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焦慮如病毒一般蔓延,導致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憂心忡忡,擔心孩子不夠成功不夠優秀。

爲人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長成才,有一條美好的星光大道。

在這條星光大道的路途上,不管我們是希望孩子成爲出類拔萃,擁有領袖力的人,還是成爲坐在路邊鼓掌的人,父母在這個過程中都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人民日報也曾發文稱,教育改革要從家長教育開始。

所以成功的家庭教育和失敗的家庭教育,給孩子帶來的是不一樣的人生。尤其是失敗的家庭教育,這種行爲背後不僅是父母一生的悔恨,更是一個孩子一輩子的代價!

下面這三種父母,如果有孩子倒黴遇到,那則是一生的遺憾。

1.

家暴弱者父親不尊重母親

去年8月6日,在海南的一個理髮店內,有人對妻子施暴,妻子無力地倒在血泊中,孩子在一旁目睹全過程,並一直哭着叫“媽媽~媽媽~”。

這樣的場面,使人憤怒又覺得可憐。

雖然時代進步,但是一些男尊女卑的現象還是出現在中國的大多數婚姻家庭裏,男人家暴女人在他們眼裏就是家常便飯。

就像柴靜在《看見》中寫的那樣:

“在中國,一個男人仍然可以打一個女人,用刀砍她的手,用酒瓶子扎她的眼睛,用槍抵住她的後背,強暴她的姐妹,毆打她的孩子。他甚至在別人面前這樣做,不會受到懲罰——只因爲他是她的丈夫。 ”

女人因爲怕被報復、面子或是孩子,即使遍體鱗傷,也選擇忍氣吞聲,最終心如死灰。

然而,男人明明把刺刀揮向女人,被刺的鮮血淋漓的卻是孩子。

長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孩子變得不再是一個孩子的模樣,他會活成父親的樣子,或是母親的樣子。

要麼像父親一樣輕視女性,不尊重女性,有暴力傾向,在以後經營自己婚姻的時候也會模仿自己父母的模式;

媽媽街頭被家暴,男童數次揮拳向爸爸

要麼是可憐母親仇恨父親,變得膽小怯懦遇事退縮,而心裏埋下仇恨的種子,這個種子使孩子性格扭曲。

就像知乎上有一個回答說:

對父母恩愛的孩子羨慕不已,即使他們的父母沒給他們什麼,一個健全的人格已經勝過一切。

看似簡單的一句話,但是並不是很多父母可以做到。

作爲孩子的父親,將拳頭砸在弱者身上,獲得變態的勝利快感,這樣的行爲對妻子對孩子,都算得上是一種獸行。

讓孩子在暴力爭吵和鮮血中長大,他的世界也被蒙上一層猩紅的恐怖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變化,更別談成爲優秀的成功人士。

2

永遠都讓孩子聽話

馬伊琍在直播中坦言,自己非常後悔,曾經對女兒愛馬管教太嚴格,使女兒無法吐露心聲。

我們都知道,馬伊琍從小就是在父母的嚴格管教下長大的。

所以愛馬出生後,她也用同樣的方式來教育她,併成功地把愛馬管教成了人人稱羨的乖孩子。

然而,有一天,愛馬回家對馬伊琍傾訴,說她在幼兒園玩家家酒,有個小朋友每次玩總是當媽媽,這讓愛馬感到很不公平,因爲她也想當媽媽。

馬伊琍說:“那你可以拒絕她啊”,而愛馬搖頭說:“我不敢。”

馬伊琍這才發現了事情的嚴重性:

常年的“乖巧”教育讓愛馬已經習慣於服從,將自己的感受隱藏起來,已經不會拒絕別人了。

其實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就會發現,我們身邊有很多像愛馬一樣乖的“機器人”。

一個個的機器人,他們複製父母的思想,執行父母的命令,卻唯獨是不會表達自己情緒的冷冰冰的機器人。

這些孩子爲了讓父母開心,得到父母的獎勵或是逃避懲罰,小小年紀便活成了父母期待的樣子。

察言觀色小心敏感,忽略真實的自己和想法,也沒有勇氣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長期以往,不利於健康人格的形成。

作家霧滿攔江曾經評價過這種父母:

孩子聽話是好事,但是隻會聽話沒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就像是家人養的一隻寵物:乖巧、討好、好養活。

所以很多時候,父母並不是教孩子懂事,而是在逼孩子聽話,在逼孩子做自己生活習慣的延續。

正如克里希那穆提的一本書《一生的學習》所說:“成年人喜歡讓孩子成爲自己卑微自我的延續。”

有人說,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越平淡無奇,越是愛搗亂愛破壞的孩子長大越有成就。

雖然這句話說的過於絕對,但是當父母全面否定孩子的好奇心和好動的創造力時,孩子只會活在指示裏,這輩子也不會超過他父母的成就。

3.

愛與別人家的孩子作對比

日本綜藝《屋頂告白大會》給人一種甜甜的治癒感,而“引進”到中國《少年說》之後,卻給人一種沉重的“致鬱”感。

中國孩子站在天台上,永遠處於一種被父母懟的憋屈狀態,其中有一對母女,簡直是中國親子關係的一個縮影。

女孩說:你能不能別總是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爲什麼不看一下?

媽媽:我覺得你的性格需要打擊,不然你會飄。

女孩:我說了,我的性格不適合激將法,你們卻總是打擊我,我就會覺得自己很差。

媽媽: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拍一下你。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要推你一把。

這位媽媽甚至對女兒說,你這麼差,學霸怎麼會和你做朋友的

在媽媽眼裏,女兒永遠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女孩在臺上痛哭淚奔,媽媽卻永遠都是一副你不如別人你不能被表揚的嚴肅面孔。

看到這裏,相信很多人會對這個女孩產生深深地憐憫,很想上去抱着她跟她說:你不差!你也很棒!

而對那個嚴格要求,總是將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的媽媽說一句:

想要別人家的孩子,爲什麼不去看一下別人家的父母?別人家的父母才配得上別人家的孩子!

如果孩子在出生之前可以選擇,或許他也不會選擇你這樣的父母。

孩子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不要把他當做石頭下面那顆奮力破土而出的樹苗,因爲就連樹苗也是需要養分和雨水的滋潤的。

父母對孩子的否定和打擊,動不動就拿別人家孩子和自己家孩子對比。

終其一生,這樣的孩子都擺脫不了別人家的孩子,都活在父母的比較中。

贏了別人家孩子,父母從中獲得優越感,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不如別人家孩子,轉過頭就對自己孩子批評冷眼相待。

這對孩子而言,卻是最沉重最自卑的心理陰影。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提出: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

所以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且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許多極端行爲。

童話大王鄭淵潔:我不羨慕別人的猛虎兒子,也不嫉妒人家的千里馬兒子,這個世界上絕了哪種生命形式都會導致地球毀滅。

但事實是,沒有家長去關心地球會不會毀滅,他們只在乎自己家的孩子能不能比得過別人家的孩子。

日本作家伊阪幸太郎曾說過:一想到人類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能爲人父母,真是太可怕的事。

只活在自己世界不去關注孩子世界的父母,只是用一種虛假的陪伴來感動自己而已,這份不科學的“教育和愛”只會讓孩子的路越走越窄,直到被逼向絕境。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