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連開車一路北行200多公里,用了近3個小時,環球人物雜誌記者才到達徐明的老家——庄河市吳爐鎮光華村。庄河位於大連的最北部,因每座村莊前都有一條大河而得名。多年後,徐明為自己旗下的一家公司取名「大河」,就是源自於此。

4月5日下午1點,記者來到光華村時,村裡人正在地頭勞作,提起徐明,他們第一句話就是:「他為家鄉做了很大貢獻。」

元宵節最後一次回村

光華村黨支部書記包生貴告訴環球人物雜誌記者,光華村距庄河市區15公里,佔地12.8平方公里,有2370戶人家。為了便於管理,村裡又劃分了幾個轄區。徐明是光華村丁屯人,他每次回村都直接到丁屯,村裡其他幹部其實都沒見過他。

在包生貴的指引下,記者找到了丁屯的負責人徐經玉。徐經玉今年57歲,按輩分,徐明的父親徐盛家還要喊他「爺爺」。他告訴記者,徐明一家早就沒人住在丁屯了,但每年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這3個日子,徐家人都會回村裡來看看。每次回來,基本上是兩輛車,一輛是小轎車,另一輛是高一點的四驅動越野車,車上都帶有明顯的實德標誌。徐家的事基本是徐明做主,哥哥徐斌對他言聽計從,「很怕他」。

徐經玉最後一次見到徐明是今年的元宵節。當天,徐明在村子裡溜達時,看到一棟白牆紅頂的房子格外漂亮。徐經玉告訴徐明,東北農村正在實施「暖房子」工程,主要是對現有建築進行節能改造,外觀上要統一建成白牆紅頂,俗稱給房子「穿衣戴帽」。徐明當即對徐經玉說:「老爺子,以後再有這樣的事情,你和包書記要向鎮上爭取,把我們村當成一個試點。我的企業是做建材的,門窗都可以提供,村裡的錢不夠,我也可以資助。咱們光華村一定要走在其他村前頭。」

記者問徐經玉是否知道徐明被調查的事情,徐經玉表示知道,但不理解徐明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就在前一天(4月4日),他還見到了徐明的父親徐盛家。與往年舉家回來祭祖不同,今年清明節,只有徐盛家帶著兩個兒媳婦回了丁屯。徐明的妻子也是庄河人,比徐明大1歲。徐經玉陪著徐盛家掃完墓後,告訴徐盛家,由於天氣乾燥,徐家祖墳上有幾棵樹死了,他想過幾天重新栽一批。徐盛家同意了,他還告訴徐經玉,以後村裡有什麼事,只要他能辦到的,都會儘力去辦。徐盛家說徐斌有事回不來,但關於徐明和實德的現狀,徐盛家沒有提,徐經玉也沒有問。

商業天賦來自父親遺傳

丁屯主路旁邊有一座一門一窗的石頭房。1971年4月,徐明就出生在這座破舊的小房子里。

徐明的父母都是村裡少有的文化人。父親徐盛家曾在北京上過中專,畢業後被分配到吳爐鎮供銷社工作。母親於桂珍初中畢業,當過村裡的「大嫂主任」(相當於婦女主任)。徐家共有4個孩子,徐明最小,上面還有哥哥徐斌和兩個姐姐。其中一個姐姐出生於「文革」期間,名字就叫徐文革。而另一個姐姐的名字村裡人幾乎都不知道。

光華村退休教師孫桂芝至今還能清楚記得徐家4個孩子上學時的情景。「可能是家庭教育的關係,徐家的孩子都特別懂事,從不打架、不罵人,學習也都特別好。徐斌還是我們村第一個大學生。」孫桂芝說,「二明(徐明小名)小時候就胖乎乎的,但沒有現在這麼胖。他從小就是個『靈巧人兒』,特別愛笑,見人就打招呼,愛和人溝通,村裡人他都認識。」徐經玉告訴記者,現在徐明每次回村,也都會記得村裡的老人,個別年輕人他之前沒見過,就會問問這是誰家的孩子,下次再來,他就能喊出對方的名字。

