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大熊貓維持異常低能量代謝的機制】

Exceptionally low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in the bamboo-eating giant panda?

science.sciencemag.org圖標

Report

①大熊貓本身是肉食動物,卻以素食著稱,野生大熊貓幾乎完全以竹子為食。儘管其食性發生了巨大改變,但大熊貓的腸道依然保持著食肉動物的特徵。由於竹子營養和能量低且難以消化,因此大熊貓每天不得不進食大量的竹子才能滿足其生命活動需要。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懷疑大熊貓的能量代謝率一定非常低,只有這樣,才能維持其能量平衡,但一直都沒有測定過大熊貓的代謝率;

②對此,研究人員分別對野生和圈養大熊貓的能量代謝進行了測定。研究發現,大熊貓的能量代謝率異常低,低到幾乎與樹獺相似。通常認為人類的代謝率就已經很低,但一隻體重90kg的大熊貓的代謝水平還不足同樣體重的人類的一半。那麼大熊貓維持如此之低的能量代謝率的機制是什麼呢?研究發現,大熊貓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其形態、行為、生理、遺傳和基因組均發生了適應性改變。經觀察,圈養大熊貓不喜歡活動,因此它們可以通過減少活動以節省能量。在野外,研究者通過給野生大熊貓佩戴GPS頸圈,發現野生大熊貓每天有超過一半的時間在休息,平均每小時的移動距離也僅20多米,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能量;

③大熊貓維持異常低水平的能量消耗與其耗能器官(如大腦、肝臟和腎臟)縮小、活動水平降低和甲狀腺激素(用於調節能量代謝)水平低等特徵密切相關。而大熊貓甲狀腺激素水平低可能與其基因組上調控甲狀腺素合成通路中的關鍵基因(DUOX2)發生了特異遺傳突變相關。在人類和小鼠中,該基因突變會導致其甲狀腺功能減退。能量代謝率很低帶來的挑戰是大熊貓如何維持恆定的體溫。研究發現,大熊貓的毛皮很厚,能夠保持體內熱量不易散失,因此其體表溫度很低。熱成像測定表明,大熊貓的體表溫度與同樣黑白相間的其它動物如斑馬和斑點狗等相比要低得多;

④因此,通過維持異常低的能量代謝,大熊貓可採食高纖維低營養及低能量的竹子而得以生存繁衍,這可能是在長期演化中大熊貓對其食性特化(專食竹子)的一種適應。

一作:聶永剛&吳琦,通訊:魏輔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2015-7-10。

Fig. 1 大熊貓每日所需能量

Fig. 2 黑白相間動物(大熊貓、斑馬、奶牛和大麥町犬)的體表溫度
Fig. 3 大熊貓的活動水平和甲狀腺激素
Fig. 4 大熊貓基因組中甲狀腺素合成通路中的關鍵基因(DUOX2)發生了突變

下圖與文章無關:

熊貓摔跤 [from 張磊 (華西都市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