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會――美國顯貴的神祕圈子

蕭紀哲 

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團分別是美國規模第一和第三的銀行,它們一直都是生意場上的死對頭。但如果你聽說摩根大通的董事會副主席吉米·李和花旗集團CEO維克拉姆·潘迪特在某個私密派對上稱兄道弟,千萬不要驚訝。因為他們是同一個兄弟會的成員,這層關係可比各自公司的利益重要多了。在美國,兄弟會讓人又愛又恨。它們遍佈各高校,人數眾多,卻總是搞小團體活動,充滿神祕色彩。兄弟會成員縱情酒色,行為荒誕,其中卻誕生過美國總統、大企業總裁等眾多政商要人。歷史悠久的「整人組織」兄弟會是盛行於北美高中、大學校園內的社團組織,其歷史可以上溯至200多年前的1750年。在美國第二古老的大學、位於弗吉尼亞州的威廉·瑪麗學院裏,誕生了歷史上第一個兄弟會F.H.C.,這三個英文字母是「平頂帽俱樂部」的縮寫,其宗旨是「兄弟會、人性、認識」,創辦初衷是讓有相同興趣的學生聚在一起討論學術問題,但似乎名不副實。該兄弟會成員、美國第三任總統託馬斯·傑斐遜曾在一封信中寫道:「當我還是威廉·瑪麗學院的學生時,學校有一個叫做F.H.C.的組織,有6個成員,我是其中之一。但兄弟會沒什麼有用的目標,現在我也不知道它是否還存在。」1773年,威廉·瑪麗學院誕生了第二個類似的組織P.D.A.,這三個字母是「請不要問」的英語縮寫。1776年,一個學生申請加入P.D.A.被拒絕,他一怒之下創辦了一個新的社團費·貝塔·卡帕。這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兄弟會,其名稱取自3個希臘字母。此後,幾乎所有的兄弟會都以希臘字母命名。兄弟會原則上只吸收男性會員,因此相應地就有隻招募女性會員的姐妹會。第一個姐妹會1851年誕生於衛斯理大學,名叫阿德費恩會,後來改名為希臘字母阿爾法·貝塔·派。中國學者胡適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的時候,校園裡有46個兄弟會和18個姐妹會,38%的男生和37%的女生都參加了這些組織。胡適也曾經在康奈爾創建過一個華裔兄弟會,這個兄弟會後來延續了幾十年。如今,北美的兄弟會已經有成千上萬家,且它們並不以學校為單位,而是自成體系,遍佈各個高校。兄弟會的會員關係十分緊密,其入會標準也非常嚴苛。首先,一個人要入會,需要提出申請,通過一系列面試贏得老會員的信任。之後,還要通過組織的一系列考驗,這些考驗帶有大學年輕人特有的幼稚和魯莽,如在校園內裸奔、在碎玻璃上做俯臥撐、舉著磚頭背課文等。每個人的入會考驗都不相同,大多是老會員們即興想出來的。通過幾次考驗後,申請者就正式成為會員了,組織會發給一個特有的會徽,並賦予一個希臘名字。同時加入者還要簽訂保密協議,與組織相關的任何信息不得向外人透露。入會後,考驗並沒有結束,新人將長期受到老會員的各種體罰和侮辱,直到有更新的成員加入。根據美國一家預防欺辱網站的數據,截至2010年2月12日,兄弟會和姐妹會共因「整新人」導致90名男生和6名女生死亡。寶貴的人脈資源兄弟會入會過程嚴苛而殘酷,入會後的活動也以飲酒派對為主。但這種看似一無是處的組織,為何能夠不斷吸引大批年輕人趨之若鶩?原因在於,兄弟會是一個個團結緊密的小圈子,一旦成為圈中人,就能獲得受益一生的人脈資源。據統計,在福布斯雜誌評出的美國500強企業中,有14的高管在大學時都是兄弟會成員,120家企業的CEO是某兄弟會成員。花旗集團、AIG、摩根大通、高盛、通用汽車等眾多知名企業的現任或前任CEO,都參加了兄弟會。兄弟會裡還走出了48%的美國總統、42%的參議員、30%的眾議員和40%的美國最高法院法官。由於兄弟會的會員資格是終身的,所以一個新人入會,就將和所有要人成為「兄弟」,在職業道路上必將獲益。兄弟會裡最著名的富豪之一,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CEO沃倫·巴菲特。