司出品的《孤兒救祖記》,三十年代由於民族意識增強電影人十分主動地拍攝了一系列進步的關注社會的影片,如吳永剛導演的《神女》,卜萬蒼導演的《三個摩登女性》,費穆導演的《狼山喋血記》,袁牧之導演的《馬路天使》。四十年代此類電影進一步發展,建國後此類電影較少,文革後出現了反思文學性的電影,以第三代導演謝晉為主,之後第四代導演也關注改革開放下的社會現實,第五代導演的少數作品關注現實問題。到了九十年代,第六代導演開始全面地批判社會現實問題,反映在電影中,到新世紀之初,一些獨立電影也關注這個,以李楊導演的《盲井》《盲山》成就最為顯著。現在關注社會問題的導演不多,王競導演算一個,商業片導演幾乎不反應社會現實問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