雖然徐明從小就特別伶俐,但村裡人並沒想到他日後會走上經商之路,並成為遠近聞名的企業家。孫桂芝認為,徐明經商,可能是受到父親的影響。上世紀80年代初,徐盛家被調到庄河市紅光村任黨支部書記,「念過書」的他很快展現出與眾不同的一面。當地人介紹,徐盛家成為紅光村村支書後,紅光村靠賣地積累了大筆資金,他用這些錢建了一家村辦食品加工廠,自任總經理。這家工廠後來發展成紅光集團,成為當地著名企業,徐盛家也因此成為庄河頗具威望和實力的人物,獲得「1998—1999年度大連市勞動模範」稱號。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後,徐家賣掉了老屋,花了大概1000多元在同村買了一處有三間屋子的磚房。沒住幾年,徐家就又賣掉了新房,舉家搬到紅光村去了。

1988年8月,17歲的徐明從庄河二十五中學畢業,進入瀋陽航空工業學院成教學院就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時,正是徐盛家事業起步之際。或許真的是受了父親的影響,徐明在校園裡就做起了小生意。據徐明自己向媒體透露,那時候他經常從瀋陽五愛市場批發一些日用小商品,「坐公共汽車背兩包東西拿到學校來賣,價格能翻2—3倍」。對於學生經商,徐明有自己的一套理論:「有人認為聖誕節時賣賀卡,這才像學生做的生意。其實沒人規定學生該賣什麼,不該賣什麼。市場的需求才是重點。換個角度看,聖誕節處於學期末,此時學生已經入學3個月,囊中羞澀,並沒有很強的購買力。學生真正具有購買力是在寒暑假結束返校期間,那時腰包最鼓,往往也是市場最好的時期。」

資金鏈斷裂有前兆

徐明的大學輔導員對徐明的印象是:「喜歡交朋友,出手大方。」這一點從他對待家鄉的態度上就能反映出來。徐明發家之後曾多次出錢改善家鄉的基建設施,這也是光華村人對他念念不忘的原因。

據徐經玉介紹,2000年左右,徐明回村時,發現老家的土路雨後非常泥濘,根本沒法通行,主動提出要給村裡修兩座橋和一條柏油路。這條長約1.5公里的路,據說花費了幾百萬元。2003年,徐明又捐贈100萬元,在光華村小學的原址上興建了太保實德希望小學。2009年,吳爐鎮要建衛生院,因資金不夠找到徐明,他很快就投資340萬元保證了衛生院的順利建成。

然而,村幹部在介紹徐明的貢獻時,一個細節引起了記者的注意。2010年,因為要修國道,村裡的柏油路有一段被損毀。徐明知道後,給村裡捐了30萬元,用於綠化工程和道路維護。當時他承諾2011年還要再捐30萬元。不過2011年過去了,村裡一直沒有收到這筆錢。今年春節過後,村裡人曾打電話給徐盛家詢問此事。徐盛家回復說:「最近公司比較忙,實德的領導會儘快研究。」至今,這筆錢仍然沒有到位。對於一向重視口碑和家鄉建設的徐明來說,一筆30萬元的捐款拖了兩年沒有下文,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徐明的確遭遇了資金困境。

採訪結束後,徐經玉送記者出村。經過徐家老宅的時候,徐經玉放慢腳步,幾經猶豫,終於表示要特別向記者交代幾句。他說:「每個村都希望自己的地界上能出幾個『能人』,徐明就是我們村的『能人』。我不知道徐明到底做了什麼,也不能理解他為什麼會做出違規的事。但不管怎樣,他對家鄉的貢獻是實實在在的。他不應該是個壞人。」

記者的車子開出很遠,徐經玉仍然站在村口。夕陽的餘暉下,他越來越小的身影承載的卻是整個光華村人對徐明的惋惜。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