他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讀書時,加入了阿爾法·西格瑪·派兄弟會,他的父親也是會員。巴菲特的入會考驗,是去百貨商店買特大號的女士內衣和內褲,這讓他窘到極點。據說入會後,他在聚會中喜歡談論投資之道,有些人後來成了他的客戶。不過,那些聲望較好的兄弟會並不是光有「買內褲」式的勇氣就能夠加入的,你還需要有顯赫的背景或出眾的能力,這也是兄弟會成員比較容易成功的一大原因。在電影《社交網路》中,臉譜網創始人扎克伯格一心想要進入哈佛最負盛名的兄弟會「鳳凰社」,卻因為太過平庸而被拒之門外。當然,現實中的扎克伯格混得沒有這麼慘,他是哈佛大學阿爾法·埃普西隆·派兄弟會的成員。在眾多兄弟會裡,「孵化」出最多CEO的一家,是貝塔·希塔·派,共有11位500強大企業CEO從這裡走出來。其次是西格瑪·阿爾法·埃普西隆和西格瑪·奇,各自培養出9位CEO。貝塔·希塔·派成立於1839年,由俄亥俄州邁阿密大學的學生創建。它目前在北美各高校擁有127家分會,18.2萬名成員,其中9000餘名在校學生。這個兄弟會的宗旨是:培養智慧、責任感、互助、正直和信任。這正是一個成功商人應該具備的素質。美聯銀行前任CEO肯尼迪·湯普森在就讀於北卡羅來納大學時,加入了貝塔·西塔·派。他說,兄弟會成員的身份讓他獲得了「認識不同背景和地位的人的機會,而且這些人脈從我的大學時代一直延續到職場」。職場上的神祕圈子兄弟會的小圈子是終身制的,同時又非常低調。根據保密協定,兄弟會的活動嚴禁外人進入,成員們也不得向外透露活動內情。一直以來,人們對商界大佬們在兄弟會中的角色都充滿好奇。這些兄弟會聚會,也就成為外界最想窺探的內幕。不久前,一位財經記者找機會混進了一個兄弟會的年度活動現場,並把他的所見所聞寫在了書裏。這家兄弟會名叫卡帕·貝塔·費,是一個只面向華爾街員工的祕密組織。它成立於1929年的大蕭條初期,主要功能是讓這些在職場上倍感壓力的金融從業者盡情放鬆。其口號將這一目的彰顯無遺——「有生之年,盡情喫喝」。每年,卡帕·貝塔·費都會在聖瑞吉斯酒店舉辦迎新派對,所有成員聚集一堂,盡情娛樂新人。派對的參加者幾乎聚集了全紐約最有權勢的人——從時任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到AIG的CEO鮑勃·本莫馳,從華爾街傳奇律師馬丁·利普頓到已破產的雷曼兄弟董事長迪克·富爾德,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足夠登上報紙的頭條。然而,與公眾面前的優雅禮貌不同,派對上的這羣大佬們時而仰脖豪飲,時而俯首狂笑,勾肩搭背髒話連篇,彷彿回到了青年時代。派對的重頭戲是新人的表演。說是新人,其實也都大有來頭,有私募基金的高管、投資公司的合夥人、身家上億的股票經紀人等。然而,在兄弟會的前輩們面前,這些精英們也只有被戲耍的份。他們穿上緊身衣和金色帶亮片的裙子,戴上各種誇張的假髮,表演小品、講低俗無聊的笑話。觀看錶演的人,則肆無忌憚地嘲笑他們。這位混在其中的記者本打算低調地假扮服務員,但在看錶演時忘記身份拿出手機拍照,被當場識破。在「押送」他出去時,兩位剛脫下緊身衣的新成員恢復了華爾街精英的神情,跟他談條件:「有事儘管給我打電話,我都能幫你搞定,只要你能保守祕密。」對於尚未從經濟危機中緩過勁來的美國金領們來說,在兄弟會這樣的小團體中找到歸屬感很重要。那些平時一本正經、高高在上的精英們,在兄弟會裡卸下面具、釋放壓力。「圈子文化」一向被認為是亞洲特有,但兄弟會的存在,打破了這一定律,揭示了一個事實:兄弟會就是美國政商界人士通向權力和財富的一條捷徑。(《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640期,摘自2014年第11期《環球人物》)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